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性,就越神性(一):耶穌,我們該做什麼?

在這篇關於人性美德的第一篇文章中,我們思考如何讓我們所有的渴望能夠在天主內找到和諧。這需要時間和努力去發現,但它能釋放我們自由地去愛。

越人性,就越神性(一):耶穌,我們該做什麼?(收聽普通話錄音)


越人性,就越神性(一):耶穌,我們該做什麼?(收聽廣東話錄音)


每個故事都有它自己的發展
要塑造堅定的願望
東西的和諧


在我們看來,聖奧思定的想法可能有些不尋常。因為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提到「重量」對他周圍物體的影響。這位後來成為希波的主教,憑著第四世紀的科學知識他觀察到:火焰總是往上走,而石頭總是往下掉。後來,當他看到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時,油傾向於浮出水的上面,似乎一切無序的東西好像都在尋求秩序,找到一個自己可憩息之所。聖奧思定直覺認為所有這些在移動中的物體都是被它的「重量」所引導。然後,他情有獨鍾的描述:「我的重量即是我的愛;愛帶我到哪裡,我便到哪裡。」[1]我們都有同樣的經歷:我們想要什麼、尋求什麼、愛什麼,那些就是驅動我們的力量。我們總是尋求、期盼欲望能得到滿足。這種「重量」把我們引向還算過得去的幸福,可是我們卻不願受限於僅僅是轉瞬即逝的快樂。因而便設法找出能吸引聖奧思定,使他感到持久愛情的原動力。

每個故事都有它自己的發展

一個年輕人曾問過耶穌:「我要做什麼,才能承受永生?」(路18:18)我們懷著虔敬的心閱讀這段經文,因為它提出了一個涉及我們每個人的問題。那位既是天主又是真人的會怎麼回答呢?因他稱呼耶穌為「善師」,所以在回答之前,耶穌反問了他一句,祂的問話似乎有點直白:「你為什麼稱我善呢?除了天主一個外,沒有誰是善的。」(路18:19)雖然我們不知道我主是怎麼察覺到的,但祂已經注意到這個年輕人在生活中尋找「更具內涵的某樣東西」,他總認為自己可以在受造物中找到、可以控制、可以在世上抓住它。因此,耶穌首先想確定這個年輕人正在努力履行天主的律法,然後祂想更進一步的,讓他明確地認清勢必會與他在履行誡命時的自滿情緒,以及富裕虛華的偶像絕裂。「你還缺少一樣:把你一切所有的都變賣了,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路18:22)面對我主的呼喚,這個年輕人在經歷了我們只能為他猜測的一場內心交戰之後的離去。原本耶穌多麼期盼著他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門徒,但是他終究還是選擇回到他舒適的家、他的財富和他最熟悉的環境。

事實上那個年輕人所渴望的偉大幸福,並非是我們能夠立即掌握、控制或支配的。我們只能透過把自己捨棄給天主方能獲得。聖若望保祿二世說:「既然唯有天主是善的,那麼任何人為的努力,即使嚴格遵守誡命,也無法『滿全』法律,就是承認上主是天主,向祂呈奉唯獨祂應得的欽崇(參瑪4:10)。這種『滿全』只能從天主的恩賜而來。」[2]因此,最需要的也許是堅心忍耐,知道如何「積極等待」。

基督徒的愛不是一種突發性的感覺,儘管這也是可能存在的,畢竟是屬於一個愛情故事,且每個故事都有它自己的發展。「聖寵通常需要時間,而且並不喜歡衝動行事。」[3]也許這個年輕人正在尋求一種能立即滿足他對幸福的渴望;他變得不耐煩,而沒有意識到天主的愛,就像播種在地裡的穀物,需要時間與基督之愛的溫暖一起成長。我們在福音中看到,耶穌是如何逐步準備祂最親近的門徒,不疾不徐。有時,我們可能也會嫌耶穌走得太緩慢而失去耐性,妄想在一夜之間成為聖人。

要塑造堅定的願望

我們知道,門徒就像那個富有的青年和我們所有人一樣的需要時間,首先要淨化他們想像力所鑄造的虛妄夢想:現世的成功、榮耀的誘惑、舒適的生活。他們需要領悟一些重點,好比痛下決心「時常祈禱,不要灰心。」(路18:1)要學會寬恕「七十個七次。」(瑪18:22)當我主看到使徒們已具有最起碼的準備,並在徹夜祈禱之後,派遣他們一個一個的出去傳道(參瑪10:1-5;路6:12)。可是這並不意味著祂的門徒們已經被栽培完成,事實遠非如此。聖施禮華經常強調,一個使徒的培養是永無止境的。不妨試觀一下在跟隨祂的人當中,仍有許多人對於天主的召喚並未深深紮根。有些人竟拒絕接受祂的教導:「他們退去了,不再同他往來。」(若6:66)也有不少人在耶穌經受審判的時候,拋棄了祂。在這些人身上,我們可以說他們的願望還不夠堅固、不夠穩定、不夠自律。

