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性,就越神性(十六):順服,敞開心扉

要對天主的聲音保持開放,以擴展我們的心胸,使我們能夠像耶穌一樣,關注祂的父親亦是我們的父親。

一個令人驚訝的事件
天父的旨意
Erat subditus illis
聖母細心聆聽


瑪利亞和若瑟「每年逾越節往耶路撒冷去。」(路2:41)這是每個以色列人都必須要做的。像其他許多的婦女一樣,瑪利亞陪伴著她的丈夫踏上這朝聖的旅程,以便紀念天主為祂的子民所行的奇蹟。耶穌呢?祂可能從年幼便隨著前往。聖經曾記載著祂十二歲跟父母一起去耶京朝聖,而就在那次旅程中,發生了令人難以想像的事情。

一個令人驚訝的事件

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和在聖城逗留的期間,一切都很順利。至少在他們返程的第一天—對瑪利亞和若瑟來說仍是這樣,直到他們發覺到孩子不在大篷車裡的時刻。所以他們不得不折返原路。他們在耶路撒冷找遍了大街小巷也找不到祂。隨著時間的逝去,他們越來越焦慮。聖施禮華想像出瑪利亞和若瑟因非常擔心而痛哭自責、甚至已感到手足無措、走頭無路。[1]

第三天,他們再回去聖殿,可能是想去哪兒祈禱,並再打聽一下耶穌的下落。可說是逢人便問、一一尋找,甚至連有人提到曾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與法學士們交談亦不放過。終於當他們在那裡找到祂時,大為驚異。(參路2:48)

那些聽到孩子說的話的人,也都感到驚訝,儘管他們驚訝的原因與瑪利亞和若瑟的迥然不同。法學士們對耶穌的回答所顯示的智慧感到詫異。但對祂的父母而言,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真正讓他們吃驚的是耶穌的回應和祂的態度。瑪利亞問祂為什麼祂有如此不尋常的行為:「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2:48)

我主的反應和祂的行為太令人驚訝。事實上,「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路2:50)我們更想深入地了解祂的回答,因為當中必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耶穌的性情,我們很想效法祂。我們想要的不僅是這席戲劇性對話的表面解釋。因此,我們將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可以從這個場景中得到的三個啟示上。我們會在我主的態度中發現其中兩個;第三個則是瑪利亞的反應。

天父的旨意

「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裏嗎?」(路2:49)他們當然知道這一點。耶穌甚至似乎認為祂的反問是理所當然的。祂只是想澄清自己讓他們感到訝異的所在,以及可以理解的原因之間的關聯。

如果耶穌的回答讓瑪利亞和若瑟感到困惑,難怪基督徒的行為方式有時會讓一些尚未發現天主之愛的人感到驚訝,因而他們不想進一步與祂建立牢固而深刻的關係,而成為一個默觀者。基督徒大部分的行為在任何正直的人看來,都是相當合理的。然而外人可能會發現有些地方難以理解,因為他們自己的生命所指向的標竿,及引導他們推理的最終目的,到底是截然不同的。

引導耶穌生活的熱望是祂對祂天父的關注。「我的食糧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若4:34)「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罷!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瑪26:39)[2] 這份熱望指引祂的生命直到盡頭,「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正是這種對天父旨意的愛情,使祂能夠精準地判斷人性中可貴的價值:「我的審判是正義的,因為我不尋求我的旨意,而只尋求那派遣我來者的旨意。」(若5:30)

這是能過幸福生活的關鍵。天主是無限美善的。祂愛我們並希望我們在世上幸福,直到我們進入天堂的永福。[3] 世上無人像祂一樣能知道助於建立這種幸福的是什麼,祂在我們身上創造一些條件,使我們能夠發現、欣賞,並讓自己被祂想要注入的所有美善—天主自己,聖神—所征服。

