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性,就越神性(十二):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活在世上神貧的挑戰。

午夜臨近。幾個小時前,街上人來人往的喧囂慢慢平息,人們都紛紛回到家中。沉寂壟罩了大地。經過長途跋涉,一位年輕的納匝肋孕婦挽著丈夫的胳膊緩慢的走著,唯一可聽到的是他們的腳步聲。他們在黑暗中,疲憊不堪的尋找一個可歇腳過夜的地方。天主子即將降生在這世上。無所不能的「那一位」竟然安排了這一切,讓「道成肉身」發生在一個幾乎沒有庇護之處。「至高者成了小嬰孩,天主聖言成了『無法說話』的嬰兒……。聖誕節我們慶祝的是前所未聞的天主,祂顛覆我們的邏輯和期待。耶穌不但沒有誕生在安心舒適的火爐邊,反而是聖子帶來了震撼歷史的顫抖。」[1]

儘管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於白冷馬厩的記憶,已經轉化為一個帶有光環、溫暖而熱情的角落,但很可能並非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溫暖。天主為我們選擇了這一個我們每年在家中重溫的場景,祂想告訴我們什麼?那天晚上,若瑟和瑪利亞分享了「貧窮的寶藏」。聖家確實從最能蒙蔽人們獲得心靈真正財富的奢侈浪潮中解脫出來。以造物主的至尊之位原本可以選擇世上任何地方、任何受造界無與倫比的舒適華貴,但祂為了向我們世人展示生命真正價值的核心,卻甘願受凍受窮而委身於馬槽中。

天主的國屬於窮人

「除了好天氣和真愛之外,我們可為一切人事物投保。」這是一個位於天氣變化無窮的城市的保險公司入口處的醒目標誌。如果我無法確定明天的天氣,我們又怎能保證另一個人對我的感情呢?再多的金錢也不能強迫一個人真誠地愛我們。考慮到這裡,我們甚至會變得有點緊張,因為我們無法在情感中獲得我們在其他生活領域所經歷的安全感。但我們必須決定接受這種「誤差率」。若一味的想掌控一切,勢必就阻止了任何愛和被愛的嘗試;致使那些自由給予和接受的人無法獲得簡單而真切的幸福。「神貧的人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5:3)耶穌用這句名言開始了祂的山中聖訓。我主為那些將財富和安全感都寄託在至高者天主的人,提供地上和天國的幸福。

神貧的德行—這與教會鼓勵我們努力減輕世上物質方面的貧窮落差有所區別—是節制的一部分。是種心態,調適我們與天主創造的美好之物的正確關係。神貧的人能擁有並享受物質的東西,但卻毫無佔有它們的欲望;他們拒絕把安全感放在累積的物品上。可惜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傾畢生心力爭競於財產利祿:彷彿幸福完全取決於這些擁有之物。卻忘了耶穌曾強烈地警告我們:「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路6:24)

聖施禮華多年來與各式各樣的人交談,他說:「我目睹了一些真實的悲劇,一個人試圖完全圍繞著世物來建立他的幸福時,他歪曲了它們正確的用途,並破壞了造物主明智地建立的秩序。結果心上留下了悲傷和不滿足,導致走上永遠不幸的道路。」[2] 神貧的生活使我們能夠不受物役,且更懂得知足、惜福、感恩,最終使我們能夠真正享受這個世界。因為神貧能將我們的心與單純的事物聯繫起來:與人、與天主、與能成為默觀對象的一切,從而滿足我們內心最深層的渴望。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1980年訪問里約熱內盧的一個貧困地區時問道:「『神貧』的真正含義不就是『向他人敞開心扉』,即向天主和鄰人敞開心扉嗎?這段關於『神貧』的真福,難道不是同時包含了警示和控告嗎?『你們有禍了』,這種表達聽起來很嚴厲,有威脅感,尤其是出自那個通常說話仁厚和溫和的基督之口。」[3]

罪過扭曲了我們對財物的渴望,結果很容易使我們與受造物的關係變質。在現世的這種文化中,所謂的經濟價值,即是體現在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他人眼中的形象,往往會成為價值觀的最終來源,這種極度如飢似渴的擁有欲或許會更加強烈。我們的文化傾向於灌輸這種信念—繁榮和舒適是幸福的關鍵。然而,我們都意識到,一個人真正的喜樂,更精確判斷的是透過他與別人深度和真實的關係。這是一種「己欲予人己愈有」的富足。相較之下,生活在奢華環境中的人的孤獨感,通常被戲謔為一種難以自拔的貧困。

