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四週星期五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四旬期做祈禱的反思。

基督遭受迫害
殉道者的表率
與受苦的人在一起


基督遭受迫害

在《智慧篇》中,我們找到那些被稱為「惡人」的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一段描述。這些人可能是背離了聖道的猶太人,他們受到週圍的唯物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放棄了祖先的信仰。聖經作者將他們描述為一群哀嘆自己存在乃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以殘酷對待他人來面對生命的人。他們按照弱肉強食的法則,虐待弱者和手無寸鐵的人,他們不覊的情慾又驅使他們不能容忍義人的正直行為。

「我們要陷害義人,因為他太令我們討厭,反對我們的作為……自誇認識天主,自稱是上主的僕人,自充我們思想的裁判員,我們一見他,就感覺討厭;因為他的生活與眾不同,他的行徑與人兩樣(智2:12-15)。」這個對「義人」的描述,是我們在整個救恩史中看到的先知們的寫照:他們是被天主選中的人,忠於自己的使命,但經常遭受強權的反對和迫害,有時甚至被殺害。然而歸根結底,這個描述正是對基督的一個寫照。

主耶穌從祂開口傳道起就受到迫害。而當人們看到祂所行的奇蹟,眾信者對祂的欽佩迅速地有增無已時,他們的憤怒變得越來越激烈。他們靜悄悄地毀謗祂,煽動對祂的懷疑,並且試圖讓祂落入言語的陷阱中。可是耶穌的反應卻是令人驚訝的:「耶穌默不作聲,毫無怨言。縱然,當他們把粘貼在耶穌血肉上的衣服,毫不憐惜地撕下來時,耶穌仍舊默默承受。相形之下,我曾多麼愚昧地推委叫屈,和說了這麼多廢話。一個堅決定志:默默地為我主工作和受苦。」[1]

殉道者的表率

從始至今,迫害就一直點綴著教會的歷史。教會中許多人都展現出了偉大的英勇氣慨,其中大部分都是默默隱藏和不為人知的。許多基督徒都按照聖保祿的話,以善勝惡(參閱羅12:21)。今天,同樣的情況也正在發生著。不少國家的許多兄弟姊妹都繼續為了要忠於基督而冒著事業前途、平靜生活、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危險。 「令人痛苦的是,此時此刻,世界各地有許多基督徒正在遭受迫害。而我們必須希望和祈禱,祈求他們的考驗能夠很快得到結束。他們的人數是眾多的:今天的殉道者的數目超過初期幾個世紀的。讓我們向這些兄弟姊妹表達我們的親切之情。我們是一個身體,而這些基督徒就是在基督身體 ── 即教會 ── 中流著血的成員。」[2]

我們為所有正在受到迫害的基督徒祈禱。同時,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這麼多的東西啊!他們的生命因著恩寵而得到強化。他們的表率如此清楚地教訓我們,不設限制地愛天主是意味著什麼。念及他們也有助於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在大小事情上去表達我們的愛。他們所繼承的就是對基督的忠誠。他們在自己的軟弱中找到了強力(參閱希11:34)。因為他們「在監獄的孤獨中,在被判死刑後的剩餘時日裡,在靜候行刑者快將出現的漫漫長夜中,在集中營的寒冷中,在毫無意義的步操的疼痛和疲憊中」[3],雙目保持著仰視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作為這麼多聖人的共同繼承者,令我們感到非常自豪。同時也可以激勵我們祈求聖神賜給我們一顆謙卑的心,好讓祂用祂剛毅之恩來充滿我們。

與受苦的人在一起

「耶穌會處身於山園的痛苦之中,直到世界末日: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不能睡著。」[4] 耶穌為了我們的得救而死亡和復活。祂仍然在每一個正在受苦、受迫害、被人鄙視或不公正地誤解的人身上受著痛苦。一個基督徒不能對這種苦難漠不關心。在這些人之中,或者許多都是遠在他方。然而其他的則近在咫尺。「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我們可以祈求主耶穌,讓祂上述這句說話永遠活在我們心裡面。求祂賜給我們一顆智慧和敏銳的心,能夠感知弟兄姊妹們的需要和痛苦,從而熱切地幫助他們。

這些四旬期的日子非常適合默想基督的苦難:祂充滿溫順地被鄙視、被士兵折磨、被比拉多冷漠無情地看待、被門徒拋棄、被鞭打、背著十字架、死在十字架上。「祂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是出於愛,既安詳又有力的愛。」[5] 仰望著耶穌的表率,會引導我們一步一步地淨化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使我們很快察覺到這麼多人,特別是身在我們周圍的人的痛苦,和產生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同情心去幫助他人。

聖母瑪利亞站立在十字架下,逗留在她聖子的身邊。她見證了祂的溫順和含忍,很可能也聽到祂說出這句令人難忘的說話:「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23:34)。」我們可以求助於聖母的代禱,請求她幫助所有基督徒去以善勝惡。有些人會被要求在痛苦和困難的情況下這樣做;其他人則會以更平凡的方式。願我們所有人在默觀身懸十字聖架上的耶穌時,學會真正地熱愛我們的近人,並且對他們表現出憐憫和理解。

[1]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十處,1

[2]教宗方濟各,2020年4月29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3]阮文順,Witnesses to Hope,p. 123

[4] Blaise Pascal,Pensées,no. 553.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9年4月8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中引述

[5]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十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