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Eunice Wong撰寫
人與生俱來就是由親密關係所組成,未出娘胎前九個月就名正言順地和母體形影不離。出生後,我們繼續處於完全依賴的狀態,主要與我們的母親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其次就是參與照料自己的其他成年人。當我們稍稍離開這種舒適的環境時就會感到非常不安,如果感到有威脅時就更會大哭,離開母體的一刻是這樣,第一次從母親的懷內被其他人抱著時也一樣。在往後的生活裡,我們學會交朋友,更會有些像形影不離的朋友,當學期結束需要離別時我們會經歷離愁別緒的情感。
然後有一天,當我們遇到一個,感到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的異性時。我們可能會從隨意的交談開始;然後發現彼此擁有共同或互補的興趣和喜好,有對方作伴時亦會感到很自在。雙方開始分享更多—— 成就、生活中快樂的時光、夢想和抱負。我們會更進一步敞開我們那隱藏在心靈中的部分,把自己深處的焦慮、恐懼和弱點分享出來。
這一步並不容易。反而會是個關鍵的考驗好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否會被接納,或被懷疑,或甚被拒絕。聖施禮華[1] 曾忠告:「互相交談和傾聽,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如獲珍寶般彼此擁有著。」若這段關係通過了考驗,我們便倍覺相互成為彼此的一部分,因為我們了解對方,最重要的是,我們深信所愛的人知我識我如吾自知。我們準備好了,就如那老生常談:我們相信我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我們將會成為完整的一體。
馬修·凱利(Matthew Kelly)將這段通往親密關係的旅程描述為一個逐步揭示自己並「與另一個人分享真實自我的過程」。[2] 教宗方濟各完美地捕捉了愛與被愛之間交往的過程,將第一個男人和第一個女人之間的相遇描述為「面容相遇」:「面對面、互相凝視的相遇,一種無聲的交流」。然後,「這相遇也是雅歌的新娘以歌聲宣示的愛和互相交付:「我的愛人屬於我,我屬於我的愛人⋯⋯我屬於我的愛人我的愛人屬於我。」[3] 最後,當男人與他的妻子「結合在一起」時,「琴瑟之好油然而生。這結合的結果是兩人在身心靈和生活合二為一而成為「一個」。[4] 這是「體現自然而合獨一無二的締盟。」[5] 男人和女人作為夫妻結合的舉動。
這是人類獨有的,因為只有丈夫和妻子(而不是任何其他關係的人)「在相知相愛中合一—— 這不僅是精神上的,還是肉體上的愛,亦是支撐著對彼此的愛的認同,」[6] 這也是一種只有是夫妻所享有的特權,因為丈夫和妻子用身體來表達:「我僅給了你,而非別人。」[7]
在追求和訂婚期間,男女要發展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關係,他們在個性(交流)上相互的自我啟發必須赤誠相待。徹底地顯露自我是一件高危的事(可能會被誤解、嘲笑甚至被拒絕),是需要堅誠不渝的。渴望被接受,或會催使我們去掩飾:例如,我們可能會假裝擁有共同的興趣,或隱藏缺點。如果婚姻是基於一方或雙方呈現虛假或扭曲的形象,那麼這個「你和我」的整體便充滿了內在矛盾,變得不穩固。只有建立在真誠的相互啟迪、毫無保留地接受和為對方付出的基礎上才是幸福的根源。
同一道理適用於婚姻關係上的各方面,身體也好,靈魂也好。「沒有什麼比拒絕認受配偶或不讓對方完全了解自己更能破壞婚姻關係的了。婚姻會因為配偶對另一方的隱瞞或不希望對方知道某些事情而變得危機重重。這可以發生在各個層面上:肉體和心靈。」[8]
