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三週星期二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四旬期做祈禱的反思。

天主要我們內心的奉獻
在這個四旬期回歸天父
寬恕他人,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已獲得寬恕


天主要我們內心的奉獻

在被流放到巴比倫的猶太人中,有一個王室和貴族的青年男子阿匝黎雅,他是幾名「沒有缺陷,容貌俊美,足智多才,富有知識,明察事理,適合在王宮內充當侍從(達1:3-4)」的青年之一。他精通巴比倫語言和文學,甚至還被起了一個加色丁名字:阿貝得乃哥。達尼爾先知書的開首幾章為我們講述了阿匝黎雅、阿納尼雅、米沙耳和達尼爾的歷險事蹟,以及他們四人如何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努力保持對天主和對自己民族的習俗的忠誠。

阿匝黎雅在處身火窯內祈禱時,他的思想超脫了他眼前的痛苦。他內心從未因以色列的局勢而停止痛苦,他又試圖理解天主的選民被流放到巴比倫這個災難對他們的意義。天主已經把祂的子民從奴役中解放出來,並賜給了他們一塊土地,讓他們可以在其上自由地生活。可是如今,這一切奇蹟都已淪為一個痛苦的回憶。阿匝黎雅祈求:「恩主啊!由於我們的罪過,我們比任何民族都渺小,我們今天在全世界上成了微賤的(達3:37)。」

在這種戲劇性的情況下,阿匝黎雅將他唯一擁有的東西呈奉給上主:「但願我們能藉著懺悔的心和謙虛的精神蒙祢悅納(達3:39)。」而天主接受了這個在祂眼中最喜悅的犧牲:「你們應全心歸向我,禁食、哭泣、悲哀……你們應歸向上主你們的天主,因為祂寬仁慈悲(岳2:12-13)。」這種在天主面前的內心態度,使祂悅納我們任何的犧牲;我們知道自己永遠無法報答祂賜予了我們的一切美善。

在這個四旬期回歸天父

阿匝黎雅明白了天主的行事方式。即使在烈火中,他對天主無限仁慈的驚訝也促使他為了一切恩賜而讚美天主。阿匝黎雅和他的同伴們經歷過一無所有的感覺,並很高興能夠從天主手中獲得一切。而這三個青年的感激之情在一首詩歌中爆發出來;在詩歌中,他們呼召所有受造物與他們一起讚美和祝福天主的慈悲(參閱達3:51-90)。

對於以色列人民來說,流亡的火窯就是幫助他們回歸本質的熔爐。在其中,一個新的開始打開了,使天主和祂的慈愛再次成為中心。「現在我們全心隨從祢,敬畏祢,尋求祢的慈顏,望祢不要使我們羞慚。但願祢按照祢的寬容和祢無限的仁慈,善待我們,以祢的奇能拯救我們!上主,願光榮歸於祢的名(達3:41-43)。」

對我們來說,四旬期也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聖施禮華說:「人生,好比不斷地回歸天父的家。我們的回頭,是藉著痛悔和內心的轉變而實現的,意味著改過的欲望,立志以犧牲和忘我的精神改善自己的生活。」[1] 發現並沿著這條回歸天父之路走,會使我們充滿在那三個年輕人心中也充滿著的同一喜樂。

寬恕他人,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已獲得寬恕

經歷到天主的寬恕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純人性的盤算。當伯多祿問耶穌他該寬恕他的弟兄多少次時,得到的答覆似乎超出了邏輯:「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瑪18:21-22)。」然後耶穌講一個比喻,說一個人欠了一萬個塔冷通的債,一筆連撒羅滿王也會陷入困境的債。根據記載,在以色列王國最繁盛的時期,國王每年收入的金子重量有六百六十六「塔冷通」(參閱列上10:14)。這個可憐的債務人,一定和阿匝黎雅當他想到人民的重罪和無力彌補時,有著同樣的感覺。由於他無力償還,這個僕人遂跪下懇求:「主啊,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還給你(瑪18:26)。」

然後,耶穌給這個比喻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轉折:那個僕人的主人出於憐憫而釋放了他,並免除了他的債務。師父耶穌教訓我們,正如阿匝黎雅經歷過的一樣,天主會讓自己被一顆痛悔的心所征服。當祂看到我們真誠地渴望償還債務,儘管我們沒有能力這樣做時,祂會傾注出祂的恩寵。「天主永遠不會厭倦寬恕人!是我們厭倦向祂請求寬恕。」[2]

當我們以真誠的悔意來領受告解聖事時,耶穌時常會寬恕我們。同時,知道天主會忘掉我們的過錯,會鼓勵我們不要過分重視別人對我們的冒犯:聖施禮華經常說:「我並不需要學習怎樣去寬恕,因為主已經教了我怎樣去愛。」[3] 我們懇求聖母、罪人之託,教導我們敞開心扉,以接受天主的寬恕;也幫助我們不要拒絕寬恕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並經常請求寬恕。

[1]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64

[2] 教宗方濟各,2013年3月17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3] 聖施禮華,《犁痕》,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