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復活期第五週星期二

一些可以豐富我們在這個復活期做祈禱的反思。

來自天主的平安
彌撒聖祭的果實
平安是奮鬥的成果


來自天主的平安

那些熟識真福歐華路的人說,他的一生非常清楚地體現了聖施禮華在《鍊爐》裡以下的話:「屬於天主的人的一個清晰標記,就是他們心靈的平安:他們有平安,並把平安交給那些跟他們交往的人。」[1] 每顆人心都渴望的是:獲得平安、不活在不確定之中、和確信沒有什麼悲傷是不能得到安慰的。然而這一切都並不容易實現。我們總會有一些不順利的事,一些必須忍受的限制,以及一些似乎無法解決的問題……為了擁有持久的平安並將其給予他人,我們的努力當然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在天主內找到平安那取之不盡的泉源。

「世界給我們送上的平安是一個沒有磨難的平安;它給我們送上的是一個人工泡製的平安,一種只流於風平浪靜的平安。它是一種只顧自己的掛慮、自己的保障,確保自己一無所缺的平安。它是一種將自己閉鎖起來,對外邊世界莫不關心的平靜。世界教我們走的是一條透過麻醉而獲得平安的道路;它使我們麻醉,以免我們看到每個人生活中的另一個現實:十字架。聖保祿說,我們必須經歷許多磨難才能進入天國。但人能夠在磨難中得到平安嗎?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不能。磨難是真實存在的:痛苦、疾病、死亡……耶穌所賜予的平安是一份恩賜:它是聖神的恩賜。」[2]

我們在與主耶穌的關係中找到自己和他人都需要的、靈魂的安詳。只有祂擁有平安的「鑰匙」。在基督內,所有幸福快樂的夢想都能實現。我們也希望擁有一種能自然地傳送給周圍的人的平安,因為它傳遞看待一切事物的最真實的方式:就是用天主的雙眼去看。

彌撒聖祭的果實

我們被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對宗徒所說的、我們在今天彌撒的福音中讀到的話所感動:「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若14:27)是什麼讓我們失去安詳呢?是什麼讓我們的心顫抖或動搖呢?只有在主耶穌內,我們才能找到安息,找到真正的平安,那知道唯一真正的安詳就是把自己交託在天主手中的真正平安。聖施禮華說:「在你的心裡和靈魂裡,在你的理智和意志裡,深深種植一腔對你天上慈父可愛聖意的信賴之心和依靠之心。由此便會產生你所渴望的內心平安。」[3]

在每一台彌撒中,我們體驗到只有天主才能賜予我們的平安。在領聖體前,在誦念天主經之後,神父向全人類張開雙臂並說:「願主的平安常與你們同在。」靈魂的最深邃的安詳從祭壇中流淌而出。教會、每一個基督徒、每一個男女的一切美善,都源自基督,源自加爾瓦略山上的神聖祭獻。一個把自己的生命與彌撒聖祭結合在一起的基督徒,「一個同基督心心相印而活的基督徒,捨此別無其他目標,即和平臨於社會,和平臨於教會,和平臨於人靈,當基督神國來臨時,和平詣於泰極。」[4]

「『我知道我為你們訂的計劃,是和平的計劃,不是衝突的計劃。』這是天主藉先知耶肋米亞所作的許諾。禮儀把這話配合到耶穌身上,因為在祂身上,我們清楚看到,天主確實是這樣愛我們的。祂並不是來判決我們,並不是來控訴我們的卑鄙惡劣。祂是來拯救我們,寬赦我們,給我們以和平與喜樂。」[5]

平安是奮鬥的成果

聖多瑪斯阿奎那在論述聖保祿列出的聖神的恩賜和果實時說,凡「常住在仁愛中的人,就常住在天主內,天主也常住在他內。因此,仁愛的結果就是喜樂。但喜樂的巔峰就是平安。」[6] 他接著說:「而平安意味著兩件事,即是我們不受外在事物的干擾,以及我們的慾望完全地聚焦在一個目標上。因此,在仁愛和喜樂之後,平安就佔第三位。」[7] 平安使我們能夠將天主放在第一位,並將自己與任何使我們與祂分離的事物分開。在內修生活方面,做主動的是天主和祂的恩寵。同時,在祂的助佑下,我們可以加強自己的配合,和個人的奮鬥。「你給我這樣寫,我抄了下來:『我的快樂與平安。假如我沒有平安,我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什麼是平安?平安與戰爭是息息相關的。平安是戰勝的結果。平安要求我持續不斷地奮鬥。沒有奮鬥,也就沒有平安。』」[8]

聖施禮華教導說,平安是戰爭的成果,但不是任何戰爭。是我們對自己發動的內在戰爭:就是克服自私,引導我們的情操,使之更加接近耶穌的情操,竭盡全力傳播美善等等。簡而言之,就是努力去做天主所喜悅的事情,遠離那些使我們與祂隔絕的事物。為了擁有平安並把平安給予他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必須一點一點地「征服」它。「人經常『締造和平』,卻又經常糾纏在戰爭裡。這是因為他們忘記了要在內心掙扎奮鬥,並向天主求助。這樣,祂將征服,而我們將為自己獲得平安,為我們的家庭、社會、世界獲得平安。」[9]

聖母瑪利亞是和平之后,因為儘管她一生中經歷了種種痛苦和焦慮,她始終如一地切願遵行天主的聖意。當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對個人的或家庭的問題時,我們請求她為我們取得內心的安詳和平靜。

[1]聖施禮華,《鍊爐》,649

[2]教宗方濟各,2017年5月16日的講道

[3]聖施禮華,《犁痕》,850

[4]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0

[5]同上,165

[6]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II,q.70,a3

[7]同上

[8]聖施禮華,《道路》,308

[9]聖施禮華,《鍊爐》,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