每個人都必須找到的和諧

1968年,在一次關於女性在社會中地位的採訪中,一位女記者詢問聖施禮華神貧的德行,特別是如何在自己的家中好好過個神貧的生活,以及如何將其傳遞給其他的家庭。他以一個強而有力的聲明開始:「那些不實踐神貧德行的人必定沒有基督的精神。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包括對於隱居沙漠的隱士,以及生活在人群中的一般基督徒。」[4] 隱士和世俗中人都受到要以真正的基督徒精神活出神貧的召喚。然而,似乎「隱退到沙漠」的人很容易超脫物質的擁有,可是生活在俗世中的人又怎麼能擁有真正的神貧呢?可以遵循什麼模式呢?

聖施禮華接著認定了我們與物質關係的兩方面:需要協調明顯對立的兩極。一方面,「一種真正的貧困,必須能被注意到、感受到並有某些特性。這種貧窮應該是對天主信仰的表明,是一種人心不滿於受造物,而渴求造物主的象徵。」另一方面,「一個基督徒應該是他的同胞中的一分子,分享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快樂和幸福、與他們一起工作、熱愛這個世界和存在於其中所有美好之物;利用一切的受造之物來解決人類生活的問題。」[5] 由以上所述我們清楚地看到世上神貧的挑戰:超脫物質的擁有權,同時卻視它們為天主的禮物,關愛它們並與我們的同胞分享。然而問題仍然存在:在哪裡我們可以找到這平衡點呢?

如果我們在福音中看基督的生平,我們不但没有看到祂缺乏物品。相反,我們看到祂既不富有也不貧窮,祂以平衡的、有德行的、完美的方式使用物品。耶穌在祂的村子裡廣為人知,因為祂與祂的父親一起為謀生而工作。(參瑪13:55)祂有一件無縫的長衣,(參見若19:23)有時還參加奢華的社交聚會。有些人甚至指責祂是個貪吃嗜酒的人。(參瑪11:19)祂邀請富裕的人—瑪竇、匝凱、阿黎瑪特雅城的若瑟和其他人—向天主的王國敞開心扉。然而,無論是在祂的日常活動中,還是在祂的講道中,耶穌都清楚地表明了祂對那些一無所有的人的特殊感情。祂指出窮寡婦的例子,以及她與天主的關係,恰跟富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參路21:1-4)祂又講了窮人拉匝祿的比喻,他在天國被亞巴郎抱在懷裡,而他的富鄰卻被遺棄在外頭。(參路16:19-23)祂清楚地說,「駱駝穿過針眼,比富人進入天國還容易。」(瑪19:24)祂建議祂的門徒出外執行任務時,不要帶任何多餘的東西。(參路10:4-11)而祂自己卻出生在屬於他人的馬厩裡,並被埋葬在屬於他人的墳墓裡。耶穌的生活不僅沒有受到任何物質的束縛,反而同時享受受造之物。所以這不是一個平衡的問題,也不是兩個極端之間無法穩定的妥協,而是一個美麗的和諧,我們在耶穌身上看到的和諧。

實際上,並沒有惟一適合大眾的秘方。「畢竟要和諧的實現這兩方面,大致來說是因人而異,是個人的事情。我們如有內心生活,就能幫助我們在任何情況下評估天主對我們的要求。因此,我不想給一些呆板的規則。」[6] 其實,我們可能會異想天開地認為要確保自己活出某個德行,而訂定一套規則來遵行,是件很危險的事。這種想法忽略了謹慎明智的必要性,若沒有明智,其他德行就都不可能存在。因此,「我們若想知道什麼是擁有多餘的東西,與其說是通過理論性的規則,不如說是透過聆聽內心的聲音,我是否被自私自利或被過度的眷戀舒適引誘了?」[7]

「真正重要的,」聖施禮華在另一場合說,「不是你擁有什麼或沒有什麼,而是你是否按基督徒信仰所教導的而生活,這信仰告訴我們受造的物品只是工具而已。」[8] 例如,關於穿著,他提出了一些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的見解:「你應配合社會對你所屬階層的要求,應符合你的家庭背景、你的工作…像你的同儕一樣。但要取悅上主,就要表現出真正基督徒生活富吸引力的形象。」[9] 最後,他經常建議每個人都要採用適合自己的情況:不要滋生需要;讓你所擁有的能用得久些;因欠缺某樣東西而能自在地忍耐一段時間;把最好的留給別人;欣然接受不舒適;如果缺少某樣東西,不要抱怨…還有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祈禱生活中發現出許許多多的小善功。

