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四週星期二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四旬期做祈禱的反思。

耶穌要治癒我們
在我們的奮鬥中的美好願望和耐心
諒解他人


耶穌要治癒我們

當我們在福音中一次又一次地看到的、耶穌對那些需要祂的人的關心時,我們的希望會多麼增強啊!今天,我們默觀一個無人關心的、躺在貝特匝達池邊日漸衰弱的癱子的獲得治癒。考古的挖掘工程證實,這個水池有五個走廊,正如聖若望描述的一樣:它由兩個獨立的水池組成,而在它們之間建造了的是第五個走廊,是在四側的四個走廊之外的一個。那裡躺著許多病人,有「瞎眼的、瘸腿的、痲痹的(若5:3)。」人們相信,上主的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第一個下去的必會痊癒。

耶穌走近這群受著苦的群眾,祂的目光落在這個癱子身上,他可能是他們當中最無助、最被遺棄的一個。祂主動提出要醫好他:「『你想被醫治嗎?』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了,沒有人把我放進池子裡,當我走的時候,另一個人在我前面走下去。』耶穌對祂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癒了,祂拿起褥子就走了(若5:6-9)。」

聖施禮華寫道:「你談到耶穌生活中,使你最感動的情景,是祂與血肉之軀的人接觸的光景……是祂給那些靈肉備受痛苦的人,帶來平安與康癒的光景……你接著說:你深受感召,在看到祂治癒癩病者,恢復瞎子的視力,在池邊治好那被人遺棄的癱瘓者。在默禱中,你瞻仰祂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如此深通人情,如此平易近人!是啊……耶穌今天一如既往,依然如故。」[1] 通過各件聖事,基督比那次的相遇更加接近我們。而且,就像福音中的癱子一樣,祂不斷地主動提出要治癒我們。

在我們的奮鬥中的美好願望和耐心

那個癱子已經臥病三十八年了。他的一生就是一場漫長的等待,直到耶穌終於貼身地經過他身邊。我們可以學習他的耐性,因為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他堅持不懈,沒有放棄,希望能夠擺脫自己疾病。」[2] 我們也被召叫在我們的內修生活中保持平靜和堅持。在我們基督徒的奮鬥和爭取各種美德的努力中,我們需要一個樂觀的耐心。在我們的奮鬥中的某些時候,至少是在某一段時間中,我們看似沒有取得進展;而在另一些時間,則需要我們長期的、甚至一生的愉快的奮鬥。癱子的情況就是如此。他帶病的身軀漸漸老去,但最終遇到了耶穌。

有時,過度的不耐煩、內心的緊張、帶有不健康的色彩來評估自己是否在進步,可能會表現出某種完美主義的傾向。而這種態度並不符合主耶穌要求我們的、孝子般、信任、和謙卑的奮鬥。當然,我們必須超越單純的良好意願,並努力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奠放最後的一塊基石」。可是同樣真實的是,我們不是經常都會成功的,而我們不能讓自己因此而失去平安。

聖施禮華說:「有時候,如果我們喜樂地接受自知渺小的屈辱,主就會滿足於我們的美好願望,有時甚至會滿足我們對擁有願望的願望。這就是會把我們引導到上達天堂高處的情況。因為如果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正在進步而且又做得很好……出現驕傲會是多麼危險啊!有許多優秀的人認為自己很低微和沒有什麼價值,無法做到自己知道主天主所要求的。而他們都是優秀、非凡的人。你們不要太擔心是否在進步,是否在前進還是仍然保持不變。重要的是意願變得更好,意願去愛,然後要保持誠懇,大大敞開心扉。如此,天主就會賜給你們亮光。」[3]

諒解他人

對自己耐心,首先是來自仰望天主並更加充分地依靠祂的助佑的;它也會激勵我們「更明白他人,而靈魂像醇酒,年份愈久,味道也就愈醇。」[4]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很難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有耐心的諒解,因為我們很容易地會過於關注他們的幾個缺點,而不會欣賞他們擁有的一切優點。而在其他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很難原諒、歡迎和真正地愛那些似乎遠離天主的人,或者由於他們的成長過程,以至用遠離信仰的觀念去看世界的人。

在福音中,我們看到那個癱子被耶穌治癒後,拿起擔架和開始走回家。可是後來他遇到一些猶太人,可能是當權者,他們指責他在安息日攜東西;他們對耶穌在那個神聖的日子治病而感到震驚。這是「一個在今天也多次重複的故事。經常發生的是:一個男人或女人因為在生命中犯了許多錯誤而靈魂感到不舒服和悲傷,在某一刻感覺到池水正在被攪動 —— 推動一切的是聖神——或者聽到一些說話,心裡想到:我要行走。他們就鼓起勇氣走出去了!可是他們經常在基督徒的團體中,發現大門緊閉……教會的大門是永遠地敞開的!這裡是耶穌的家,而主耶穌歡迎各人進來。祂不僅歡迎各人,而且還走出去尋找人,就像祂去找那個癱子一樣。如果人們受了傷,耶穌會做什麼呢?祂會因為他們受傷而責備他們嗎?不:祂找出他們,又將他們放在自己的肩膀上。」[5]

聖施禮華鼓勵他的孩子們要以「打開心靈和張開雙臂來歡迎所有人」的態度去生活。因為「我們沒有判斷的使命,反而是有責任以兄弟之情來對待每一個人。」他繼續說,「沒有任何一個人靈會被排除在我們的友誼之外。任何人都不應該在接近主業團後卻空手而歸:每個人都必須感到被愛、被了解、被關愛。」[6] 我們可以懇求聖母瑪利亞,慈悲之母,幫助我們向周圍的人傳播天主的慈愛、諒解和慈悲。

[1] 聖施禮華,《犁痕》,233

[2] 聖金口若望,聖若望福音講道集,36

[3] 聖施禮華,1972年3月19日家庭聚會的筆記

[4]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78

[5] 教宗方濟各,2015年3月17日的講道

[6] 聖施禮華,《書信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