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並不孤單、教會生氣蓬勃』

教宗本篤十六世正式上任

“我們並不孤單、教會生氣蓬勃”在這個充滿希望的信念中,在35萬信友的熱情歡迎和無數人的祝賀下,教宗本篤十六世正式上任成為伯多祿的第264位繼承人。昨天舉行的就任大典莊嚴隆重,本篤十六世教宗在禮儀中接受了白羊毛披帶和漁夫伯多祿戒指,正式擔起領導、照顧天主羊群的重擔。

在這篇大家期待的講道中,教宗先回憶他所敬愛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而說,雖然在先教宗離開後我們有被遺棄的感覺,但“我們絕不孤單”。而先教宗也不是單獨跨過進入生命的門檻,凡有信仰的人,無論生前死後,都不會孤單,因為有歷代聖人,他信仰中的朋友們陪伴他。教宗轉而說到他自己,他說:“現在,我這弱小的天主僕人必須承擔起這個聞所未聞、超過所有人性能力的重擔,我怎能承擔?”而剛才頌念的諸聖禱文令教宗心感安慰,因為他更加確知他並不孤單,天主的聖人們要保護他、支持他、帶領他。還有,“可愛的朋友們,你們的祈禱、你們的寬容、你們的愛、你們的信德、你們的希望,要陪伴我。”教宗補充說:“我們大家都是聖人團體的一員”他也強調:教會是活的,因為基督是活的,因為基督真正復活了。教會不僅是活的,而且是年輕的,它給世界帶來前途。

教宗在講道中也談了他擔任普世教會牧人的職務。他說:“我治理教會的真正計畫,是不照我自己的意願、不遵循我自己的想法,而要與整個教會一起聆聽天主的旨意,由祂來引導我,這樣,便是由祂自己在這個歷史時刻來帶領教會。”接著,教宗解釋了作為伯多祿繼承人和羅馬主教領受白羊毛披帶和漁夫伯多祿戒指的意義,就是要帶領天主的羊群,尋回迷失的羊,將羊放在自己肩上。教宗說,今天的人類是迷失的羊,天主的聖子不能忍受人類迷失,祂不肯將人類拋棄在如此悲慘的境況中,因而祂捨棄了天上的榮耀,去尋找迷失的羊,也就是人類,並照顧人類,一直到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教宗指出,基督的憂心,應該對牧人有所激勵。他於是列出今日人類生活的許多不同沙漠,如貧窮、饑渴、被遺棄、孤獨、愛被摧毀、不認識天主、失去對尊嚴的良知。此外,還有內在的沙漠。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的資源無法再用來建立天主的樂園,讓所有的人都能在其中生活,而只被強者利用來剝削和摧毀。

而教會的職責則是將人類帶出沙漠,引導他們到生命之地,引導他們走向天主。至於牧人的特性,其中之一,是愛天主託付給他的人類,因為基督曾說:餵養我的羊群。教宗請大家為他祈禱,使他對羊群的愛日益增加。教宗在談到漁夫伯多祿戒指的意義時指出,今天的教會和伯多祿的繼承人,應該划到深海,為福音、為天主、為基督贏得人靈,使他們獲得真的生命。

在這篇內容極為豐富、意義既深且廣的精彩講道中,其中有兩個要點是他特別強調的,那就是關於他在彌撒大典中接受的作為教宗的兩個標誌,一個是羊毛肩帶,另一個是權戒。現在我們把教宗對自己身上穿戴的這兩個物件的意義的說明介紹給各 位分享。

在分別闡述這兩個物件之前,教宗先作個引言說:“親愛的朋友,在這個時刻,我沒有必要提出我的治理方案。我的任務的某些特徵我已在四月二十日星期三的文告中表達出來了;將來還會有機會進一步說明。我治理教會的真正方案就是不奉行我的意願,不隨從我的思想理念,而是與整個教會一起聆聽上主的話和意願,讓他來引導我,這樣就是他在我們歷史中的這個時刻在引導教會。與其說明治理方案,我倒願意設法簡單地解說一下禮儀上象徵肩負伯多祿職務的兩個標誌;再說, 這兩個標誌也正反映出今天彌撒讀經所表明的”。