愛天主的旨意並不意味著準備好去順從一些規則、克服某些考驗,就能獲得獎賞。而是意味著要信賴天主的愛情,並將我們的生活建立在這份信賴之上,因為我們知道我主想要與我們分享祂的幸福:「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一4:16)

在上面的場景中,耶穌提醒我們,尋求天主的旨意是值得的,即使我們需要嚐到苦頭,甚至讓別人也吃苦。不容否認的,有時要分辨天主想要的及實踐之間的差異,並作出決定實屬不易。此時此地天主要求我的旨意是什麼?如果當我們面臨須取決於盜竊或尊重他人財產;是該說真話或為了貪錢而選擇撒謊,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很多情況下,要分辨出正確的答案是很困難的,因為可能有好幾個選項,使得我們無法確定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哪個才是最好的:諸如是否應該接受一份工作、去花錢購物、去旅行、或是去改變我們的時間安排等。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耶穌十二齡在耶路撒冷聖殿講道的這個決定。我們想像祂可能曾經這麼考慮過:即使我無法通知我的父母,我是不是仍該利用這個機會?還是我跟著他們回家,免得他們擔心?透過祂的決定,我主教導我們,沒有人能代替我們做出那個判斷。我們是必須面對種種情況並付諸決定的人。責任完全歸屬於我們。

誠然,這並不否定我們從別人那裡獲得的建議的價值。恰好相反,雖無人能取代我們,但畢竟另有其他人可以幫助我們。如我們稍微了解一下自己,就會立刻發現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原罪在我們的欲望、推理和行為中所造成的混亂。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感受—我們的愛和恐懼—因而可能會使我們的判斷不夠客觀。或者我們可能缺少若從另一角度去考慮,才能看到的信息。由此可見,需要對他人的觀點,保持開放的態度。這種顯而易見的必要性,固然有時很難接受,尤其是當我們正在考慮的事,對我們充滿吸引力,或我們已為此付出了高代價的時候。因此,我們需要隨時準備好,重視那些愛我們、並有神恩幫助我們的人的建議;我們需要視其幫助為天主所倚重的,以便幫助我們分辨別祂的旨意。

「旁的基督徒的建議亦可能是強而有力的,可幫助我們明確知道,天主在這特定情況下,要我們做什麼。然而,建議並不能豁免個人責任。最終仍是我們自己做決定,並向天主交代。」[4] 正因為我們最在意的是遵行天主的旨意,因此我們需要別人的建議,這有助於我們發現自己的「盲點」,無論大事或小事,我們都在尋求生命中最關鍵問題的答案:「主啊,祢要我怎樣?」

有時,我們也可能會接到來自威權的指示。在這些情況下,聖施禮華始終堅持服從不該是盲目的,而該是明智的,其獨特的見解深具啟發性。[5] 服從絕不意味著不加思索地接受另一個人的決定,而是需透過明智的抉擇。有如當我們用理性來判斷什麼是遵循指示的最佳途徑時,並將其變成我們自己的指示。即使有時我們疏忽了某些情況,但我們的服從仍然是明智,而不是盲目的。

主啊,祢要我怎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才能領會這個基督德行的偉大之處。服從的人,生命不僅不受限制,反而,因為願意去做天主要他做的事而變得更廣闊、更偉大,以致於在分辨如何付諸實踐的那一刻,不想受騙。我們渴望像耶穌那樣以孝愛的方式執行祂父親的仁慈計劃。因此,要服從,我們需要有一顆寬廣的心,一顆子女的孝心:與天主一起夢想,渴望做個天主所希望我們能成為的喜樂之人,願為祂的救贖計畫而冒生命的危險。因此,服從不是單純的順從,而是開放;不是放棄用眼睛去看的本能,而是也能用愛我們的人和有神恩來引導我們的心眼去看。是藉由開放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克服自我、自私、自利的傾向,因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往往會妨礙我們以遠見和深度來看待事物。

