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不引人注目的......和神聖的

我們日常生活的平凡並不能阻擋天主熾熱的愛。祂每時每刻都以嶄新的愛去看顧我們。一篇關於基督徒生活的新文章。

一個與他們如此相似的人
在平凡中尋找天主
看似單調的撫抱
為了保證我們的自由
天主臨在於平凡和正常的事務中


今天是安息日,耶穌在納匝肋的會堂裡。也許祂回想起祂年輕時的許多溫馨的回憶。祂多少次地在那裡聆聽天主的話呢!祂的鄰居從祂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認識祂了,他們聽說過關於祂在鄰近的城鎮所行過的奇蹟的驚人故事。但他們對耶穌的熟悉為他們成為了一個的障礙。「這人從那裡得了這樣的智慧和奇能?這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他旳母親不是叫瑪利亞,他的弟兄不是叫雅各伯、若瑟、西滿和猶達嗎?」(瑪13:54-55)。他們很難接受默西亞會是他們眼睜睜看著一天一天長大的人,以如此不引人注目和簡單的方式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人。

一個與他們如此相似的人

納匝肋的居民認為他們很認識耶穌。他們肯定關於祂的故事不可能是真的。「他的母親不是叫瑪利亞,他的弟兄不是叫雅各伯、若瑟、西滿和猶達嗎?他的姊妹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那麼他的一切是從那裡來的呢?」(瑪13:55-56)。他們認識祂的父母,知道祂家人居住的房子。「耶穌的聖家是個充滿恩寵和智慧的家庭,不會使人感到古怪或陌生,或是與人世隔絕。」[1] 令人費解的是,與他們如此相似的一個人如何能夠造出那些奇蹟。「耶穌的平凡,一個在省市工作的木匠,似乎並沒有隱藏著任何奧秘。祂的出身顯示出祂與其他人沒有不同的地方。」[2] 天主的兒子與若瑟一起在他的工作坊工作;「耶穌生活簡樸,一生專門從事木匠工作,絲毫得不到別人的讚賞。」[3] 但耶穌平凡而簡單的生活成為不相信祂天主性的藉口。

難道我們也都不 是經常懷疑正常和普通的東西嗎?我們被特別的、突出的、非凡的東西所吸引。可能是我們的驚奇能力遲鈍了;我們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陷入常規,忽視了日常生活中的奇蹟。我們甚至可能習慣於我們生命中最偉大的奇蹟,即天主聖子在聖體聖事中的臨在。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祈禱中,當我們與基督的個人會面時、在玫瑰經中,當我們向聖母唸些短誦時、或者在神修閱讀中,當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充滿著教會的教義時。

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了造物主離我們如此之近。一切恩寵的賜予者 —— 平息我們所有慾望的「愛」—— 被關閉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聖體櫃中。天主想讓祂的全能出現在日常平凡生活中。在那裡,經常不露聲色地,祂在我們周圍造出無數的奇蹟。

在平凡中尋找天主

天主以如此正常、普通的方式行事會讓我們感到困惑,因為它似乎缺乏我們認為對任何關係都必不可少的自發性。正常的事情在我們看來可能是太過可預測的,顯然缺乏創造力,缺乏真愛所需要的驚喜和熱情。也許我們錯過了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會使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成為一個獨特的經驗,成為其他人可以欽佩的驚人見證。我們可能以為正常的事意味著千篇一律的事,並且缺乏每個人都可以作出的個人貢獻。

的確,當我們面對似乎總是一樣的事物時,可以理解的反應是對它逐漸習慣了。然而,我們知道天主就是邀請我們在日常環境裏的平凡事物中去尋找祂。人性的愛也是如此;它不僅通過偉大或特殊的事件,而且也通過共同渡過的日子的沉靜、疲倦和誤會而得到發展和加深的。「即使在最平凡的境況裡,都隱藏著一些神聖的、來自天主的事物。」[4] 我們應該渴望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它。

