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一項屬於家庭的事業(一)

這是「強化基督徒特質」系列中的一篇新的文章。「家庭是一個讓人發現一切真正人性價值的美好地方。」

她和母親多麼相似啊!她們談話時有著同樣的笑容,舉手投足也是一樣 …… 我們不時會聽到或者說出這樣的話。沒錯,我們的個性有不少是由父母、兄弟姊妹身上得來的,連我們自己也未必察覺到這一次點。有些特質,比如眼睛的顏色、氣質、外貌,是遺傳的;但有的卻是由我們每天的際遇和待人接物,我們所接受過的培育 —— 簡單地說,就是由生活本身 —— 培養出來的。

我們在本系列中已經刊登了的文章中說明有關個人成熟的不同特質,都是在家庭的環境中萌芽成長的。由此可見,愛護家庭是多麼重要呢!家庭是,而且理所當然地是我們要走的的道路的開始、發展和終結的好土壤。「我們在各個年齡段、各個境況中、各個社會環境中都是、或仍然是、人的子女。」[1]

天主的旨意就是,無論是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我們經常都是人的子女),都有著對家庭的責任。我們會分兩個部分去思考我們在家庭中的角色:第一篇文章(即本文)會討論家庭的獨特之處,和父母與子女的「職責」。第二篇文章會更深入探討家庭生活,以及使家庭充滿光彩與喜樂的各種因素。

為家人付出最好的東西,就是付出一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種種際遇,不論是喜樂的還是痛苦的,都會像印章一樣留在我們的生命裡。我們的過去其實也是在天主的計劃之內,雖然這個計劃有時我們自己也不能明白。有些人在家庭內缺乏基督化的模範,儘管他們早晚也會在親朋戚友或師長身上瞥見基督的肖像。然而也有不少家庭,即使各個成員都有著一些缺失,但是仍然很努力和熱心地在信德之內撫養子女。

我們的家人不是我們自己所選擇的,而是天主為我們揀選的。祂不只賴著他們的德行,而且也賴著他們的缺點來使我們成為基督徒:「在家庭中 —— 我們都是這些事的見證人 —— 製造奇蹟的材料,就是當時有什麼、我們是什麼,和我們拿著些什麼。它通常都不是最理想的,不是我們所夢想有的,也不是『必須有』的。」[2]

所有人--包括祖父母、父母、子女、孫兒們--都被召喚去在天主的助佑下,在每個時刻去盡最大的努力,以求為我們的家庭增添基督的精神。父母也與子女一同成長,而且随著時間的過去,各人在家中的角色也可能互相交換。以前有責任去指引人的那一位,現在會反過來要接受指引;有領導角色的那一位,現在會將自己的責任讓給後來者。由各人一起組成的家庭,不但是一個提供衣、食、住、行的地方,而且也是一個讓人發現一切真正人性價值的美好地方;在這裡,我們也發現那對人際關係是極為重要的自制和尊重 [3];還有責任感、忠誠、及服務他人的精神。這些價值都是要在慢火中煅煉出來的。它需要一份既簡單而又強烈的歸屬感:知道自己不是被「拋進」世界,而是由一開始就被「歡迎」進入世界的一個小團體:一個不是由塵土、而是由愛造成的家庭。

天主「選擇了在一個由祂自己塑成的、由人組成的家庭中降生。這個家庭地處羅馬帝國邊緣的一個偏僻的鄉村 …⋯ 。有人會問道:『但是,這個來救贖我們的天主,不是在那裡,在那個毫不重要的邊緣地區浪費了三十年嗎?』祂浪費了三十年!祂是刻意的。耶穌要走的道路正是在那個家庭內的。」[4]

知道自己被他們所愛

在世界上,每一分鐘就出現上百次也曾經在我們各人出生的時候出現的事:一個小孩在世界上出生了所帶來的喜樂。[5] 是的,我們都是同一天出生的許多個嬰孩中的一個。然而我們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取替、而且在天地仍未初開時就已經存在於天主的意念中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天主的意念的果實。每一個人都是天主刻意創造,每一個人都是被愛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6]

沒有人是意外地進入了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是珍貴無比的,即使他可能從來都沒有認識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被人領養了亦然。「每一個靈魂,無不都是一座珍奇的寶庫。每一個人,無不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每一個人,都是基督願意為了他一個人而傾盡自己的寶血的。」[7] 我們欠父母的實在太多,不管誰是我們的父母,也不管他們有什麼弱點或困難。他們知道天主對他們的期望,並致力去回應祂那柔和卻要求很高的召叫:「我是一個仍然在母親胎中的嬰兒,然而你歡迎了我,讓我出生;我是一個遭遺棄了的小孩,然而你使你的家成為了我的家;我是一個孤兒,然而你收養了我,撫育我,把我視同己出。」[8]