Erat subditus illis

在這段的結尾,聖路加用一句話總結了耶穌從十二歲與法學論道之後,直到公開傳教之間的許多年的生活:「他順從了他們。」Erat subditus illis(路2:51)聖施禮華從聖經中所發現這一句簡短的話,他認為正是耶穌最佳的生平寫照。[6]

這是我們可以從我主的態度中發現的第二個教訓。雖然祂的神性給了祂足夠的理由,認為自己不需要受父母的引導,然而耶穌教導我們,人性的權威—無論在家庭、社會、教會中—皆需受到尊重。我們需要權威,正因它能幫助我們發現天主對我們的要求。理所當然,人的權威不是萬無一失的,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人可以自動將天主的旨意傳達給我們。畢竟我們也不是萬無一失的;我們有時會欺騙自己。如果我們真的想遵行天主的旨意,那麼信從那些對我們有權威的人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儘管我們接收的具體指示,並不一定與天主對我們的旨意一致,但我們可以肯定,天主希望我們出於愛,而準備好跟隨它。

因而,我們可更清楚地理解,為何聖施禮華將服從與熱愛自由聯繫在一起。「自由很親近我的心,這是為什麼我如此熱愛基督徒的順從美德。」[7] 這句話可能會讓那些第一次接觸到聖施禮華教導的人感到驚訝。出於本能,我們傾向於將服從和自由視為對立的:如果自由佔據主導地位,服從就似乎被廢止;如果服從出頭,自由似乎就被廢止了。然而這是個謬論。我們熱愛自由,且不願以任何代價放棄它;我們想完全掌握自己的行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因為我們真的想做—天主希望我們做的事。正是在愛祂的旨意中,順服當然有其位置和存在的理由。

如以神聖的親子關係為順服的基礎、為它存在的理由,真正的基督徒順服,永遠是對天主的順服。這一點從剛剛引用的聖施禮華的聲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接著說:「我們都應該意識到,我們是天主的孩子,想要實現我們父親的意願。我們應該按照天主的要求去做,因為我們想這麼做嘛!這是最超然的理由。」[8] 我們渴望成就天父所在乎的事,因為我們真的想要這樣做。人性威權的標準幫助我們去發現天主對我們的要求,也就是說,在此時此地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想要的意味著什麼?即使偶爾我們沒法看清所提議的行動方式的可取性,我們也該激發它幫助我們的意願,而且我們仍然完全自由。這種開放的態度,這種植根於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的自由的可用性,加強了我們對理性的開放,這是一種寶貴的能力,可以讓我們自己被引導,以他人的眼光去看,並採用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我們一直非常渴求養成的能力。

那麼,服從可以幫助我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果想跟隨基督並進一步關心祂的天父,可是我們未曾體察過我們的父親對我們最深切的願望,我們渴望一切的根源,那麼服從就失去了意義,並可視之為自由的敵人,是我們欲望的障礙。[9]

在日常生活中,服從通常意味著執行當權者的決定或指導。但我們所以對服從感到興趣,不只是因它是一個具體的行為,而是因它為一種美德,因為我們想要全然地肖似基督。僅僅這樣肯定地回答「我是否做了我被告知或建議的事情?」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回答「是」,但仍並非完全聽話。無論誰若只是簡單地接受了一個指令,而不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而不運用他的自由,那麼他的服從僅只是皮毛的。這不是基督的順服。這樣做的人可能是在做件好事,但他不能就此而滿足,因為真正的目標尚未達成。放棄這個目標意味著放棄自由,放棄耶穌為解救我們,使我們獲得的真自由。(參迦5:1)

在內心深處,當我做要我做的事時,我是完全服從的,因為我想做。我想這樣做是因為我相信天主悅納我的順服。我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念,是因為我對祂的深信不疑,祂以恩寵幫助向我提出要求的人,況且我也相信那人的審慎和經驗。我認為有威權的人會告訴我什麼是值得做的,什麼是天主想要的。我是自由的,不是「如果我願意」服從時,而是「因為我願意」服從時。