熱愛世界,團結一致

在聖施禮華的生命中,經歷過許多時候真正物質上的貧困。[10] 此外,他為加強他的神貧精神,還試圖實踐一些個人的素行,儘管他認為這些素行並不適用於主業團所有的成員。尤有甚之,他深知天主呼喚他在世界之中,而非在世界之外傳播聖德的信息。因此,即使有些人可能會因被召喚而徹底放棄物質財富,作為在天主那已尋得最高財富的見證,然而他卻深信,處於世俗核心的普通基督徒,該有一個具體的特徵:給予「對世界之愛的明確見證」和「與他們的男女同胞團結一致。」[11]

1974年夏天,他計畫往秘魯里馬與一些夫婦們聚會。而這次能如期相遇對所有與會的人而言完全是個大驚喜,因為他們所期盼的主業團創辦人於聚會前幾天還在生病呢!而就在此次集會中有人提問:「父親,我希望我的家人們全生活在舒適的情況下,那我又如何能過神貧的生活呢?」聖施禮華回答說:「享受某種物質生活是一回事,炫耀你的奢侈又是另一回事。」「此外,你有責任為你所愛的人提供這些舒適…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對你的妻子和孩子要慷慨。當然,千萬不要炫耀你的奢侈;對自己要儉約一點,並嘗試幫助他人。」[12] 在此,我們看到了在世上度神貧的指導方針,同時也感謝天主賜給我們的物質:慷慨而不奢侈,自我要求嚴格的活出這種德行,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在另一個場合,聖施禮華談及他認得的一位西班牙的貴婦,儘管她的生活相當富裕,但她仍然持守著神貧的德行:「剛才我所講的女士,住在祖傳的大屋裡,給僕人豐厚的酬勞,但絕不花錢在自己身上,此外,她又樂善好施,但從不給自己什麼…,自己卻是赤貧的,懂得克制,對世物毫無貪戀。」[13]

所謂的「神貧」,無非要求我們去真正關心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教宗方濟各說:「向天主祈禱和聲援窮人和受苦者是分不開的。為了讓上主接納敬拜的行為,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人,即使是最貧窮和最可鄙的人,都是按照天主的形象受造的…遇到窮人和有需要的人不斷挑戰我們,迫使我們思考:我們如何能幫助消除或至少減輕他們的邊緣化和痛苦?我們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靈性貧困的問題?」[14] 這些問題對於想要將基督聖愛帶入專業境況的基督徒而言是最不容漠視的,因為他們亦能在其工作場所裡做很多事情來幫助他人。聖施禮華堅持:「我們都有義務努力讓世界上的貧困日益減少…。財富來自於工作,我的孩子們,來自於專業化,來自於專業的進步,而主業團正是建立在工作之上的。」[15]

* * *

「不要太看重你所付出的,因為你所得到的太多了。」[16] 阿味拉的聖女大德蘭說。神貧的德行使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喜樂—即使我們缺乏必要的東西。具有神貧意味著我們不信賴我們能控制的東西,而是信賴天主。藉由祂,信賴他人。「自由地去愛:這是我們神貧、簡樸和超脫精神的意義。」[17] 進入那種自由,我們只關心真正需要的一件,(參路10:42)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重要的是,保留最好的那一部分,是不會從我們這裡奪去的。

[1]方濟各,一般接見,2018年12月19日

[2]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18

[3]聖若望保祿二世,演講,1980年7月2日

[4]聖施禮華《會談》110

[5]同上

[6]同上

[7]同上,111

[8]《天主之友》118

[9]同上,122

[10]一些具體的例子包括了在他十幾歲時,父親生意破產;西班牙內戰的嚴酷歲月;以及他到達羅馬時的物質匱乏

[11]《會談》110

[12]聖施禮華,家庭團聚筆記,1974年7月25日

[13]《天主之友》123

[14]方濟各,信息,2020年11月15日

[15]聖施禮華,家庭團聚筆記,1967年4月24日

[16]阿味拉的聖女大德蘭《全德之路》33,2

[17]范康仁《牧函》2017年2月14日

Andrés Cárdenas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