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四週星期一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四旬期這些日子做祈禱的反思。

天主對我們有個偉大的夢想
像孩子般依靠人
信德就是給天主騰出空間


天主對我們有個偉大的夢想

昨天,我們慶祝了Laetare喜樂主日,以提醒自己四旬期是一個悔改的、為復活節的歡樂做好準備的時期。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我們聽到天主告訴我們:「因為,看,我要創造新天新地,先前的不再被記憶,不再被關心。人們都要因我所造的而永遠喜悅快樂;因為,看,我要造一座令人喜悅的耶路撒冷,一個令人歡樂的百姓。我要因耶路撒冷而喜悅,因我的百姓而歡欣(依65:17-19)。」天主邀請我們喜樂,祂自己也喜樂。在創世紀中,我們也看見天主的喜樂;當祂默觀祂剛剛親手塑造了的世界時,祂斷言「樣樣都很好(創1:31)。」為人類而創造了世界的創世者,已經在夢想著祂的子女的生活。

然而我們知道,罪惡進入了世界,並且破壞了那初期的和諧。可是天主從不厭倦地寬恕人類,和夢想與人類分享祂的慈愛。在某方面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天主的一個「夢想」,是祂渴求我們的益處和幸福。「天主想到我們每一個人 ── 祂也想到我們的益處!祂愛我們,並夢想著祂將來要與我們分享的喜樂。因此,天主想『重新創造』我們,使我們的心靈煥然一新,好讓喜樂能夠得勝。而祂又做了很多計劃……一個在愛情中的人可以有的一切夢想。」[1] 聖施禮華寫道:「每當我讀完依撒意亞先知的那番話時,我是多麼的感動。他說:Ego vocavi te nomine tuo, meus es tu!我召叫了你,我帶領你進入了我的教會,你是我的!天主親自告訴我,我是祂的!這足以令人愛慕若狂!」[2]

像孩子般依靠人

「上主,我稱揚袮,因為祢救拔了我(詠30:1)。」這篇聖詠表達出一個曾經被天主從死亡的魔掌中拯救出來的人的感恩之情。從這個經歷中,聖詠作者學到了至少兩件重要的事情。首先,天主的憤怒是瞬間即逝,然而祂的善良卻是永遠常存。上主不想毀滅,而是想糾正,好讓祂的子女能夠獲得幸福。因此,即使我們因犯罪而得罪了祂,我們仍然可以回歸祂的身邊,確信祂會歡迎我們。雖然有時天主似乎撇下我們不管,或是把自己隱藏起來,但實際上祂永遠都是信實的。「我離棄了你,只是一會兒,但是我要用絶大的仁慈召你回來。在我的盛怒中,我會一會兒掩面不看你,可是我要以永遠的慈悲憐憫你,你的救主上主說(依54:7-8)。」

這篇聖詠的第二個教訓是,疾病和死亡給我們揭示我們自己的脆弱。在繁榮富足時,我們很容易會忘記這一點,而沒有意識到我們需要他人,尤其是需要天主。可是當自己個人或家庭的危機來臨時,我們的不足就會顯而易見。我們會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在生活中與天主和與我們周圍的人相交,以及祈禱的重要性。「你對我說:『神父,我現在經歷著一段非常艱難的時刻。』我附耳回答你:『用你的雙肩,背起這十字架的一小部分,極小的一部分。如果你連這也不能勝任,那麼,你就把整個十字架,放在耶穌強而有力的肩膀上吧!從此以後,你該和我一起誦唸:我主,我的天主:我把我的過去、現在或未來,小事或大事,一點兒或許多的東西,世俗的或永恆的事,都託付在祢的手中。』然後,你就不用再煩惱了。」[3]

信德就是給天主騰出空間

有一次,一位有權有勢的人,一位王臣,懇求耶穌與他一起去葛法翁醫治他病重垂危的兒子。他的信德和望德仍然微弱,但憑著他的父愛,他渴望能夠盡己所能去幫助他的兒子痊癒。因此,他長途跋涉二十多哩,從葛法翁來到加納,去尋找這位別人告訴他能行前所未見的奇蹟的老師。

主耶穌並沒有立即回應他的請求,而是平靜地哀嘆祂在加里肋亞所遇到的不信:人人都想看神蹟奇事,但卻不太願意聆聽祂的教訓和皈依。這個王臣不斷地重複他的請求,而最重要的是,他漸漸地開始真的相信了。他溫順地聽從了耶穌的說話:「去吧:你的兒子活了(若4:50)。」當他急忙返回葛法翁時,僕人們在路上迎他而來,說他的孩子活了。福音用以下的話作結:「他和他的全家便都信了(若4:53)。」

主耶穌想治癒我們,就像那個王臣的兒子一樣,將我們從罪惡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並寬恕我們。但祂要求我們也像王臣一樣相信祂。「信德就是為天主的愛而騰出空間,為天主的大能而騰出空間,不是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人的大能,而是一個鍾愛我的人的大能,祂愛我,並且想要和我一起體驗喜樂。那就是信德。這就是相信:為我們的主騰出空間,以便祂能夠親臨和改變我。」[4] 我們可以懇求我們的母親瑪利亞幫助我們像她一樣有強大的信德,既服從又謙虛的信德,好使上主能給我們沛降祂的恩寵。

[1]教宗方濟各,2015年3月16日的講道

[2]聖施禮華,《煉爐》, 12

[3]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七處,3

[4]教宗方濟各,2015年3月16日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