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聖召、使命與神恩
在起初已有聖言。萬物是藉著祂而造成的。天主「召喚」萬物的存在。
天主的生命是種「人際」關係的生命。神聖的生成和發出進程旨在實現個人的存在:聖子由聖父所生,而聖神則由聖父和聖子所共發。當天主創造時,祂遵循同樣的邏輯:祂「希望在祂面前有個人的存在」,於是就以聖子為模樣,出於愛而創造了人。天主之所以召喚整個宇宙的存在,是因為祂希望個人的存在能夠參與祂的生命,不但自由的存在且能認識祂愛祂。
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世界都是一種召喚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是被親自召喚而存在的,有我們自己獨特的臉、聲音和眼睛。我們每個人在神聖的「祢」面前都是我們自己的「我」。這就是天主創造世界的原因,因為祂想到了我們每一個人。
聖召:從恐懼到喜悅
「聖召」這個詞,意涵著慈父的溫暖,既不遙遠且又熟悉。它適合每個人,是一個揭示、召喚和邀請。事實上,整部救恩史可以被視為一部連續的聖召歷史。天主始終不斷地向不同時代和地點的男女、包括統治者和平民百姓、整個鄉野城鎮、國家和各類族群及其子子孫孫發出召喚。
聖施禮華的宣道讓我們更接近聖召的理念,在在揭示出它偉大的普及性。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前,對於聖召的理解可能比較狹隘,然而主業團的創辦人卻將其帶入了家常話語中。這樣一來,重新領悟了許多聖人的教導,也清楚地講解了聖召其實是為整個人類的。
起初,當你在《道路》或聖施禮華的講道中接觸到「聖召」這個詞時,可能會引起一些驚訝,甚至可能夾雜著恐懼。但不久之後,即帶來喜悅。他解釋說,聖召指的是日常生活:諸凡學習、工作、友誼、家庭、追求文化和從事各行各業…,全蘊含於其內。以這種方式理解,聖召闡明了原本看似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的重要性。多虧了這訊息,「聖召」這個詞對如今許多人來說,反而成為一個熟悉、易理解、充滿了慈父般的關懷。
「聖召向我們揭示生命的真諦。也就是說,依靠信德,我們能掌握人生在世的緣由終向。我的生活,無論今昔未來,藉以取得煥然一新的境界,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度。一切人事的發展變遷,都去偽存真,各得其所。我們恍然覺悟:天主在引導著我們;祂交給我們使命,在鞭策著我們前進。」(《基督剛經過》45)
無人被排擠在外
許多聽過聖施禮華講道的人都會驚訝於他對這信念的堅持:人為了回應天主的呼召,並不總是需要改變自己在生活、工作或家庭環境中的地位。這個呼召正是常常來自於我們所在之處,在日常生活的普通環境中。甚至可能在我們工作中出乎意料地呈現。
聖施禮華談論聖召的方式植根於深刻的聖經框架之中,說明了一般神學概念所涵蓋的具體及特殊價值:天主呼召每一個人去認識並愛祂。我們都被召喚承諾要與祂的獨生子認同,並參與祂屬靈的使命。我們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存在,包括所有人在內,無一例外:健康者和病人、富人和窮人、工人和知識分子、那些為從事某些活動而具有許多或極少才能的人。
這聖召邀我們去認識和愛我們的造物主,去效法祂的聖子—因為我們是在基督內創造的—的使命皆有一個名稱:追求聖德、參與神聖生命的召喚。天主是獨一無二的聖者。每個人都領受這個呼召,無論他們是否已經屬於天主的子民、教會,或尚不認識教會。我們眾人都注定要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天主呼召每個人,不排除任何人,參與祂的生命。基督耶穌流血、受難、死在十字架上、然後復活,全是不忍讓我們眾人因罪而墮入深淵、以致喪失了神聖父子關係,就一心祈願藉祂苦難的犧牲得以蒙父寬赦、獲新生和復原。
