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性,就越神性(十五):單純,清楚地看到道路

知道天主一直注視著我們、並活在當下,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單純。

生命的創造者和恐懼的「創造者」
謙卑:知道天主在注視著我們
捨棄:「現在」是愛主愛人的時候了


「尋求足夠的即可,不要渴望更多。任何超出這個範圍都會讓你產生焦慮,而非解脫;讓你感到沉重,而非提升。」[1] 的確,基督徒的生活引導我們尋求與天主的親密關係,並幫助我們斷捨離那些無法帶我們去天主那兒的一切。這是個漫長的內心旅程,我們在每一步都努力辨識和選擇「需要的」:不會被奪走、是必需的。(參路10:42)

然而,經驗告訴我們,這條尋覓的路途可能很複雜。有時,生活似乎變成一個「迷宮」。我們經歷到一些內在動盪不安或外在混亂不清的時刻,頭腦被填滿而內心卻空虛。甚至,由於我們的行事格調低俗,或生活中的艱難,我們可能會把事情弄得很複雜;一遍又一遍地分析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在這樣的時刻,無論什麼決定都會使我們癱瘓,可能也發現很難配合天主的旨意。於是我們殷切期望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簡單,自己的推理更直截了當。我們一心一意的盼望「單純」,能夠啟迪我們的思想、平靜我們的靈魂。

我們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場合都可分辨出天主的旨意?我們如何能平靜地接受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我們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而不評判或扭曲他們的意向?為了尋求解答,不妨讓我們先反思一下,自己傾向把事情複雜化的根源。極可能我們會從中發現兩種能幫我們解開靈魂中糾結心態的良藥:謙卑和捨棄。

生命的創造者和恐懼的「創造者」

每個藝術家都在他們的作品上留有印記。天主也在祂所創造的萬有上面,留下祂存有中最深刻的特徵之一:統一性,至聖三位一體的統一性。樂園的和諧與美麗顯現:在祂所創造的萬有之中沒有任何是缺乏或是多餘的。(參創2:1)世界和人是從天主的愛情中產生的,因為只有祂的大愛能夠創造,並和諧地結合一切。

天主創造時,確定地對萬物說「要有」,事就成了。(參創1:3)但面對天主的是誘惑者的聲音。由於魔鬼無創造的能力,牠盡其全力為了「否認創造」,導致我們以一種扭曲的眼光看待世界。從牠與亞當和厄娃第一次交手起,魔鬼就在玩弄我們的恐懼感,致使我們對未來深感焦慮,並使我們臆測別人言行中複雜的意圖。因此,牠一步一步地把我們的心靈變得欠缺安全感、而斤斤計較、驚慌失措。

魔鬼問道,「天主真說了,你們不可吃樂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嗎?」(創3:1)牠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禁果之上,而不再欣賞關注天主其他的禮物:所有的動物、植物、人類、在恩寵狀態下的生命……。然後我們開始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神情也變得複雜起來。撒殫讓我們相信自己缺乏了什麼,相信天主是不真誠的、祂對我們隱藏了什麼。正如訓道篇的作者所言:「我發現的只有這一件事:天主造人原很正直,但人卻發明了許多詭計。」(訓7:29)

任何人事物的複雜性都是在為犯罪做準備。亞當和厄娃不再與天主對話或同行,最終甚至躲避祂,怕看見祂的面容。(參創3:8)因為羞慚害怕被看到他們的赤裸-畢竟,受造物總是這樣一絲不掛的站在造物主面前的。魔鬼尚不滿意讓我們立即墮落;於是牠馬上又提出另一個建議,另一個「否認創造」,使我們與天主的距離更形相遠。當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間失去信任時,當我們想躲避祂的目光時,焦慮和疲憊就進入了世界。(參創3:16-17)人類就會生活在對未來的恐懼中;[2] 他們的心最終因疲累不堪,而成為悲傷的沃土,而悲傷則是仇敵的心腹盟友。

罪過帶來的複雜情況,阻礙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我們的真善在哪裡,而無法做出走向天主的決定。箴言直截了當地指出:「誰存心欺詐,不會得幸福。」(箴17:20)不幸中之大幸是我們仍舊渴望重溫過去親近天主和諧的舊夢,這份回憶、這種「鄉愁」縈繞著我們的靈魂,繼續吸引我們回到天主身邊。聖週五耶穌受難日的禮儀如是表達:「全能永生的天主,祢創造了整個人類,使我們渴望地尋找祢,並在找到祢以後,而得到安息。」[3]

謙卑:知道天主在注視著我們

要想單純地看待自己和世界,我們首先需要在天主的注視中找到安寧。知道祂在看著我們,給我們極大的安全感:我們明白,天主愛「真實」的我們,其他一切都只有相對的重要性而已。然而,在祂的注視之外,我們感到有必要保護自己的脆弱,於是我們萎縮閉關,或因恐懼而癱瘓。但是那些懂得在天主愛的凝視中避難的人,卻享受著單純的寧靜,因為他們從不依賴超出自己能控制之外的環境。聖若望說,「我們是出於真理的,並且在他面前可以安心。」(若一3:19)

且讓我們暫停一下,想想西滿伯多祿吧!他是個好人,但他的心思有時很複雜。他對我主的愛混雜了懷疑與決定、順從與反叛、勇氣與恐懼。他最困惑的時刻是發生在我主受難開始時,大夥在大司祭長的院子裡。(參路22:65-72)當耶穌受到審問時,我們可以想像伯多祿的焦慮越來越大。他雖很想忠實於我主,但卻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這些事件使他驚慌失措。他感懷過去與師傅在加里肋亞田間散步的日子,那時祂的聲音清澈響亮,只要一句話或一個手勢祂就能解決任何的困難。在那時,人們輕易就相信承諾了;對門徒而言,未來閃耀著無限的燦爛和清晰。