教宗先闡述羊毛肩帶的意義說:“第一個標誌是用羊毛織成的、放在我肩膀上的肩帶。這個羅馬歷任的主教從第四世紀就開始穿戴的極為古老的標誌,可以被視為基督的軛的形象,它是這座城的主教、天主眾僕人之僕肩負在自己肩上的。天主的軛就是我們所接受的天主的聖意。這個聖意不是壓制我們、奪取我們自由的外在重擔。認識天主所要的,認識哪條是生命的道路,這原是以色列的喜樂,原是以色列的巨大優惠。這也是我們的喜樂:天主的聖意不使我們異化,而在淨化我們,即使淨化有時也令人感到痛苦,但它卻把我們引回自己。這樣,我們 不但服侍天主,也為全世界和整個歷史的得救而服務”。

教宗繼續解釋說:“其實,肩帶象徵的意義更為具體:羔羊的毛意味著牧人扛在肩膀上,把牠帶到生命泉水邊的迷失或生病軟弱的羊。牧人在曠野尋找的那隻迷失的羊的比喻,為教父們來說,乃是基督和教會奧跡的形象。我們整個人類乃是迷失在曠野,找不到路途的羊。天主之子無法忍受這個,他不能讓人類遺棄在這樣的可憐境遇中。於是他躍身而起,丟下天堂的光榮去找回那隻羊,跟隨牠直到被釘死十字架上為止”。

教宗又說:“基督是善牧,他為羊群捨棄了生命。羊毛肩帶首先就是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被基督扛在肩膀上,但同時也邀請我們彼此擔當。這樣,羊毛肩帶就是牧人使命的象徵。…基督神聖的焦慮必須支配牧人的心,對他來說,無數迷失在曠野的人並不是無關緊要的事。而曠野也有多種樣式,有貧困的曠野,有饑渴的曠野,有遭遺棄、孤獨、失去愛的曠野,有看不見天主的曠野,有心靈空虛,不再有人性尊嚴和生活意識的曠野。世界上外在的曠野越來越多,因為內在的曠野變得如此遼闊。為此,地上的珍寶不再為建造人人都能生活其間的天主的花園服務,而是為剝削人和毀滅的權勢做犬馬。整個教會和它的每位牧人都必須效法基督,起步動身,把世人帶出曠野,走向生命之地,走向天主之子的友誼,走向賜給我們圓滿生命的天主”。

教宗繼續解釋羊毛肩帶說:“羊還有另一種象徵,在古代東方的習俗中,君王常把自己比作他的人民的牧人。這是君王權力的形象,一種冷酷的形象,老百姓只是任憑君王宰割擺佈的羔羊而已。至於眾人類的牧人,永生的天主,他自己卻成為羔羊,站在羔羊的一邊,站在那些遭蹂躪被屠殺者的一邊,正因為這樣,他顯示自己是真正的牧人。耶穌自己曾說:‘我是善牧,…我為羊舍掉我的性命’。所以,救贖人的不是權力,而是愛!這是天主的標記:他自己就是愛。多少次我們渴望天主巴不得顯得更強大有力,狠狠的打擊邪惡,摧毀邪惡,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各種講求力量的思想意識都如此自許,都認為理應當摧毀那些足以反對人類進步和解放的事物。我們為天主的忍耐感到難受,其實我們都需要天主的耐心。自己成為羔羊的天主告訴我們,世界是被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拯救,而不是被那釘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人所救贖。世界是被天主的忍耐所救贖,被人類的不忍耐所毀滅”。

