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五週星期四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聖週及逾越節三日慶典即將來臨之際做祈禱的反思。

天主是忠信的
天主的恩許克服一切障礙
希望的線縷


天主是忠信的

天主和亞巴郎立約時說:「看,是我與你立約:你要成為萬民之父(創17:4)。」天主恩許他將會成為萬民之父,又會擁有一塊土地,他們會在這塊土地上一同分享與祂同在的喜樂。天主承諾會忠信於對他的子孫的恩許:「我要做你和你後裔的天主(創17:7)。」

然而,這些恩許卻經歷了一些驟眼看來是黑暗的時刻。有時候,它甚至看似會被遺忘了,例如當上主要求亞巴郎把他的兒子依撒格獻出作為全燔祭時。從純粹人性的角度來看,這個要求是無法令人理解的。可是聖祖亞巴郎卻知道天主是忠信的,於是便從信德的角度來推度它。他知道,天主的計劃並不常是人類在此時此刻能夠完完全全理解的。因此,他信靠比他知道得更清楚的雅威天主。他「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羅4:18)」。在最後的一刻,一隻綿羊會出現和取代依撒格成為祭品,使他得以活下去,並且從他身上,這個將會有無數後裔的恩許就得以實現。

回想聖祖亞巴郎的這件事蹟,有助於我們為慶祝逾越節三日慶典而做好準備。數天之後,我們就會回味這件奧蹟的意義如何在十字聖架上完完全全地彰顯出來。正如依撒格在最後一刻被一頭綿羊所取代一樣,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者基督的祭獻,將會使所有信仰祂的人免於死亡。祂將會為無數的人打開我們最終的家鄕的大門。

天主的恩許克服一切障礙

耶穌在福音中透露,天主對亞巴郎所作的恩許,其範圍實在也指向人死後的生命:「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誰如果遵行我的話,永遠見不到死亡(若8:51)。」有些猶太人卻難於接受這個恩許的意義會超脫今世,便攻訐耶穌說:「現在我們知道:祢附有魔鬼;亞巴郎和先知都死了……祢把祢自己當作什麼人呢?(若8:52-53)」然而他們對耶穌的憤怒,那股將會導致耶穌如同一頭被宰殺的羔羊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憤怒,實際上會令人意想不到地使天主的恩許得以實現。在救恩史中,這種情況經常發生:當天主的計劃似乎已經被窒息時,恩許的線縷卻從未折斷地穿透歷史的每一個階段。

耶穌回答說:「你們的父親亞巴郎曾歡欣喜樂地企望看到我的日子,他看見了,極其高興(若8:56)。」一個懷有望德的人,對天主恩許的信實,是平安和喜樂的最有力的理由。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剝奪我們這種基於天主的忠信的安全感。祂應許了我們,無論發生什麼事,祂都永遠會是我們的天主。

望德是「在生命的流水下層川流的一個美德,它支撐著我們,使我們不至於在如此多的困難中被淹沒,不至於失去尋找天主、尋找那張我們所有人總有一天會看到的奇妙面容的渴望。」[1] 從基督開始,天主對亞巴郎所作的恩許之線縷繼續在教會中延綿不斷,成為穿越歷史的、望德之線縷。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當這條線縷似乎快要折斷時,一些懷有信德的人就會出現。像亞巴郎一樣,他們知道天主是忠信的。他們也「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知道自己是秉有天主的恩許的人。「我眼見懷著如此希望的靈魂被愛火點燃。他們的心火愈來愈熾熱,不致陷入失望、沮喪:儘管中途會受苦,甚至是很大的苦楚。」[2]

希望的線縷

這條希望的線縷是聖施禮華在1937年7月26日主講的一個默想的主題。[3] 當時他被關押在馬德里的宏都拉斯公使館內。主業團成立後只有幾年,其活動因西班牙內戰而中斷。主業團的第一批信友的生命正處於危險之中;也許他們受到陷於悲觀的誘惑,所以聖施禮華想提振這群年輕人的視野,喚醒他們天主永遠都是忠信的,祂又會激勵每一個時代的聖人聖女,叫他們重燃民眾的希望。

在那次默想中,他首先提醒他們教會初期的基督徒。除了「在他們心內猛烈燃燒著的亮光」之外,他們與其他人沒有任何區別。透過他們,「基督的聲音更加有力地回響著」。隨著千多年的過去,當教會初期的基督徒的熱誠似乎冷卻下來時,天主興起了聖方濟各和聖道明,而一種新的精神活力出現了,使世界得以活化。到了十六世紀,出現了聖依納爵和聖方濟各沙勿略,他們的福傳工作傳遍天涯海角。還有一位婦人,阿維拉的大德蘭,藉著在各地創辦她的修道院而在教會中培養真正的「熱切的神修生活的發動源頭。」

聖施禮華向這些活在二十世紀初的年輕人展示了歷史中的一些里程碑,幫助他們認識到天主繼續忠信於祂的恩許。「Non est abbreviata manus Domini;天主的力量並沒有減弱。祂繼續為人類的福祉恩賜新的奇蹟。」我們也獲邀成為這條為歷史中每一個時代帶來生命的、希望之線縷的秉有者。聖母瑪利亞,我等希望,會幫助我們將基督的喜樂帶給所有人。

[1] 教宗方濟各,2016年3月17日的講道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05

[3] 聖施禮華,1937年7月26日Growing on the Inside,“Non est abbreviata manus Do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