我們日常生活的平凡並不能阻擋天主熾熱的愛。祂每時每刻都以一個昂新的温情去看著我們。我的生活是平凡而正常的事實為祂是無關重要的:這是我的生活,對祂來說就足夠了。祂為我們提供了機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和獨一無二的。祂總是一個一個地去數,從不在祂自己的孩子中去進行比較。祂從創世之初就召喚了我們每一個人(參閱弗1:4):沒有人與我完全一樣;因此,我對天主來說是非常特別的。

看似單調的撫抱

天主在平凡和正常的事情上行事,使我們的生命 —— 正如聖保祿所說 ——「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哥3:3);充滿了相似的日子,在這些日子裡似乎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但其實卻有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正在發生。「從他們日復一日地堅毅前進,我看到戰鬥的教會所展示的聖德。這往往就是『鄰家』的聖德。」[5] 從表面上看,一個在平凡的日常事務中去努力追求聖德的人,似乎過著單調的生活。但正如聖施禮華 —— 使用一個生動的比較 —— 所說:「靈修生活計劃:單調?一個母親的撫抱是否單調呢?那些相愛的人不總是說同樣的東西嗎?」[6] 天主在任何時刻都不會停止想念我們或愛我們;並不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平凡,但重要的是:對天主而言我們的生活是多麼非凡呢。

Clairvaux的聖伯納德寫信給教宗尤金三世,教宗尤金三世 —— 後來被宣福 —— 是他的好朋友,聖伯納德鼓勵他不要忽視他不斷祈禱的生活;因而,他不會太全神貫注於他在教會的新職務中所帶來的所有要求高的活動:「每天至少將你的工作擱置一段時間。否則它們會把你帶到你不想去的地方。你想知道到那裡嗎?到使你心硬的地方。」[7] 如果每天沒有一些特定的虔敬習俗,我們的心就有一個危險會向天主的愛關閉自己,並且變得僵硬。沒有天主的愛,即使是最神聖的事物也會失去意義。沒有天主在我們身邊,我們就立刻沒有力量。

1936年5月,聖施禮華在一個講座中建議每一位聽他講話的人都祈求「恩典去完成我的生活計劃;因而,讓我能夠善用時間。為什麼我上床睡覺和起床的時間都是不對的呢?」[8] 但我們可能會問:對天主的愛與我上床睡覺的時間有什麼關係呢?這正是天主「正常」的奇妙現實。對天主而言,我們的睡眠、我們的健康、我們的日常計劃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猶關重要的是,當我們無法完成當天想做的一切時,祂不希望我們在晚上感到沮喪,因為推動事情向前發展的主宰永遠是天主。

為了保證我們的自由

在他就任教宗之初,本篤十六世提醒我們去注意那天在納匝肋的猶太會堂中也可能存在的不斷危險:「世界因天主的耐性而得到救贖,而因人類的不耐煩而被毀滅。」[9] 正常的事情對我們來說似乎太慢了,我們可能覺得來得太遲了。我們希望美好和神聖的事情能盡快成真。有時我們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好事要花這麼長時間才能到來,為什麼默西亞要這麼長的時間才來到人間,甚之「與所有人一樣,順其自然地在聖母胎中隱藏了九個月之久。」[10]

事實上,通過這種讓祂自己臨在的方式,天主可能想尋求的是保證我們的個人自由,祂肯定我們也想花時間與祂在一起,無論是做幾分鐘的祈禱,或是從我們的日常活動中作短暫的休息時,向瑪利亞說幾句愛的話,或以許多其他的方式。如果天主以非凡的方式彰顯自己,我們就別無選擇,只能正面回應祂。因此,我們看到耶穌似乎很高興地在福音的場景中不經意地渡過。例如,在一個如此簡單的環境中,賢士們一定很驚訝地見到猶太人的君王被一位年輕女子抱在她的懷裡。天主不想強迫我們去事奉祂。祂兒子的個性是如此吸引人,以至於天主選擇了以正常和普通的方式去讓自己為人所知,以便給我們自由回應的空間。祂要的是自由的孩子,而不是被光蒙蔽了的人。祂知道沒有什麼比親自發現隱藏的寶藏更能打動我們了。感激並享受這種自由 ——包括它所有的光明與影子 —— 幫助我們在面對如此多的情況時去分享祂的耐心,這些情況乍一看似乎是救贖的障礙,但然而是天主顯現自己的普通渠道。