現在我主不在海邊把他從激蕩的水裡救出,恐懼制伏壓倒了他。耶穌被捕之後,伯多祿屈服於壓力,而堅定否認自己認識耶穌。福音告訴我們,出賣我主不久之後,他們的目光相遇了。「主轉過身來,看了看伯多祿;伯多祿就想起主對他說的話來:『今天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伯多祿一到外面,就悽慘地哭起來了。」(路22:61-62)。耶穌的眼神頓時消除了伯多祿的疑惑。當我主望著他看時,一瞬間伯多祿猛然透過天主的眼睛,看到了「真實」的自我。本篤十六世在主受難日拜苦路時說,「看著我,主啊!就像伯多祿在否認祢後,祢看著他那樣。讓祢的目光也穿透我們的心靈,指出我們的生活必須遵行的方向。」[4]

當我們清楚地看到自己實際的模樣和情況,會令我們像伯多祿一樣的痛哭流涕。的確這是最有果效能克制因卸責逃避而產生焦慮不安,難以自處的唯一途徑。我們需要藉著天主的眼睛看望自己,並坦然地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天主要我這副模樣,是為了要成就更偉大的事情。」

聖施禮華用一句簡短的話總結了基督徒所以祈禱的所有原因:「認識祂,也認識你自己。」[5] 毫無疑問,我們與天主之間的對話是我們面對問題和自己時,能獲得一個寧靜深省的良機,以便依靠天主的恩寵,來解開我們思想的糾葛。我們在靈修指導和培訓管道中得到的輔導也能幫助我們。信任一個熟識我們的人,可以幫助我們簡化我們的內心世界,並使自己從企圖糾纏我們思想的雜音中寧靜下來。聖施禮華說過,主業團提供的基督教培育的目標是單純。「我們的靈修具有福音的單純性。如果我們很複雜、把自己的心留在黑暗中,我們就會變得複雜起來。」[6] 因此,有時想獲得單純性的第一步,僅只需以健全的心態接受神師的建議,並在天主的面前尋找付諸實踐的方法。

捨棄:「現在」是愛主愛人的時候了

要棄絕自己於天主手中,真是困難重重,包括自卑感、自尊心弱、抗拒與自己的錯誤共處……。另一方面,現今的工作節奏也往往使生活複雜化,並對我們的生存方式產生影響。每天能夠做更多的事情意味著:我們必須讓更多能決定的事件數目上升;提出我們很難確定任務的優先順序;此外與同事間的競爭和職業野心亦會給我們壓力,在在使我們的靈魂感到沉重。因而我們極其渴望能回歸簡單神貧的生活,但現實似乎太複雜,讓我們無法滿足這番心願。

面對這全貌,聖施禮華邀請我們聚焦於當下、時機kairos:追求聖德的最佳時機。畢竟,「當下」是我們能接受天主恩寵的唯一時機。「把握『現在』,即時努力。不必回望已經過去的『昨天』,也不必擔心『明天』,因為明天為你而言可能永不會到來。」[7] 過去和未來可能會成為阻礙我們清楚辨別天主旨意的籌碼。耶穌告訴我們,「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6:34)專注於一項任務,而不擔心別人怎麼想,或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就有助於我們集中意志力,更好地發揮我們的才能。我們當然需要反思自己累積的經歷,並為未來做計畫,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緊靠天主,反而會更卯足全力集中在「此時此地」去愛主愛人,因為愛只能在當下給予和接受。

當祂第一次顯示自己榮耀的身體給門徒時,復活的主看到他們的激動,耶穌禁不住地說道:「你們為什麼惶恐?為什麼心裡起了疑慮?你們看看我的手,我的腳,分明是我自己。你們摸摸我,應該知道:鬼神是沒有肉軀和骨頭的,如同你們看我,卻是有的。」(路24:38-39)他們在前幾天所經歷的與在目前所看到的事件起了嚴重的衝突;受難的醜聞仍在他們沉重的心裡盤旋。但是,如果在他們面前的真的是耶穌,未來即豁然敞開……。他們的情緒極端強烈、百感交集。我主為了要把他們拉回到現實,不得不問了一個腳踏實地的問題:「你們有什麼吃的嗎?」

耶穌恢復了門徒與祂一起坐下來吃飯的熟悉經驗,而把他們從困惑中引領出來。努力為別人具體的需要服務,用愛和關懷來完成我們的日常工作,同時把那些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問題捨棄在天主的手中,這通常是解開被自己的困惑所糾纏的最好方法,也是更讓我們做到「純樸如同鴿子。」(瑪10:16)

在閱讀福音時,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與「單純人的信仰」相去甚遠:那些對主的律法不甚瞭解,卻欣然接受耶穌的訊息的人們的信仰。這種對主的話語單純的接受,可能與我自己在信任方面的困難形成強烈對比。也許我們有時擁有「複雜人的信仰」。然而天主時時刻刻都在邀請我們復原那份失去的和諧,「盡善盡美的鹽」[8] 的單純。我們需要清楚地看到回家的路-通往天堂的路。沿著簡單的道路,我們能以出自愛情的敏捷跨越我們的問題。在恩寵的提攜下,我們將能夠透過天主的眼睛來默觀現實。

[1] 聖奧思定,講道,85,5.6

[2] 參訓6:12,瑪6:25-34

[3]《羅馬彌撒》主受難日,隆重祈禱文

[4] 樞機主教若瑟拉辛格《十字苦路》2005,第一處

[5] 聖施禮華《道路》91

[6] 參閱筆記本3,第149頁(AGP,圖書館,P07)

[7]《道路》253

[8]《道路》305

Juan Narb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