坦誠在肉體的親密中所指的是什麼?「在真正的婚姻交合,是夫妻二人都放棄了自我,完全地被對方擁有。這種耳鬓相濡至真至誠的互相擁有,只有在接受新生命的交合中才能實現出來。只有在為生育的性交合中,配偶雙方才能真正的『互通真知』,互相以真誠的人性的方式去完全了解對方;完完全全地向彼此顯露真實的和潛藏的自己。相互奉上,互相接受對配偶的全方位的認識」[9] 。這種丈夫和妻子之間交换的對肉體的認知是真切的,這是一種源自男性和女性獨有氣質的力量分享:他們那生育的力量:[10] 「你要我些什麼就拿去吧。這會使我成為新我。與你結合,由你所需要付出的—— 你的種子 —— 這將會是一個全新的「你和我」,我們相知相愛的果實」。[11] 換句話說,拒絕生育—— 通過使用避孕措施來阻止互相給予對方的「種子」——是終極的謊言,用身體來闡釋最終極的騙局。不論這對夫婦在精神或心靈上的親密是多無私,都是無法彌補的。如此的「你和我」不僅在肉體層面上並沒有真正的結合,因為所發生在肉體上的都是短暫的,受限制的和被蒙蔽的。
「避孕把一對夫婦變成只尋求快樂的兩個人,」[12] 並且很容易將那種短暫的歡愉與恒久的快樂混淆。我們通過彼此的關心和關懷去開始一段關係—— 大家的興趣、大家的背景、彼此的夢想和抱負。我們在各方面都互相鼓勵和互相支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以同樣的溫柔呵護和敏感度去對待我們彼此的身體狀況。
建基於避孕的夫妻關係是取巧圖便的。他們無需再理會對方身體發出的訊息,亦無需因而作出反應:女性身體發出的訊息究竟要傳達什麼都不用理會。這種交流已經轉向成自我的滿足,而再不是為對方的完全奉獻而成全一個新的「你我」。因此,那些實施自然計劃生育的夫婦對婚姻生活的滿意度始終如一,離婚率比避孕的夫婦低得多,這並不令人驚訝。[13]
「天主在祂的創造工程裡,為了希望男人和女人有更緊密的連繫而設計的特別方式,並祝福他們:多繁衍結果子吧(生養眾多)」。[14] 天主賦予男人和女人這種共同創造生命的力量。在人類的歷史中從不缺少像我們的原祖父母一樣受試探而想成為神一樣的例子(創世記3:4)。然而,我們竟然迴避和拒絕這由生命之創造者给予我們共享的強大的天賦。真諷刺!人類需要重取這種力量,要「重新發現人類性行為是神聖的禮物,並要避免當今普遍存在對性行為的貶抑。」[15]
「人,男人和女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通過婚姻的盟約而被創造的。那是天主的原始形象,天主說:『多繁衍結果子吧,讓兩人合而為一』」他們在這場婚姻中會發現那個合一不僅僅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情感。這不單是一種肉體上的感覺,它成為了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當兩人合二為一,九個月後你就要為那個「合一」起個名字,那個孩子正是兩人合一的化身—— 是天主設計給兩人永恆的合一,忠誠的,專屬於彼此的,可賦予新生命,因而要懷著信德。」[16]
那隨之而來的新生命,夫妻之間的真實結合已在其中。幸福來自坦誠的親密關係;婚姻的幸福取決於開放和真誠的結合 —— 必須擁抱新生命的出現。每一次懷孕都會帶來夫妻之間親密關係的更新。丈夫不需要經歷擬娩症候群的極端反應來感受他妻子在待產期間身體和情緒的變化。他可以抱支持和理解的態度,或者陪產。對妻子來說,這是一個為了孩子與丈夫保持深度親密的時期,而這個孩子正是由他們雙方「物質的共同融合」賦予的。丈夫的一部分現在與她一起,整整九個月都不會分離,她的心臟旁邊有另一顆小心臟在跳動,正在經由她的身體維繫着,完整地裹在她體內。
另一方面,孩子「給父母帶來了新的生命。」[17] 每有了一個新的孩子,夫妻的伴侣關係就會以一個新的計劃,一個新的起點而出發。每個孩子都會給家庭帶來新的夢想、新的抱負。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奇蹟,因為他或她總能反映出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兄弟姊妹的某些特質。而每個孩子在展現獨特的才能和潛力時也會帶來驚喜。夫妻的伴侣關係有了新的含義。孩子們在表達愛意時,會「自然」純真地流露。他們是「可愛的」,能喚起成年人、父母、哥哥姐姐的關愛。就這樣,家人學會了愛。嬰兒的完全依賴、成長中孩子的需要、對後代及至他們成年後的關愛,讓夫妻倆大開眼界,了解無私地愛、為愛犧牲的深刻含義。