然而天主以神聖的耐性,一點一滴地親近我們的心,呼喚我們,並派我們出去向所有的男男女女廣傳福音。我們透過個人的默想、朝拜聖體、利用教會現有的口禱,以及透過整天持續的默觀來實現。我們逐漸建立與基督的親密關係;我們品味祂的友誼、祂的眼神、祂的力量、祂的理解度......。此外天主還藉著挫折準備我們;幫助我們慢慢的與我們的偶像斷絕,無論偶像是大或小、是內在或外在的;讓我們在靈魂裡為耶穌騰出更多的空間。最終,耶穌透過充實我們一天的持續工作來親近我們的心。耶穌遂向他們說:「我父到現在一直工作,我也應該工作。」(若5:17)於是我們終於知道將那對美善事物的渴望放置在我們心中的那位,即引導聖奧思定所謂的「重量」,也就是使那份渴望得以完成的一位。

東西的和諧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經常犯錯誤,一味尋求無法填滿我們內心而又轉眼即逝的東西,且為其所炫惑,殊不知天主才是一切美好的源泉。聖若望保祿二世回顧那個富有的青年總是擔憂自己必須「做些什麼」才能上天堂,他指出:「唯有天主能對善作答覆,因為祂本身就是善。實際上,尋求善,就是歸向天主,止於至善。耶穌顯示那位富家子向祂提出的問題,實在是宗教問題,祂所說的善:吸引人、約束人、以天主為根源,就是天主。」[4]

在許多人離棄了耶穌之後,祂問十二個宗徒他們是否也要離開。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主!惟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若6:68-69)在這愛的呼喚中,伯多祿已發現了自己生命的終極意義:天國、永生、天堂。日後阿味拉聖女大德蘭在她的祈禱書中表達出如此美好的真理:「我們需要的一切,莫過於天主。」[5]正是這樣發現了隱藏的寶藏,人心中其他的欲望才會找到一個和諧、有分寸、合理的空間;正是這樣,這些欲望所期待的東西才會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我們不須逃離它們,因它們不再主宰我們。凡發現天主超越所有其他萬物之上的人,能感到敏捷、超脫,被釋放出來,並能把福音的力量帶給所有受造物。這樣我們就能「運用自由,和造物主結合,也只有我們可以獻給或拒絕給予造物主應有的光榮。這種可能性就成為人類奔向光明或黑暗的自由意志,上主邀請我們,催迫我們選擇美善,祂多麼愛我們啊!」[6]

聖施禮華激勵我們熱愛這個世界,不是因為這受造的世界是絕對的美善,而是因為它是天主的第一個恩典,是人心中所生的欲望的第一個來源。然而,這些欲望需要被賦予我們所有任務的意義、賦予我們整個存在的一致性的大愛所深化。我們對天主之愛,非但沒有消除所有夫婦伴侶參與了繼起人類生命偉大工程時所激發的種種欲望,反而淨化了這些欲望,將它們與天主的親密關係的召喚合而為一。

聖奧思定說,當道德美德在引導我們趨向於幸福之際,事實上,也是與天主之愛不謀而合的。每當我們為了樂於為善而盡的一切努力,也總是為愛而努力。於是,希波的主教根據這種愛的功能來定義每一種美德。「我認為引導我們生活幸福的美德,不外乎是對天主完美的愛……。節制是種愛,能把自己全然交付給所愛的;堅毅是種愛,能為所愛的而欣然承受一切;正義是種愛,只為所愛的服務,因而能正確的裁決;審慎是種愛,能睿智的對障礙或是助益的因素作分辨。」[7]


在我們的一生中,務使欲望和諧的路徑能不斷的加強,因為是個持續的愛情故事。然而我們都很匆忙;我們只做出一些倉促的決定,並尋求立即的滿足……。以致這條道路最終會導致挫敗。我們有時說一個人「墜入愛河」,彷彿情愛是突然發生的事。儘管這種「一見鍾情」的愛有時存在,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通常不總會是這樣的。當天使向瑪利亞報告喜訊,宣布她將成為默西亞之母時,她的反應是那麼的迅速,可能讓我們感到驚訝,好像她突然間意識到神聖之愛的圓滿。但實際上,在她無原罪而受孕的那一刻起,天主就在我們母親的靈魂中運作,她的整個生命始終是個愛情故事。

保祿.奧卡拉漢(Paul O'Callaghan)

[1] 聖奧思定《懺悔錄》第13章,第9節

[2] 聖若望保祿二世通諭《真理的光輝》11

[3] 聖施禮華《犁痕》668

[4] 聖若望保祿二世通諭《真理的光輝》9

[5] 阿味拉的聖女大德蘭,在她的祈禱書中發現的親筆寫的片段

[6]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4

[7] 聖奧思定《天主教會道德論》I,15,no.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