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魯安地斯高崗上

Enrique Pelach主教是首位聖十字架司鐸會的司鐸。他騎在馬背上,沿著秘魯曲折崎嶇的山路前行,把成千上萬的男女帶到天主跟前。

Pelach神父於1957年抵達秘魯卡亞俄港口(Callao)。他和另外四位教區司鐸一起前往秘魯照顧姚又司(Yauyos)的新教區,那是教宗庇護十二世新近成立並委託給主業會照料的教區。從那時起直至2007年7月19日他逝世之日,Pelach神父都一直留守在秘魯。

當時,他還是一位年輕的司鐸,在羅馬完成了他的學業,他遇到了聖施禮華並與他成為朋友。不久以後,他便成了首位要求加入聖十字架司鐸會的司鐸,那是聖施禮華專為神職人員而創立,在本質上與主業會合一的組織。

教宗保祿六世委任Pelach神父為阿班凱(Abancay)主教,他於1968年7月21日起執掌該教區的主教座堂。2007年7月21日,他於同一主教座堂舉殯。現任主教依斯多•薩拿(Isidro Sala)在他的講道詞中指出:「Pelach主教的心雖然已在世上停止跳動,但它並沒有停止去愛,因為這份大「愛」──即他對天主和人類的愛──將永不止息。」

現任阿班凱主教回憶起Pelach主教時指出他曾花很長時間騎在馬背上,穿梭於姚又司和萬諾徹利(Huarochiri)之間的山嶺。這些都是他開展使徒工作和福傳之旅:提供教理講授,聽告解,主持彌撒聖祭,探訪貧窮家庭及病人。

薩拿主教說:「身為聖十字架司鐸會的首位司鐸,他忠誠地幫助主業會擴展,並開拓出一條新路徑。他決心以其身為司鐸和主教的職務追求成聖。正如他所說:『在主業會中,我們找到最好的生活和安息之所。』」

他又補充:「在艱難的時刻」,他曾接受聖施禮華的「建議和鼓勵去成立一所專為培育本地司鐸而設的教區神學院,並因而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薩拿主教說他的前任「對群眾極其憐憫」,以致他「成立了許多社會服務機構,如老人院,並得到赤足加爾默羅修會的莎蓮娜院母(Mother Celina)的幫助。他用自己的汽車集合街上露宿的乞丐。為照顧痳瘋病人和最窮苦的病人,他建立了聖女德蘭醫療中心,並創辦了醫療診所,又為學生們建宿舍。」阿班凱主教接著說:「他做了這一切,然而他卻追隨聖施禮華的座右銘:『隱藏和消失,好使耶穌的光芒四射。』」

秘魯大主教璜•路易士•西彼阿尼樞機(Cardinal Juan Luis Cipriani)於2007年8月2在El Comercio報章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指出:「他對貧苦大眾的愛充滿了福音的摯誠:你必需到訪阿班凱便能知道Enrique靈魂的偉大之處。」

1957年 - 五位年輕的司鐸抵達秘魯卡亞俄港口

西彼阿尼樞機在文章中也強調他那份「能移山倒海的進取才能和直率的個性」。「他把成千上萬,不同年齡及來自社會各階層的男女帶到天主跟前。無論他是騎在馬背上或是騎在騾背上,在一萬二千尺以上的安地斯山區作福傳之旅,或是在對一名小孩微笑,在照顧一名垂死的人,還是在低聲歌頌他所跋涉的山峰的美景,他仍然是同一個人。他有一顆純潔的靈魂,清澈而又祟高,熱熾地燃燒着對天主和人類的愛情。」

對樞機而言,「他視教理講授為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從其不朽著作《Pelach-Kunher教理手冊》中可反映出他這一理念,此書已售出超過十萬本。另外,他也提供了另一工具書《祈禱與歌詠手冊》,為我們在安地斯山區數以千計的「農戶」兄弟姐妹而言,這本書十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