天主的誡命和規範也是一種恩賜和邀請。「正如多瑪斯·阿奎納說:『新律法是聖神的恩典』,不是新規範,而是天主的聖神自己賜予我們的新生命。奧思定用一句名言總結了這種對基督宗教真正新穎性的精神體驗:Da quod iubes et iube quod vis,『給我你所命令的,而命令你想要的。』」[11] 因此我們很容易理解聖詠作者的這些熱情的話,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為這個自由去感謝天主:「你口所授的一切法度,我要以我的唇舌敘述。我喜愛你約法的道路,就如喜愛一切的財富。我要默想你的法度,也要沉思你的道路。」(詠119:13-15)。

天主臨在於平凡和正常的事務中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眾現象的時代,有些人擁有數百萬追隨者,相片或視頻會在幾分鐘內傳播開來。面對這個現象,這如何影響我們所說的關於天主行事方式中平凡和正常事務的角色呢?我們很清楚知道,天主是有耐性的,並且告訴我們祂的行動就像酵母一樣:祂滲入群眾中,並到達最遠的角落。天主比我們更關心去拯救這個世界。其實,祂是激勵、點燃和支持我們的那一位。「由於天主的事總是以令人驚奇的自然順勢發展,默觀的靈魂自然會充滿使徒工作的熱情。」[12]

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向天主的激勵恩寵敞開我們的心扉:「我們像西默盎一樣,將上主『雙臂接過來』(路2:28),這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美好。不僅是在我們的腦海裏和心中,而且是在我們手中所做的一切中:在祈禱、工作、進食、打電話、學校、以及窮人中,無處不在。將上主掌握在我們手中是解決孤立的神秘主義和狂熱的激進主義的一劑良藥,因為與耶穌真正的相遇可以糾正過於甜蜜的虔誠和狂熱的過度活躍。品味與耶穌相遇的滋味,也是治療常規生活麻痺的良方,因為它讓我們都能感受到恩寵的每天推動力。」[13]

聖施禮華讓我們注意到:「聖母瑪利亞所聖化的,正是許多人錯認為不足掛齒、毫無價值的瑣碎小事。諸如:日常的事務;細心勤懇地照料親人生活上的細節;走訪親友,跟他們談心,等等。就是這種平平凡凡的生活,但在這平凡之中寓有天主的愛心;是一種多麼有福的平凡啊!」[14]

[1] 方濟各,宗座勸諭《愛的喜樂》,第182點。

[2] 本篤十六世,耶穌嬰兒時期的敘事,圖像,2012年,第3頁。

[3] 方濟各,通諭《願祢受讚頌》,第98點。

[4] 聖施禮華,《對話》,第113點。

[5] 方濟各,宗座勸諭《你們要歡喜踴躍》,第7點。

[6] 聖施禮華,講座大綱,1938年8月22日。引自Pedro Rodriguez,《道路》,批判-歷史版,釋義第77點。

[7] Clairvaux的聖伯納德致教宗真福尤金三世的信。

[8] 聖施禮華,講座綱要,1936年5月。引自Pedro Rodriguez的《道路》,批判-歷史版,釋義第78點。

[9] 本篤十六世,講道,2005年4月24日。

[10]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第18點。

[11] 本篤十六世,《納匝肋人耶穌》,第二册,2011,第83頁。

[12]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第120點。

[13] 方濟各,講道,2018年2月2日。

[14]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第148點。

Diego Zalb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