當天主呼召我們時,心裡總是想著我們的使命。祂召叫我們並委託我們一項任務。我們在救贖史中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天主向每個人請求:「去做這吧!按照我向你顯示的行事;離開這片土地;以我的名義說話;到我要你去的地方去…」彷彿祂在說:「我為此創造了你!」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這些特定的使命都是造物主在《創世紀》中賦予人類最初使命的體現:「上主天主將人安置在伊甸的內,叫他耕種、看守樂園。」(創2:15)
普世成聖的召喚伴隨著同樣普世性的使命:效法聖子的模樣,以手足和父子之愛去愛,並拒絕罪過。效法聖子意味著參與祂的使命,即重整因人的罪孽而混亂的世界,並透過聖神將其歸回天父身邊。這個使命也有著同樣的故事。儘管聖召要求一個立即、具體的回應,當我們一心承行天主呼召我們要成為的人,並幫助世界轉變為天主所意欲的樣子時,使命的完成即在歷史中展開。
教會中的特定使命
當天主創造世界時,祂為歷史開啟了接受祂使命的可能性。聖言被天父派遣到世上,並賦予人身,其使命是完成創造、將人類從罪惡中救贖出來,並恢復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的全部尊嚴。聖神被聖父和聖子差派到世界和歷史中,其使命是讓信徒效法聖子,並將他們聚集在基督的奧體裡。教會誕生於這兩個使命當中,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是該使命在歷史上的延續。(參閱《梵二教會憲章》2-4)整個教會「被召喚和差遣」:全因追隨耶穌宣講天國,復活後被召喚及差遣到萬民之中,向眾人傳播福音,並因父子和聖神之名給他們施洗。
教會的存在和生存就是為了這個使命,而這個任務是聖神在歷史上所激發的各種使命的目標。正如地球上無數美麗的花朵一樣,天主將其託付給許多聖人,連同教會團體、平信徒和神父、修道男女的使命也是如此,且已經並將繼續為這missio Ecclesiae「教會的使命」做出貢獻。
「弟兄們,主的花園包括—是的,它確實包括—不僅殉道者的玫瑰,還有貞女的百合、已婚人士的常春藤和寡婦的紫羅蘭。親愛的,絕對沒有任何人需要對自己的召喚感到絕望;基督為所有人受苦。關於祂的記載非常真實:『因為他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 2:4)」(聖奧思定,關於殉道者聖樂倫的講道304)。
當我們知道聖施禮華的一生並聆聽他的講道時,我們了解到他也從天主那裡接受了一項特定的使命—永遠在教會裡並與教會同在。透過他的聖德之光以及為信友們所樹立的典範,教會訓導當局已承認聖施禮華所接受的使命是教會使命的一部分。
在開始司鐸職務後不久,聖施禮華試圖為他從天主那裡接受的使命起個稱號,以便他的屬靈子女能夠在歷史中繼往開來:Opus Dei「主業團」、operatio Dei「天主的事業」。為了強調是天主的倡議,他開始提及它,視之為一個新基業,並將1928年10月2日確定為「上主創立祂的事工的日子」。(個人筆記,306, 2-X-1931)
不容否認,人類歷史上受到聖神啟發的使命是多麼地廣泛和普遍—主業團就是其中之一。聖施禮華將其描述為「無邊無際的大海」—每個新基業都永遠具有一個證明其「目的」的特質。
尋求使命或新基業的特質,並不意味著將其與聖神所啟發的其他舉措區分開來,而是更著重於要好好地理解它。因此,主業團的特殊性不該透過與其他志業所為或所不為先做對比、然後再指出其差異或劃分行動的領域來定義。我們必須強調那些在上主的葡萄園裡工作的人的獨特性,但同時也不能忽視聖而公教會的唯一使命,應該全然本著尋求共融的團結精神。
在每一個新基業中,在其特殊性和傳統之間、在新的(或看似新的)和必須保持不變的信理之間,都存在著微妙的平衡。教會在其生活和傳統裡認識到,有些任務對於它從基督那裡接受的使命至關重要。例如:勸告天主的子民要成聖並效法耶穌基督、教導每人與天主建立個別及孝愛的關係、將聖體聖事置於信友生活的中心、鼓勵神父們盡量抽身聽和好聖事、施行聖事讓信友得到豐碩的成果、提醒所有領過洗者是世上的使徒,必須重燃傳福熱火、傳播司鐸、教廷會議,尤其是羅馬教宗的教義......。
我們如何理解聖施禮華在一個世紀前創立主業團時所經歷的「信念」,以及他如何捕捉到主業團所隱含的「新意」?