教宗又說:“基督給伯多祿說:‘你牧放我的羊群’,他這個時刻也對我如此說。牧放意味著愛,愛意味著隨時準備受苦。愛意味著帶給羊群真正的益處,意味著用天主的真理和天主的聖言滋養羊群,用天主臨在滋養他們,他在至聖聖體聖事中把自己賜給了我們。親愛的朋友,在這個時刻,我只能夠說:請你們為我祈禱,叫我學習越來越熱愛上主。請你們為我祈禱,好叫我學習越來越愛上主的羊群,也就是你們、聖教會、你們個人和全體。請你們為我祈禱,使我不致於因為遇到豺狼,害怕而逃脫。我們也彼此代禱,好使上主忍受我們,而我們也學習彼此擔當忍受”。

正在行就職大典的新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著講到他當時接受的第二件標誌,伯多祿漁夫的權戒。他說:“第二個在禮儀中象徵就任伯多祿職位的標誌是接受漁夫的權戒。我們在福音中聽到有關伯多祿被召叫當牧人的這段記載,是跟著另一段捕魚豐收的記載而來的。經過一整夜撒網但捕不到一條魚之後,門徒們看到復活的上主在岸邊。上主叫他們在回到湖中捕魚,結果漁網滿得拉不上來,總共有一百五十三條大魚。魚雖然那麼多,網卻沒有破。耶穌在世與他的門徒們生活到結束之際的這段記載,符合早先的另一個記載。那時門徒們也整夜沒有捕到半條魚。耶穌於是叫當時尚未被稱為‘伯多祿’的西滿把船再次筏到深處。西滿令人驚訝地回答說:‘老師,我就按照你的話撒網!’。就著樣,耶穌交給西滿一個使命:‘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成為漁人的漁夫’。今天,上主也告訴教會和宗徒的繼承人把船筏向歷史汪洋中的深處,並下網,為福音、為天主、為基督、為真正的生命贏得眾人”。

教宗繼續解釋說:“教父們對這項特殊的任務也作了很特別的注釋。他們這麼說:被創造在水中生活的魚,如果離開水,非死不可。魚被捕上岸來,脫離生活的基本要素,為的是要滋養人。然而,漁夫的使命正好相反。我們人被投在痛苦和死亡的鹹水中生活,在沒有光線的大海中生活,那是違反人的本性。福音的網把我們拉出死亡的水,並把我們帶到天主真光的美麗中,帶到真正的生命裏。跟隨基督的漁人的漁夫的使命正是如此,他必須把人從使人異化的鹹水的大海中帶到有生命的地上來,帶到天主的光明中。我們的存在正是如此,就是要把天主指示給人。只有看得見天主的地方,那裏才開始有生命。只有當我們在基督內與永生的天主相會,我們才認識什麼是生命。我們不是進化中偶然毫無意義的產物。我們每個人都是天主特定思想中的成果。我們每個人都是受到願意、被愛、而且需要的。再沒有比被福音和基督所愛更美好的事。再沒有比認識基督並把與他的友誼通傳給他人更美好的事。牧人和漁人的漁夫的任務看來可能經常是艱辛的,卻是美麗和偉大的,因為畢竟是在為喜樂、為願意進入世界的天主的喜樂服務”。

講解了羊毛肩帶和伯多祿漁夫的戒指的意義之後,教宗本篤十六世回憶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此時此刻,我回想到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二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此聖伯多祿廣場就職那一天。當時他所說的話至今仍然在我耳邊繚繞。他說:‘你們不要害怕,向基督打開、甚至完全敞開大門!’。當時教宗向全世界強有力的人說話,那些人擔心如果讓基督進入,並准許宗教信仰自由,會奪去他們的部分權力。的確,基督會帶走他們的某些東西,那就是腐敗的統治,權利和專橫的混亂。但決不會帶走任何屬於人的自由、人性尊嚴、以及正義的社會的事物”。

教宗最後激勵青年說:“可愛的青年們,今天我願意以個人長久的生活經驗告訴你們:不要害怕基督!他不帶走任何東西,他賜給一切。誰奉獻自己給他,必接受百倍的回報。是的,你們向基督打開,甚至敞開大門,這樣你們就會找到真正的生命。阿們!”。

梵蒂岡電臺訊,200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