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二週的星期四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四旬期間祈禱的反省。

地上財貨的價值
對近人抱持同情心
在我們家門口看到「拉匝祿」


地上財貨的價值

福音給我們講述了富家人和窮人拉匝祿的比喻。第一種是生活奢侈的人,只考慮自己的幸福。耶穌並沒有告訴我們他不公義,只是說他是「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路16:19)。有一個名叫拉匝祿的窮人坐在他的門口,滿身瘡痍,但富家人是如此沉迷於自己的財富,以至於他甚至沒有意識到窮人的存在。拉匝祿沒有受到任何照顧,只能「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路16:21)。聖奧斯定談到富家人時說:「他的想法和欲望都是徒勞的。當他死的時候,他所有的計劃都在同一天破滅了。」[1] 事實上,耶穌告訴我們,他們都死了,但他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求你察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求你引導我邁上永生的道路」(詠139:23-24),我們向聖詠作者懇求。我們知道,讓我們始終自由地去愛的充實生活並不完全依賴於塵世的財富,它既不能為我們提供安全感,也不能為我們提供幸福。聖施禮華提醒我們,我們「心靈不滿足於受造之物,而是嚮往造物主。」[2]「四旬期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讓我們……審視我們所擁有的物質財富如何協助實踐天主託付給我們的使命。這樣,我們就能更容易地不依戀那些沒有幫助的物質,如同上主一樣輕裝行走各處。像上主説的:『……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路9:58)。有了神貧,我們將學會欣賞世界上的物質,將它們的價值視爲與上主結合及對他人服務的途徑。」[3]

對近人抱持同情心

拉匝祿一生中沒有富家人所享有的任何優勢。從故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虔誠的人,他把希望寄託在天主身上,因此他被天使帶到了他永恆的居所。我們完全可以用聖詠中的禱告來形容他:「信靠上主的人才是有福的」(參考詠1)。解釋兩人如此不同的永恆歸宿的關鍵不是財富本身,而是每個人的內心所有的東西。富家人受到譴責不是因為他擁有什麼,而是因為他完全缺乏同情心。聖奧斯定說:「無論是在這個世界上擁有財富的人或一無所有的人,都要學會如何富有和貧窮。因為你一樣可以找到一個傲慢的乞丐和一個謙卑的富人。天主抗拒驕傲的人,無論他們身著絲綢還是衣衫襤褸。但祂將恩寵賜給謙卑的人,無論他們是否擁有世俗財產。神看內在,看人的內心,祂只衡量和檢視那裡。」[4]

拉匝祿在世人眼中是無足輕重的。由於他的痛苦和孤獨,只有天主關心他。「天主不會忘記那些被所有人遺忘的人;那些在人眼中毫無價值的人在主眼中卻是寶貴的。」[5] 這個比喻也邀請我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我們最親近的人和最需要幫助的人一起實踐仁愛的美德。「我們的財產和我們的問題不應該佔據我們的心,以至於讓我們對其他人的呼號充耳不聞。」[6]「人人應將某近人視作第二個自我,一無例外,尤某應照料近人的生命,以及為度相稱生活所需要的日用品,萬不可效尤將貧苦的拉匝祿置諸不理的富人。」[7]

在我們家門口看到「拉匝祿」

「我上主究察人心,考驗肺腑,依照各人的行徑和作為的結果,給人報酬。」(耶17:10)。我們死後,天主會根據我們的行為審判我們並「衡量」我們。我們在生活中面臨這個明確的選擇:像拉匝祿一樣選擇信主的人的安全道路;或者富家人一樣選擇將所有希望寄託在他們能夠控制的物質財富上的人的貧瘠道路。

聖施禮華警告那些「把基督教義視作虔誠善功的集錦,卻看不到這與日常生活境遇之間,有着什麼關係;看不到滿足他人需要和糾正非正義的迫切性。」[8] 將對天主的愛表現在對他人的關心,這不僅僅是一個情感上的表現,而是必然引申成為特定人群提供具體的服務,即使這意味著放棄那些顯然為我們提供安全感的東西。

「天主對我們的憐憫與我們對近人的憐憫息息相關;當我們缺乏對他人的憐憫時,天主的憐憫就無法進入我們的內心。」[9] 我們祈求聖母賜予恩寵,讓他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在我們家門口乞求我們關注和關愛的「拉匝祿」。

[1]聖奧斯定,《講道33A》(舊約第四講)。

[2]聖施禮華,《與聖施禮華談話》,110。

[3]范康仁蒙席,信函,2021年2月20日。

[4]聖奧斯定,《論聖詠85》。

[5]教宗本篤十六世,三鐘經,2007年9月30日。

[6]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四旬期致詞。

[7]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喜樂與希望》,27。

[8]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98。

[9]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201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