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四週星期三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四旬期這些日子做祈禱的反思。

天主維繫著我們的存在
我們在耶穌身上學習成為天主的兒女
到終審判時,天父的愛將會得勝


天主維繫著我們的存在

耶穌剛剛在安息日治癒了一個癱子,我們就驚訝地看到法學士們如何只接受安息日的制約,而不相信天主有行動做事的自由。他們對聖經文字有著生硬死板的解釋,拒絕承認人可以在安息日做事,甚至行神蹟或治病也不可。他們沒有讓自己開懷接受聖神的光照 ── 我們在這一刻可以為此祈禱 ── 也沒有接受自己親眼看到的實事的挑戰。

耶穌用一句簡短而奧祕的說話回答他們:「我父到現在一直工作,我也應該工作(若5:17)。」這句說話隱含著一個重要的神學真理;它顯示出我們身為受造物的狀況。當然,聖經說天主在安息日休息,祂在當天並沒有創造任何新的受造物。「可是祂持續地,不斷地行動做事,以維繫著各受造物的存在。天主是萬物的起始,意思就是祂也維持著萬物的存在。因為假使有一刻祂的大能遭到中斷,世界上所有東西就會立即不復存在。」[1] 我們的存在每時每刻都完全有賴於天主。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一秒都是天主信任地賜給我們的禮物。造物主並沒有脫離祂的事工,而是繼續「在人類歷史中、為締造人類歷史而工作。」[2]

正如聖施禮華所堅稱的:「我們信仰中的天主並不是一個遠在天邊的存在體,漠不關心地觀看著人類的命運。祂是熱切地愛祂子女的天主聖父,是對祂的受造物充滿熱愛的創造者。而祂賜給我們能夠去愛的偉大特權,從而超越短暫無常和轉𣊬即逝的事物。」[3]

我們在耶穌身上學習成為天主的兒女

在回答那些責備祂在安息日治病的人時,耶穌含蓄地揭示了祂的天主性,表明祂自己「是安息日的主(路6:5)。」猶太的辣彼們辨別出天主在創世時的「工作」(這工作在安息日就停止了),和祂按自己的聖意的行動(這行動則不會中斷)。因此,當耶穌將自己置於與天父同等的地位,將自己與天主不斷造福人類的行動聯繫起來時,祂的說話使反對祂的人大為震驚。聖經告訴我們:「為此猶太人越發想要殺害祂,因為祂不但犯了安息日,而且又稱天主是自己的父,使自己與天主平等(若5:18)。」但耶穌並沒有試圖勸喻他們放棄這個觀點,因為祂確實就是天主聖子。祂與天主聖父的親子關係正是祂的存在和祂的使命的中心,也是祂的奧祕的重要部分。在此之前,在整個救恩史中,從來沒有人曾經像耶穌一樣稱呼天主為「我父」;更沒有人像希伯來兒童滿懷信任地呼叫父親時所使用的「阿爸,爸爸」。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子不能由自己作什麼,祂看見父作什麼,才能作什麼;凡父所作的,子也照樣作(若5:19)。」耶穌是與天父共融的最完美的「典範」。「透過在我們的觀點和行為中反映這個典範,我們可以在自己身上形成一種『肖似基督』的生活方式和方向,並且在其中表達並實現真正的『天主子女的自由』(參閱羅8:21)。」[4] 的確,藉由基督的芳表,我們可更加充分地理解到,我們神聖父子關係這個意識會使我們有最真正、最完全的自由:「知道我們由主所造,聖三對我們又如此偏愛,我們是如此難得慈父的子女,就足以使我們充滿喜樂和肯定!我求主幫我們定志:每天都緊記主說的事實,只有這樣我們才可像自由人般行動。請勿忘記:誰不知道自己是天主的子女,誰就不知道有關自己最深奧的事實,當他行動時,他就缺乏了自主的能力,而愛主在一切之上的人,卻不會這樣。」[5]

到終審判時,天父的愛將會得勝

「父不審判任何人,但祂把審判的全權交給了子,為叫眾人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派遣祂來的父。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聽我的話,相信派遣我來者的,便有永生(若5:22-24)。」當我們聽到萬民四末、私審判和最終的公審判時,我們可能會有一點恐懼。然而將這種恐懼轉化為希望是好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審判者將會是耶穌,是天主聖父派遣來拯救我們的。基督為我們而獻出了自己的性命。如果我們細心地默想被釘在十字架上,然後復活的祂,我們就會明白,祂的公義經常是與恩寵的奧跡、祂對我們的愛的奧跡結合在一起。

當然,「恩寵並不取消正義。不會把錯的變為正確的。它不是清理一切的海綿,使人在世所做的一切,都有了一樣的價值……我們生活的方式不是非物質的,可是我們的污染並不永遠沾污我們,假如我們無論如何繼續接近基督,接近真理和愛。的確,它藉基督的苦難已被焚毀。在審判的時刻,我們經驗到並汲取到,祂的愛對世上和對我們本身是一切罪惡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愛的痛苦成了我們的救恩和喜樂。」[6]

聖施禮華鼓勵我們:「不要害怕死亡。從現在起,接受它吧,慷慨地接受,任憑天主要在什麼時刻,用什麼方式,在什麼地方。不要懷疑,你的天父將給你最適合的時刻,方式和地方。歡迎死亡──我們的姐妹!」[7] 同時,令主業團創辦人聖施禮華感到安慰的是,他知道那位正在等待著我們的「不會是個判官,就嚴酷的字面而言;祂只單純是耶穌。」[8] 而我們在天上的母親也會在那裡,正在為我們代禱。聖母瑪利亞是罪人之托,是我等希望。

[1]聖多瑪斯亞奎納,《聖若望福音釋義》,5,16

[2]教宗本篤十六世,2008年9月12日的演講

[3]聖施禮華,《聖施禮華和大學》,8

[4]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1988年8月24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5]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6

[6]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諭,44,47

[7]聖施禮華,《道路》,739

[8]聖施禮華,《道路》,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