在孩子出生後幾個星期,他的母親已經能夠辨認出他的氣質:他的哭聲、他睡覺時的氣息、他肚子餓的訊號 …… 然後,他的第一個笑容出現了:好像就是他的性格開始出現了一樣,也是第一個在孩子身上很明顯的學習模仿別人的行動。對孩子來說,父母能帶給他們安全。這可以由孩子在陌生人走近時,緊緊抱著爸爸或媽媽的腿這個動作看出。孩子就是由這個安居之所開始,去學習踏出第一步,去探索世界,去接觸外人。

雖然我們的孩提時期不會為我們的整個人生定型,但是若要好好地培育一個孩子的性格,就需要由一開始就使他感受到他在家中被愛護,好使他也懂得愛護別人。愛護與關懷,包括培養他們學習約束那屬於人本性的自私的勇德,能夠幫助孩子察覺到自己和別人的價值。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強烈又溫柔的愛,能夠培養子女的自尊,使他們超越自我,而且懂得愛別人。

在基督化家庭中所出現的愛的聯繫,不會因著塵世生命的終結而中斷。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他仍然能夠以信德的眼光去視耶穌、聖母、聖若瑟為父母的替代人,通常是透過其他善心人士去代入父母的角色。我們要致力效法聖家,活出非常人性,同時又非常超性的生命 [9],並且時常懷有希望,冀望有一天會如同聖女大德蘭一樣看到這個景象:「我好像身在天堂上,在那裡,我最先看到的人是我的父親和母親。」[10]

真正的自我實現

「媽媽,你喜歡煮飯、洗衣、打掃家居、帶我們上學嗎?」這幾句一個女兒問她的年長母親的說話,提醒了她的母親,家庭生活其實也有不如意的時候,比如在料理家務時的疲累、經濟負擔、和在冬天照顧患病子女時的憂慮 …… 甚至是在某一天自己不耐煩的時候親手砸毀盤子。「你問我喜歡不喜歡嗎?其實不喜歡。但是我愛你。當我看著你長大時,我感到很高興。」許多父母都是這樣的!教宗說過,他們應該得到一份奬品,因為他們學會了去「解連那些偉大的數學家們都不會解的方程式:在24小時之內做了48小時的事!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的,但是他們努力去做,而且做到了!」[11]

一個家庭-- 雖然不是完美的,但卻是和諧的-- 的成員的身分是清晰可辨的。父母雖有權威,但不會以此來管制子女。他們的目標不是要「訓練」子女做什麼,而是以身作則,諄諄善誘子女去發輝他們自己的潛能。父母兩人都有責任去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他們彼此之間及對子女的委身,為他們自己來說,成為了自己的人格成長的道路。

家庭生活還能發掘出那些在其他領域可能不會被發現,但在他人的眼中卻有珍貴價值的才能,比如去愛的能力、毅力、幽默感等等。每個人對家庭的愛令他即使在家庭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努力去表現出各自最好的、正面的氣度。而每當因為疲累或緊張而出現不愉快的氛圍時,也就是要請求寬恕並重新開始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過錯及渴望修補所失去了的:互相尊重、誠懇及愛情,會使人堪當獲得寬恕。這就是歇止炎症的方法 …… 。在一個家庭𥚃出現的許多創傷、裂縫和破損,都是由於缺乏這句寶貴的說話『對不起。原諒我吧』而引起的。」[12]

在家庭中,一個女性會發現自己身為母親的特質是不可取代的。在她履行母親的使命時,對天主忠信的努力,會催使她去建立一個適於人格成長的、能夠培養互愛與尊重、犧牲和自我奉獻的環境。「女性受到召喚去帶給家庭、社會和教會那些屬於她們本身,而且只有她們才能給予的特質:她們的溫柔與孜孜不倦的慷慨、她們喜愛無微不至、她們的機智與直覺、她們的純樸與深切的虔誠、她們的堅貞 …」[13]

父親也能發現自己在引導子女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他扶助子女長大,與他們玩耍,並讓每個子女發展自己的個性。一個基督化的父親知道,他的家總是自己的「第一事業」,他能夠在其中找到個人抱負的真正成就。所以,他要保持警覺,避免讓生活過度勞累及壓力過大,以致那些更有價值的目標被蒙蔽,甚至造成他出現心理問題,令他對家庭的責任產生怨憤。

由此可見,父母與子女親近是多麼的重要。如果他們經常不在,將會引起的問題是多麼的多。他們要時常以將自己內心的智慧傳授給子女為榮。[14] 在一個「充滿光明和歡樂」[15] 的家庭中,父親經驗出並展現出自己的父性,而母親則經驗出並展現出自己的母性。兩者是互補的,兩者的特質是不可取代的,也能使人的心靈獲得滿足。即使天主沒有賞賜子女給他們,他們仍可在與親友相處時,展現自己屬靈的父性與母性。

