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想,而這夢想已經成為事實,就是無法計數的天主子女,身為普通市民來聖化自己,分享他們同儕的理想和努力。』(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20)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在這個里程碑的年份,出身於長崎縣、原爆倖存者的第三代,松本順平向我們講述他最近拍製的一部名叫《長崎:閃光的陰影》的電影,該片於今年10月31日在梵蒂岡電影資料館放映。
曼努埃爾·薩維德拉(Manuel Saavedra)是一名秘魯的理髮師,他學會了從工作中和在顧客群裡找到天主。他的一生充滿了艱辛,但當他在接觸到主業團時,生命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那次的相遇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也改變了他整個家庭的命運。
這束進口玫瑰花,祝福好友八十歲生日快樂,更蘊藏一段與主業團成員相遇的友誼故事。
安娜學習護理專業,目前在羅馬生物醫學大學醫院臨床部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我的『病人』現在包括與我一起工作的醫生、護士和行政人員。」
潔西卡Jessica van Leeuwen是一位奶酪農,也是六個孩子的母親,當她在2023年8月在紐西蘭遇到主業團監督時,她正在與惡性腦癌鬥爭。這就是她的故事。
他們在韓國遇到了經常拜訪主業團中心的朋友,逐漸的被信仰所吸引。他們將在聖伯多祿大教堂,聖周六晚上的復活節前夕守夜禮儀中,被接納進入天主教會。這些都是他們的故事。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信仰和主業團如何影響了一個人的活生生的見證。翠文皈依了天主教,後來成為主業團的supernumerary成員,她是新加坡人。在這她告訴我們她自己如何與天主建立了關係,並發現了聖召的旅程。
亞歷山德拉,俗稱亞歷克斯,是約翰內斯堡市的一個鄉鎮,也是南非最貧窮的市區之一。該鎮有座聖休伯特天主教堂,堂區為9-17歲的女孩辦了Ithubelisha活動。
墨西哥蒙特雷市分區代表Carlos Núñez神父在兒童之城Ciudad de los Niños成立70週年之際,發表了一些他的反思,我們特別在此分享。這是一項社會倡議,藉其教育和培育工作,造福了無數財力有限的家庭,幫他們找到了幸福。
有幾位學生曾對我說:「老師,能夠自我控制的感覺真好。」、「老師,我不是個自由的人,因為我沒有選擇好的。」、「你要注意小事、小細節。」
芙洛爾來自瓜地馬拉,她奉獻一生的目標就是努力幫助有需要的人。現年82歲的她,仍然持續投入Junkabal(瓊卡巴爾)女性培育發展中心。經過長期的努力,該中心不但幫助了無數家庭生活的改善,更成為當地女性邁向成長的希望泉源。
一個關於生命的神聖、母愛、主業團的召喚,以及天主眷顧的震撼人心的故事。住在新加坡的莫妮佳,一位Supernumerary成員,六十年後發現了關於她家庭變革的真相……而這一切都源於她在主業團的召喚。
卡洛斯·馬丁內斯在極端的貧困狀況下長大,在西班牙內戰前是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活躍成員。他長時間在一家魚店工作。皈依天主教並加入主業團後,他將大部分精力投入改善當地羅姆人(吉卜賽人)和煤礦工人的生活中。
被譽為「背包英雄」的亨利·丹塞爾姆去年四月來到布魯塞爾,理所當然的,他也趁機參觀了主教教堂。
Harambee和位於瓦倫西亞(西班牙)的 COSO社區與社會基金會合辦了一場受到非洲啟發的設計與時尚大賽,旨在突出非洲大陸的文化,並為非洲女孩提供教育而籌集獎學金。
Jorge Barroso於28年前出生於巴塞隆拿。他完成了古典哲學學士學位。三年前他移居到耶路撒冷,攻讀古希臘語碩士學位。我們邀請他分享他對聖地當前武裝衝突局勢的看法。
來自宿霧(菲律賓)的印度教女孩皈依的故事。
巴西主業團的一些協助人在鄰里之間推動了一項倡議,目的是當病毒大流行仍舊持續時,幫助有需要的人。
「我的寶貝們,爸爸媽媽非常愛你們!不管你們是老大還是老么,你們眼睛大還是小、直髮還是捲髮、機靈還是憨厚、冷漠還是熱情、剛強還是柔順……,因為你們的靈魂都是天主的肖像,是天主給爸爸媽媽最美、最獨特的禮物!」
佩德羅·巴勒斯特(Pedro Ballester)於2018年因骨癌在曼徹斯特去世,年僅21歲。他有一個平凡的人生,卻留下了非凡的印記。 以下是一部關於佩德羅·巴勒斯特的紀錄片。
這是來自宿霧的克莉絲汀的見證:透過祈禱和天主安排的相遇,如何引領她與住在倫敦的剛果籍主業團成員艾佛拉德共結連理。他們的婚姻,不僅是個人的召叫,更是一個共同的使命。
提亞哥Tiago來自波爾圖,是一名機械工程師,熱愛賽車。20歲時,他失去了爺爺,讓他開始質疑自己生命中的許多面向。同年夏天,有一位朋友在意外中過世,他曾告訴過提亞哥有關主業團的事。
巴黎聖母院於2024年12月8日星期日重新開放,石匠大師安東尼回顧了為修復這座標誌性大教堂做出貢獻的深刻經歷。
兒童讀物作家貝絲·卡高安(Beth Kagaoan)記憶猶新,她向勇敢與癌症作鬥爭的孩子們大聲朗讀的故事是如何轉化為低聲祈禱的
一位來自宿霧省達拉蓋地高地的十個孩子的母親,表達了她對聖施禮華和主業團的熱愛。
新加坡的耿尤金(Eugene Keng音譯)與耿安(Ann Keng)分享他們撫養六個孩子的觀點,其中照顧唐氏症么兒傑羅姆的挑戰特別巨大。
馬爾和安德烈告訴他們領養的孩子:「你知道你很像耶穌嗎?比其他孩子更像祂!同時你也有一個養父。」天主如何改變了他們建立自己家庭計劃的過程,他們安然接受,認為既自然又超然。
去年六月,來自美國不同地區的一群高中生前往秘魯 Yauyos 山區的 Quisque服務。該項目的目的是幫助復原當地的教堂,並為該地區的兒童教英語。
主業團兩任監督前後來台訪問,帶來大家庭的溫馨氛圍,及見證基督信仰的核心思想:一心一德。
傑尼西斯是一位3D程式設計師,住在奈及利亞的拉哥斯,透過一位朋友和一款app的鼓勵和幫助,他在教會找到了新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