為此,在主業團成立一百週年(1928-2028)之前的幾年裡,我們希望重新審視並加深我們對其使命的具體要素的理解,再次全心檢視天主賦予的神恩、並繼續授予其成員,以便完成這項使命。
藉由工作重歸世界於天主
聖施禮華的許多著作都聚焦於新基業的目標。這些目標雖然看似籠統,卻有助於教會的整體利益、靈魂的成聖、以及將世界基督化的變革。然而,這些目標也指向一個特定的、獨特的使命:照亮了那些接受這神聖召喚的人的整個存在。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使命可被描述為「藉由工作重歸世界於天主」,或者更詳細地說,「將耶穌的十字架放在現實面的高峰,並藉此淨化罪惡,使所有的人類活動都能從內在得到淨化,並具有基督的形像。」聖施禮華解釋說,主業團成員在這項使命中「聖化自己,聖化他人,並聖化世界本身。」在具有精確的結構之下,神父和平信徒都為這項使命作出貢獻:前者被召選為後者服務,因為這項使命直接並立即涉及平信徒。(參閱梵二《教義憲章》31, 36)
「這就是多年來我向你們講成聖的秘訣,天主召叫我們效法祂,所以即使像普通人一樣在世界中生活,我們也可將基督安置於一切人類活動之上。現在你會明白,如果你們之中有人不愛工作,無法專注於自己的職業裡,因而不能聖化它;又不知自己該投身那一個行業,那這人就根本不明白我所說有關聖化的事,因他欠缺了聖化必備的條件:成為一個工人!」(《天主之友》58)
在主業團經文中,向我們創辦人聖施禮華祈求代禱,將他信息的精髓濃縮為短短的幾句話,給予聖化工作的核心位置,確定其使徒性和使命性。「請為你的孩子代禱,因著忠信主業團的精神,讓我們聖化我們的工作,並為基督贏得許多人靈。」
從堅信基督的觀點出發,聖施禮華在新的基業中所看到的各面向似乎都是圍繞著以基督內的工作為軸心: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天主和追求聖德的可能性;普世成聖的召喚;模仿耶穌和納匝肋聖家的隱蔽生活;對工匠和勞工聖若瑟的特別敬禮,以至於主業團的成員在他的節日重申對主業團的奉獻;神聖的父子關係即是參與聖子的使命,透過聖神使萬物與聖父和好;主業團的成員受到召喚與同事及社交關係中,實踐真情對待和彼此信賴的使徒工作;只要還有人在世上工作,主業團就必能本其創辦初衷而長存……,所有這些都是基業之光的反映,其焦點是對聖化人性工作維度的一種新思維、理解。
誠如以上所述,不免想進一步探索:這使命的特殊性是主業團的神恩嗎?究竟聖召、使命和神恩之間有什麼關係?其實不難從聖經和教會歷史去瞭解。「神恩」一詞雖具有廣泛的意義,然而,它主要指的仍是「天主為某一項使命而賜予的禮物。」從這個意義上說,聖召使命的活力先於神恩的概念。天主的聖言呼召人並託付以「使命」;然後,天主會賜予必要的神恩和恩賜去實現此目標。有時,在通俗語言中,我們也會用「神恩」一詞來指稱使命的無償性或特定的屬靈性,以表明其為聖神的恩賜、神聖的創意:是天主啟發、召喚、給予恩寵、協助、引導,並親切地尋求個人的回應。
「當我們的上主天主為人類的利益計劃任何工作時,祂首先會想到的就是被祂所使喚的人…並且祂會傳達給他們適當的恩典。這種對工作的神聖性和超然信念,最終將賦予他們對主業團的熱情和強烈的愛,讓他們為看到主業團的成果而願意犧牲自己,並感到無比的幸福。」(《指示》19-III-1934, 48 - 49)
天主將恩寵和聖神的神恩賜給人,為履行我們都被呼召的使命:追求聖德並與基督認同。天主會賜給那些祂呼召在教會中執行特定使命或牧靈目的的人,並賦予他們執行該使命所需的一切適當的聖寵。如果我們想認識任何新基業(包括主業團)的獨特神恩,我們需要不斷的體察其使命,正如創辦人所描述的那樣。
此外,我們絕不能忘記,「主業團的使命」先於該「機構」。原則上,這項使命與(當前或未來的)各個教會的法典機構形式是相容的,只要被准許去執行天主對其創辦人的要求:透過平凡的工作,在世界之中追求聖德與神聖父子關係的圓滿實踐、將一切人性活動歸向於天主、並進以變革,使其具有「基督的形像」。
總之,要理解和深入研究主業團的使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項無止盡的任務,因為天主是作者,真正的神學事實。這是屬於向歷史開放的使命,並受到具創造性聖神的激勵,因此能夠影響不同的世代和情況:在歷史上,會有許多人在不同的環境中體現到的一種神恩。從聖神氣息的角度來看,意味著那些體現使命者的存在與生活方式,能更多地將其定義為一種精神,而非文字。這就是為什麼主業團有一種精神,即「主業團的精神」。
探討聖施禮華在個人默想中所看到、並在講道中傳達的這項使命和精神的意義,將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此系列是由Giuseppe Tanzella-Nitti 教授與羅馬聖十字宗座大學教授們共同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