等待與承諾

「或許我們沒有經常意識到,其實把友愛引入世界的正是家庭。」[16] 每個民族的景況的底藴,各國之間的和平,都是建基於一男一女自由地為了愛而互相交付、建基於他們對這個終身承諾「我願意」的忠貞。

今天,人們十分渴求刺激。它有很多種形式,而且有很多不同的表現:既強烈、短暫、又熱情。具決定性的承諾雖然較為不引人注目,但是它常常會喚起人的敬佩,因為人生來就是要永恆地去愛,而且歸根結底,其他的事對我們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一個不是永恆的愛,一個三心兩意的承諾,根本就不是愛。

家庭生活不時要面對風浪和危機,但是一個家庭的基礎 -- 對婚姻盟約的忠貞 -- 能夠戰勝這一切困難:愛情猛如死亡。[17] 偉大的承諾令人能夠跨越難關。這裡所指的承諾,不只是為了一個理念、或者一個制度,更重要的是,它是為了其他人。對配偶和家人的愛的承諾,深深地銘刻在我們的心身裡面,以致我們一旦否認它,必會嚴重地損害到我們自己。

每一項偉大的工程都必然會涉及重大的風險,而現今的年輕人害怕作出一個永恆的承諾,是因為他們害怕犯下一個錯誤。但是,如果我們的心被召叫去跨越一個愛的門檻,而我們卻留在原地而不進入,這個錯誤會是更加重大的。所以,一個人的心必須成長,必須成熟,好使它能夠愛得持久和剛烈。這就是戀愛期的基督化意義:「戀愛期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它應該好像一個水果那樣慢慢地成熟 …… 它是一條愛情日漸成熟的道路,直到婚姻的那一刻。」[18] 為這個承諾所做的最好的鍛練,也是測試這個承諾是否牢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等待。教會從不厭倦地勸勉已訂婚的男女要等待,雖然有時候他們未必明白其中的原因。「有人嚷著要馬上得到一切,然後在遇到第一個困難時,便 -- 立刻地 -- 從一切中退出。 …… 訂婚強化了共同守護某種東西的意願,而這種東西是永遠不能購買或出售、背叛或拋棄的,無論出價是多麼誘人。」[19]

子女能夠從父母兩人用心維繫愛情中獲益良多。這些家庭能夠培育出最優秀的公民,隨時準備好為公益而犧牲自己;和最好的工作者,忠誠地辨別什麼是屬於自己、什麼是屬於他人的;還有熱誠的教師、尊貴的政治家、伸張正義的律師、捨己救人的醫生 …… 在這些家庭內薀藏著的溫暖,能夠培育出忠信的新父親和新母親,和不少慷慨獻身事主的年輕人,去透過他們的(一個也閃耀著父母職的)聖召,為整個人類大家庭服務。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歷程將會不斷地延續。現有的房舍變得太小了。新的房舍和新的愛情又開枝散葉了。生命的熱忱和喜樂也得以重生。所以,「一個社會的希望,與代際之間的和睦有著密切的關係。子女的歡樂使父母的心也生出喜悅,並且再次開啟未來的大門。」[20]

Wenceslao Vial


[1] 教宗方濟各,2015年3月18日週三要理講授:家庭 —— 兒童

[2] 教宗方濟各,2015年7月6日彌撒中的講道

[3] 參閱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家庭團體》宗座勸諭 (1981年11月22日),66

[4] 教宗方濟各,2014年12月17日週三要理講授:家庭 —— 納匝肋

[5] 若 16 : 21

[6]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5年4月24日就職彌撒大典講道

[7]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80

[8]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致家庭書》(1994年2月2日) ,22

[9] 參閱聖施禮華,《鍊爐》,290

[10] 《聖女大德蘭自傳》,第38章

[11] 教宗方濟各,2015年8月26日週三要理講授:家庭 —— 祈禱

[12] 教宗方濟各,2015年5月13日週三要理講授:家庭 —— 生活三語

[13] 《與施禮華蒙席對話》,87

[14] 參閱教宗方濟各,2015年1月28日週三要理講授:家庭 —— 父親,和2015年11月4日週三要理講授:在家庭中相互寬恕

[15]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78

[16] 教宗方濟各,2015年2月18日週三要理講授:家庭 —— 手足之情

[17] 雅歌 9 : 6

[18] 教宗方濟各,2015年5月27日週三要理講授:家庭——訂婚

[19] 同上

[20] 教宗方濟各,2015年2月11日週三要理講授:家庭 —— 子女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