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一週星期一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四旬期開始時做祈禱的反思。

棄絕罪惡就是收穫
在別人身上看到基督
天堂屬於那些從天主手中接受一切的人


棄絕罪惡就是收穫

「上主的法律是完善的,能暢快人靈;上主的約章是忠誠的,能開啓愚蒙(詠19:8)。」暢快我們的心靈,開啓我們眼睛的愚蒙:這就是天主已經為我們準備好的禮物,只要我們在這個四旬期敞開心扉,努力爭取祂要求我們得到的皈依的話。天主想我們幸福,正如天主教教理第一條提醒我們的:「 天主本身是無限的美善和真福,按祂純粹慈愛的計畫,自由地創造了人,使人分享祂的真福。」[1]

我們要祈求獲得亮光,好能不會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更深入地掌握我們周圍的人和我們的工作的價值。皈依意味著以一個嶄新的方式來看待我們已經多次看見過的東西。能夠清潔我們的眼睛,淨化我們的心,讓我們更好地愛天主和愛近人的是聖神。敵人的謊言在於使我們猜想天主唯一關心的就是要求我們放棄東西。可是放棄罪惡常是一種收穫,是一種超乎想像的好事。這個犧牲「其實只是表面的。因為在生活中充滿犧牲的精神,其實是使自己不受許多東西的束縛作其奴隸。反之,在他內心深處,卻充滿了天主的愛。」[2]

「四旬期是一個新的開始,是一條肯定會去到復活節、基督戰勝死亡這個目標的道路。這個禮儀期迫切地召叫我們皈依。基督徒被要求『全心歸向』(岳2:12)天主,拒絕滿足於平庸,增長與主的友誼……四旬期是加強屬靈生活的好時機。」[3]

在別人身上看到基督

「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瑪25:35)。」耶穌告訴門徒,這就是那些最終將會被列為有福者的人的行為。聖保祿又寫給厄弗所人,他「不斷為你們感謝天主,在我的祈禱中記念你們(弗1:16)。」天主已經清楚地說過,祂在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身上等待著我們。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是感恩的一個好理由。如果我們給祂的聖寵敞開心扉,我們就學會在每一個人靈,尤其是那些有需要的人靈中看到天主的肖像。我們若知道主不僅愛這個同事、這個朋友或這個家人,而且更存留在他們之內,會激勵我們去在他們身上尋找基督的聖容。在我們周圍的人都是天主賜給了我們的恩物。

「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此外,耶穌應許了我們,祂自己會通過我們而愛別人。天主敦促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把仁愛、諒解與和平帶到那裡。在這個努力中,一個微笑就已經可以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也可以使身在我們周圍的人的一天光亮起來。聖施禮華寫道:「別忘記人人都需要:在身邊,不時出現幾張充滿笑容的面孔。」[4] 為了向我們周圍的人傳播和平與喜樂,我們必須首先將其存留於自己的心中。因此,對天主、對我們自己、以及對那些幫助我們的人保持非常真誠是很重要的。「讓我們不要害怕說實話、說真理、聽真理、讓自己符合真理。這樣,我們就能去愛……偽善的人害怕真理。他們寧願假裝,也不願做自己。」[5] 為了給飢者吃的,給渴者喝的,收留作客者,我們首先需要在自己的心內有平安,有那讓我們能在他人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安寧。

天堂屬於那些從天主手中接受一切的人

「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瑪25:34)」從某種意義上說,「終審判已經在進行中了;它從現在開始,並貫穿我們的一生。這個審判在生命的每一個時刻都在進行中,它總結我們對那在基督內的和活潑的救贖的信德,又或者是我們的不信,從而使我們自我封閉。」[6] 可是有一個風險,就是視它為一條努力使天主愛我們的途徑,而不意識到,事實上,祂的慈愛是永遠常存的和在我們之先的。正如拉辛格樞機寫的:「地獄在於人不願意接受任何東西,人意欲自給自足。是封閉自己獨處一隅的表現……相比之下,天堂的本性是,它是要人接受的……它本質上是人沒有為自己做過、或不能為自己做的。」[7]

與這個態度完全相反的是在蕩子的比喻中的那兩個兒子的聲明。小兒子要求:「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分家產給我吧!(路15:12)」

跟著,大兒子責備他的父親:「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歡宴(路15:29)。」兩人都在盤算著他們認為自己應得的,可是他們錯了。當小兒子悔過歸來時,他話還沒說完,父親就說道:「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路15:21-22)。」大兒子所得到的應許則更多:「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因此,兩人都學會了接受,又可以上天堂永遠地接受天主無限的愛。

懷著讓天主在我們靈魂中行動的願望,我們可以將自己與聖施禮華的祈禱結合起來:「主啊,是的,在我們天上母親的助佑下,我們會忠誠,我們會謙卑。我們又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雙腳是泥土做成的,在我們身上閃耀著的、吸引人的一切都是祢的;是祢的聖寵,是祢把我們天主化,因為這是祢所要的,因為祢是良善的。」[8]

[1] 《天主教教理》,1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84

[3] 教宗方濟各,2016年 10 月 18 日的訊息

[4] 聖施禮華,《犁痕》,57

[5] 教宗方濟各,2021年 8 月 25 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6] 教宗方濟各,2013年 12 月 11 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7] 參閱若瑟拉辛格,《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ity》,p.239

[8] 聖施禮華,《書信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