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職業有其神聖性,它指向永恆。』(聖施禮華《鍊爐》688)
一對夫妻檔,統籌了一條緊急食物供應鏈及醫療物資,為的就是支持當地的醫院及基本服務機構。一切都由一條簡單的問題開始:我們能做些什麼?
「東西」是與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背景的七對夫婦訪談的實況紀錄,這些夫婦都有一個共同的顧慮:希望他們的孩子與物質東西建立一份健全的關係,並學會負責任的使用它們。
「經過為窮人們祈禱後,孩子們憑着關懷和慷慨,做了200份三文治兩次。」由《願上主受讚頌》所啟發對窮人的外展。
我可以怎樣幫助有需要的人呢?從何入手?這套簡短的紀錄片展現來自不同國家的天主教徒,創意地回應身邊的人的需要。
知道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正在嘗試幫助我。我非常歡樂。這個新的影片將會呈現一系列慈悲的工作。
一群來自美國的10名高中生,在聖誕假期時來到危地馬拉的聖卡特琳娜.帕洛波的城鎮居民服務,他們說在那裡所收獲的比他們付出的多。
一位來自西班牙塞維利亞的年輕藝術家,立志在2年內畫出400幅畫作,並將一半的利潤捐給一個項目去幫助那些面臨社會排斥風險的兒童。
一年前首間在巴勒斯坦為診斷乳癌的中心在伯利恆成立,它的歴史就是帶出跨越邊界到達世界週邊服務精神的例子。
“國際非洲齊心協力”項目
小小的動作和行動可以將慈悲帶給別人。這個新的影片將會呈現一系列慈悲的工作。
蓬蘭學校是菲律賓主業團女子成員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此項目旨在幫助貧困家庭的年輕女子,培育成功生活所需的美德和技能。
「當我還在高中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是遙遠之地。但在沒有預料的機會下在立陶宛舉行一個服務計劃,把波羅的海國家與我們的家拉近。」
「不過我可以做甚麼?」當見到馬薩特蘭(墨西哥的海岸城市)街上那麼多有需要的人,安帕羅問自己可以幫忙做甚麼,15年後的今天,安帕羅找到清晰的答案。
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與他人的互動以及與他人的關係。
在慈悲事工系列視頻的第9個視頻裡,來自烏拉圭、意大利和菲律賓的人們談到他們去幫助他人、為他人找工作提供機會,幫他們尋找人類尊嚴的基本要素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