聖母細心聆聽

現在讓我們回到耶穌對祂父母的出人意料的回應,他們在經歷了三天痛苦煎熬的日子後終於鬆了一口氣,但對祂不尋常的行為卻感到萬分困惑:「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裏嗎?」(路2:49)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像自己對這樣回答的反應:我們為什麼要找祢?我們除此以外還能做別的嗎?難道我們應該完全保持冷靜,對發生在祢身上的事漠不關心嗎?這是祢對我們的期望嗎?瑪利亞雖然百思不解,卻把這一切都默默地存放在心裡。(參路2:50-51)

偶爾我們無法理解給我們的指示或建議,是很自然的。正如聖施禮華所說:「天主經常透過其他人對我們說話。但當我們看到他們的缺陷,或懷疑他們的訊息是否靈通,是否掌握了問題的各方面?我們就會偏向於不聽從。」在這一點上,讀者可能恨不得於此時另有人質疑並警告存有那想法的危險性。然而聖施禮華卻繼續說道:「這一切可能具有神聖的含義,因為天主不會強迫我們盲從,祂要我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服從。」[10]

「神聖的含義」:透過這些質疑,天主希望我們要明智地服從,而不是逃避自己的責任。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信念是件好事。「我們一定要對自己誠懇:讓我們在每一件事上反省一下,我們行事的動機,是出於對真理的熱愛,或是出於自私及固執己見?」[11] 事實上,有時「我們尋求建議會助長我們的私心,並以其明顯的權威壓制我們內心信念的聲音。我們甚至會從一個顧問詢問到另一個顧問,直到我們終於找到對自己最『縱容寬待』的那一個。」[12] 倘若我們下不定決心,把真相置於偏私獨斷之上(簡言之,如果我們不順從),則容易欺騙自己,現在不發生,未來還是會發生的。憤怒或困惑亦會阻止我們去看清我主想經由當時我們似乎無法理解的事,或是另外想告訴我們一些什麼。

瑪利亞也不明白,但她沒有反抗。她愛天主的旨意勝過一切,並意識到有些事情,只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才能恍然覺醒。「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路2:51)[13] 聖母並非過著膚淺無知的生活,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她生活中所發生的每件事情,為了發現天主在其中的作為。瑪利亞「聆聽了」,這就是服從的最終含義:ob-audiens — 專注、專心聆聽。時間因素有利於那些傾聽的人,他們相信,並鎮定地在心平氣和的祈禱中堅持不懈。藉著對天主的聲音保持開放,他們像聖母一樣,會在自己身上發現每一件事的「神聖含義」,最終並會感激那些艱難時刻的所有撞擊。

瑪利亞堅持不懈地祈禱。二十年過去了,同樣的在耶路撒冷,她的「孩子」又一次的失蹤了三天。但那時她已明白不用擔心,也不必去找祂,因為祂在「關注祂父親的事」。事到如今,也許瑪利亞很感激她兒子多年前所說的那席令人不安的話。它們幫她能在椎心的苦痛之際,堅守希望,沒有被擊敗。

我們滿懷信心地祈求聖母的代禱,祈求天主賜予我們一顆豁達寬闊的心,能夠以遵行天主的旨意來安排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一顆自由開拓的心,能夠超越自己狹隘的視野。一顆透過不完美僅似器皿的人,能夠發現天主在我們生活中行事的心。一顆能夠傾聽並耐心等待,祂在我們靈魂中結出行動果實的心。

[1]參聖施禮華《玫瑰經》喜樂奧蹟第五端

[2]參希10:5-7和其他諸多段落

[3]參例依49:15:「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會忘掉你啊?」

[4]聖施禮華《對話》93

[5]參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

[6]參同上

[7]同上

[8]同上

[9]也許它保留的唯一價值,是促進組織的效率性。然而基督的順服遠不止於此。

[10]《基督剛經過》17

[11]同上,17

[12]《對話》93

[13]參路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