從母親在分娩台上「押注上她的生命」開始,接著是分娩的陣痛、哺乳的痛苦、不眠之夜、妊娠紋。可能有經濟上的擔憂,期待已久的假期讓路給孩子們額外的需求。家庭生活中常見的許多小煩憂、衝突、意見分歧,需要丈夫和妻子咬緊牙關,少點考慮自己。他們需要「保持安靜,等待並以正面、樂觀的方式表達意見。若丈夫發脾氣,是時候妻子要特別耐心直到他冷靜下來,反之亦然。」[18] 他們需要讓孩子「在父母身上看到付出、真誠的愛、互助互諒的榜樣。」[19]
教宗方濟各在第八屆世界家庭會議的閉幕詞中說:「耶穌知道若出於為了小朋友利益時,我們便應不惜代價地付出。」[20] 孩子豐富了夫妻的關係,使他們能夠更充分地活出無私奉獻的愛的真諦。「要保持婚姻最初的魅力和美麗,夫妻雙方應該日復一日地嘗試怎樣伸延他們的愛,這是需要通過犧牲,微笑和花點心思去完成的。」[21] 「那接踵不斷的煩惱和困難是無法淹沒真愛的,因為一起慷慨地犧牲自己的人會被他們的犧牲拉得更近。」[22] 通過這種方式,基督徒夫婦被引領到並完成了他們那「聖化自己及聖化他人的使命,他們被召喚成為使徒而他們的第一個使命就在家中。」[23]
用聖施禮華的話來說,「重要的是婚姻生活的真誠和道德。真心相愛超越了夫妻的結合,伸延到他自然的果實—— 他們的孩子。相反地,自私遲早會將愛變成本能的滿足,並破壞將父母和孩子聯繫在一起的連繫。」[24]
[1] 聖施禮華·埃斯克里瓦,對已訂婚朋友的答問,1975,11月2
[2] 馬修·凱利,The 7 Levels of Intimacy,2007
[3] 愛的喜樂 後宗座使徒勸勉 2016年三月10,12章
[4] 同上第13
[5] 科馬克·柏克 幸福的盟約 婚姻的愛與承諾 1999,都柏林四台出版社,第32頁
[6] 同上第35-36頁
[7] 同上第32頁
[8] 同上第36頁
[9] 同上第36-37頁
[10] 引文同上第33頁
[11] 同上第32頁
[12] 金佰利·哈恩 活生生的愛 擁抱天主美好設計的婚姻2001第70頁
[13] 譚傑志神父M.D. ,那不見了的基石:The Missing Cornerstone: Reasons Why Couples Choose Natural Family Planning in Their Marriages,2003,第57頁:“Statistically,couples using NFP have less than a 6% divorce rate,while the U.S. population as a whole has a rate of 50%.”
[14] Gaudium et Spes,50,as quoted in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1652.
[15]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Note on the banalization of sexuality regarding certain interpretations of “Light of the World” by Benedict XVI, 2010”
[16] Scott Hahn,“Christ and the Church: A Model for Marriage”,in the “Catholic Adult Education on Video Program”
[17] 金佰利·哈恩 活生生的愛 擁抱天主美好設計的婚姻2001第57頁
[18] 與聖施禮華的對話,108
[19] 同上
[20] 教宗方濟各,第八届世界家庭會議,2015,9月27
[21] 與聖施禮華的對話,107
[22] 同上第91頁
[23] 同上
[24] 同上第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