『所有的職業有其神聖性,它指向永恆。』(聖施禮華《鍊爐》688)
來自宿霧(菲律賓)的印度教女孩皈依的故事。
「在我們的友誼中,我們創造了一個沒有批判的氛圍,或只限於『輕描淡寫的批評』。」在這一系列採訪中,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兩位朋友談論他們是如何相遇的、彼此看重的什麼,以及他們如何克服了分歧的意見。
費爾南多的生命故事。他是葡萄牙夜總會的門警,夢想成為一名軍人,最終透過一部關於主業團創始人的影片而找到了天主。
Chidinma描述自己如何透過朋友,和在尼日利亞,拉各斯市的 Wavecrest Students Hall三週實習中,找回她失去的快樂。
有幾位學生曾對我說:「老師,能夠自我控制的感覺真好。」、「老師,我不是個自由的人,因為我沒有選擇好的。」、「你要注意小事、小細節。」
肯尼斯在一次商務活動閒談中認識了丹尼,他是一名醫生,及主業團的supernumerary。從那時起,丹尼就對肯尼斯的個人生活很關心,聊到他如何照顧家庭,和發展他的專業。丹尼與肯尼斯友好真誠的交談,幫助後者重新發現了天主教信仰的價值。
馬爾和安德烈告訴他們領養的孩子:「你知道你很像耶穌嗎?比其他孩子更像祂!同時你也有一個養父。」天主如何改變了他們建立自己家庭計劃的過程,他們安然接受,認為既自然又超然。
在聖施禮華誕辰(1902年1月9日)的紀念日,Ina Reyes-de Vera在思考如何能把一樣普通的東西,以及身為母親的日常生活轉變成一件藝術作品。
Xochitl Donis是瓜地馬拉一位兒科醫生、教師和母親,她講述自己在剛念大學時,因為偶然看到一張郭豐諾醫生的祈禱卡,幫助了她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天主。
佩德羅·巴勒斯特(Pedro Ballester)於2018年因骨癌在曼徹斯特去世,年僅21歲。他有一個平凡的人生,卻留下了非凡的印記。 以下是一部關於佩德羅·巴勒斯特的紀錄片。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第一次坐上她的車的窘態!」在這一系列採訪中,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兩位朋友談論他們是如何相遇的、彼此看重的什麼,以及他們如何克服了分歧的意見。
亞歷山德拉,俗稱亞歷克斯,是約翰內斯堡市的一個鄉鎮,也是南非最貧窮的市區之一。該鎮有座聖休伯特天主教堂,堂區為9-17歲的女孩辦了Ithubelisha活動。
「我的寶貝們,爸爸媽媽非常愛你們!不管你們是老大還是老么,你們眼睛大還是小、直髮還是捲髮、機靈還是憨厚、冷漠還是熱情、剛強還是柔順……,因為你們的靈魂都是天主的肖像,是天主給爸爸媽媽最美、最獨特的禮物!」
主業團兩任監督前後來台訪問,帶來大家庭的溫馨氛圍,及見證基督信仰的核心思想:一心一德。
傑尼西斯是一位3D程式設計師,住在奈及利亞的拉哥斯,透過一位朋友和一款app的鼓勵和幫助,他在教會找到了新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