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針的本篤惶惑了德國評論家

(哈域•寶利朗) -- 在科隆舉行的世界青年日令多疑的德國傳媒驚愕,以下是一個謙恭的教宗如何撕毀了他們的預期。

如果你閱讀過德國傳媒有關最近在科隆舉行的世界青年日以前的報導,你會預期嚴厲的示威者會多過開心的朝聖者。這是德意志韋利報在一星期前的評論:「教會沒有青年就沒有未來,這話是無可置疑的。可是,說羅馬天主教會是『年輕的』也未必確實是真的――至少,看看西歐的情況就知道了。大多數的青年們對教會不感興趣,也不會跟隨天主教教理的。」

然而,實際所發生的事卻令德國電視記者不知所措!為大家所接受的智慧是――青年們會喜歡這類盛事,但不會關心信仰這件事的――卻被粉碎了。超過一百萬喜氣洋洋的青年朝聖者侵入科隆,向教宗歡呼且公開地祈禱。僅僅影像所造成的衝擊就叫人震憾不已。掌控新聞的是穿著白袍的教宗,坐在雙體船上緩緩地沿著萊茵河前進,身旁圍繞著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1,200個青年。以及在這大河兩岸的五十多萬的青年,前排的在水深過膝的水中站著,他們高呼、歡唱:「Be-ne-detto! Be-ne-detto! (本篤!本篤)」

現在世界青年日已結束了數星期,評論團亦可以放下心頭之石。本篤十六世既不是如英國小型報章所稱的「德國牧羊犬」,亦不是Űbergangspapst,一個夜間守更者,只顧著偉大的若望保祿二世的遺產。實際上,教宗本篤十六世有他自己的安排,他可能是個害羞、友善的人,但以他鋒銳的智力,長久的經驗,及深邃的虔敬,他在佈署自己的路線。看看在那個值得回憶的一星期所發生的幾個縮影,也許能透露出新教宗在計劃些什麼。

這是羅夫神父的經驗:他只想成為上千位司鐸中的一個,與教宗在瑪利亞田野一同共祭。但是有一個青年想辦告解,接著另一個,他站著聽了三小時的告解後,喘著氣說:「如果你不拿個什麼東西讓我坐下,我就要暈倒了!」

史提芬神父:他在世界青年日前夕守夜那天下午六點起聽告解,直到次日零晨兩 點半。之後,他前往朝拜聖體的帳幕,卻要排隊,等了半小時才能進去,上千的青年們靜靜地跪著祈禱,他們甚至無法看到聖體光環中的聖體,他們卻堅信不疑。

據科隆的若亞敬•梅斯拿樞機主教所述,成千上萬的青年們在那星期日辦了修和聖事,這情景與德意志韋利報嗤之以鼻的觀察大有出入,「今天的德國青年未必是對宗教不太認真,他們只是對要透過教會的中介去體驗天主不感興趣而已。」

本篤的方針

科隆的世界青年日的成果帶來了兩個主要的觀念,而德國傳媒開始稱它們為Das Benedikt-Projekt:有方針的本篤。

第一件是:「歐洲首次的福傳工作」。在世界青年日結束前,教宗對德國主教們演講時,他對他們自己的德國基督教有這樣的結論:「我們已成為一個傳教區,」教宗說:「因此我相信整個歐洲……我們應該認真地考慮如何在此時此刻做到真實的福傳,不只是一個新的福傳,而經常該是一個真實而正確的首次福傳。」

「人們不認識天主;他們不認識基督。現在存在著一種新的無宗教主義,因而我們努力去保護現有的羊群是不夠的,雖然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生命真正是什麼?』」教宗強調這不只是他個人的責任,而是每個人的挑戰:「我相信我們必須一起努力去尋找新的方式將福音帶給當下的世界,去重新宣講基督,及深植信仰。」

有方針的本篤的第二件要素是朝拜。他引用一個被納粹黨吊死的司鐸,雅佛列•丹普神父的話:「沒有比朝拜更重要的事。」教宗繼續說:「然而,在我們新的環境中,朝拜與及人性尊嚴的面貌都迷失了。再度的,要看我們是否明白朝拜的優先順序。我們必須使年輕人、我們自己及我們的社會注意這個優先權的問題,我們不能容許自己以我們這個時代的混亂為藉口,而忽視這個事實。在朝拜不再存在的地方,在不再以恭敬天主為優先的地方,人性的真實則無法向前邁進。」

教宗做了結論:「因此我們必須盡力彰顯基督的面容,生活的天主的面容,好使我們有如賢士一樣,不自主地跪下欽崇祂。有兩件事肯定發生在賢士身上:首先他們尋找;然後他們找到並朝拜祂。」

「我們前來朝拜祂。」三位賢士的話取自瑪竇福音,成為世界青年日的標語。在德國電視上看到一百二十萬朝聖者的朝拜和慶祝是前所未有的,這實際上已經顯現了教會的面容。來自世界各地的喜樂的年輕天主教徒在數天中新聞中都高居榜首。「我從來沒有在電視上看到如此多的玫瑰念珠!」一個大學生這麼評論。這份基督徒喜樂的有力的爆發使評論家大為驚訝,他們公然地問道:「什麼是他們有的,而我們卻沒有呢?」

空前的電視觀眾

按照歐洲廣播公會的統計,大約有2.5億人在世界每個角落收看世界青年日的節目,科隆的西德意志溫芬電視台有前所未有的高收視率:百分之四十五的家庭――大約九百萬的觀眾收看,並與教宗守夜。四個德國的主要電視台同時轉播星期日早上的彌撒。雖然在德國八千二百萬人口中只有二千七百萬是天主教徒。而平時只有百分之十四的信眾在星期日進教堂。

「這是一個充滿奇蹟和奇事、瑪利亞的顯現和警告、預言、恩寵和恩賜的時代。」包柏•戴倫在數年前這麼唱著。碧琪•洛倫在華爾街報紙的社論中套用了這句話,而且加上:「選擇了本篤十六世,一個認真、深邃而勇敢的人,是一個恩賜。」她的德國同事戴艾馬•德夫在有影響力的法蘭克福報章中寫道:「是單調無味的消費者社會使許多人們更加孤獨,而像世界青年日這些盛況可以告訴他們,如果他們追尋超越物質之上的意義,那麼他們就不再是局外人。假如他們可以將這個發現傳達給別人,那麼教宗這次的探訪就能造成一個歷史性的轉機。」

作為科隆世界青年日的前奏,德意志韋利報自以為是的寫道:「教會的立場經常不與現今青年的價值觀認同,特別有關性方面。」以下是許多故事中的其中一個,困惑了這懷疑論關於長青而充滿活力的基督信仰。

露嘉•基勒,17 歲,是個相信不可知論的中學生,當年她閱讀了拉辛格的著作《禮儀的精神》。四年後,她念蒙斯達大學的物理系,在一個主業會中心參加慕道班。在世界青年日開始的前一天,她領受了洗禮。她說:「我學會了專注於天主而非自己,並且學會真理必須以謙遜而非只靠知識去贏取的。」她個人的歷程肯定是未來的發展的標記。

200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