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復活期第三週星期三

在這個復活期間,一些可以幫助我們祈禱的反思。

我們可以整天都奔向耶穌
天主對我們的計劃
祈求天主幫助我們奉行祂的旨意


我們可以整天都奔向耶穌

今天是安息日,耶穌在葛法翁的會堂裡講道。當他說天主的工作是一個信德的問題時,他激起了在場人士的興趣。當他要𧶽給他們從天上來的食糧,好為他的言論作證時,他們的期望昇高了。當他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若6:35)。他又說:「凡父交給我的,必到我這裏來;而到我這裏來的,我必不把他拋棄於外」(若6:37)。

天父把他的兒子賜給我們,好讓我們可以成為祂的義子女。但我們奔向耶穌是自願的;沒有人是出於責任而接近他。「奔向耶穌:這似乎是籠統的,甚至是顯而易見的神修建議。但是,讓我們嘗試透過問幾個問題來具體化這建議。今天,在辦公室的工作中,我是否更接近我們的主?我有沒有抓住機會與祂交談?在與我互動的人中,我有讓耶穌參與嗎?我有沒有在祈禱中把他們帶到祂面前?還是我做任何事情都只想著自己的擔憂,只為對我順利的事情感到高興,而抱怨那些對我不順利的事情?總而言之,我是否每天都是去找我們的主,還是我一天都是圍繞著我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是否只想給人留下好印象,保護我的地位、我的日程安排、我的時間?還是我去找我們的主?」[1]

「凡父交給我的,必到我這裏來;而到我這裏來的,我必不把他拋棄於外」(若6:37)。我們已來到耶穌那裏;我們想在每一時刻都自由地接受天父的邀請。我們感謝祂的保證,祂永遠不會把我們拋棄在外,祂將永遠在我們身邊,在我們身邊。我們的主敦促我們要重新開始和在必要時多次重新開始。

天主對我們的計劃

「因為我從天降下,不是為執行我的旨意,而是為執行派遣我來者的旨意」(若6:38)。

耶穌所走的道路是使天父的旨意成為自己的旨意。這是幸福生活的藍圖。因為天主是那位比任何人都更強烈地渴望我們在現世和永恆都幸福的那一位。配合這個計劃是增強我們自己幸福感的最可靠方法。熱愛天主的旨意不是順服於專制的規條,而是相信祂強烈渴望與我們分享祂的幸福。

在困難的時刻,我們也應該相信天主的這個計劃。在這裡,我們的榜樣仍然是基督。「要完成天主的旨意並不容易!這對耶穌來說也不容易。他在曠野和革責瑪尼園中受到誘惑,在那裡,他心中極度痛苦地接受了等待他的苦難。對於一些門徒來說,這並不容易,他們拋棄了他,因為他們不明白承行天父的旨意意味著什麼(參閱若4:34)。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容易,因為每天我們有很多選擇。[2]

在痛苦的時刻,我們可以記住耶穌帶著他的人性,在革責瑪尼園裡遭受到極度的痛苦。對凡事尋求取悅天主的門徒來說,有時所受的誘惑可能是在沒有全心全意的情況下奮鬥。雖然我們似乎很清楚應該做什麼,但我們內心可能沒有同樣的決心,我們的喜愛也沒有使我們傾向於那個方向。因此,我們也需要用心尋求天主的旨意。聖施禮華經常祈禱,確信沒有人像我們的造物主那樣想我們得到幸福:「無論怎麽是你想要的我都想要,我想要因為你想要,我想要任何你想要的,你想要的時候我都想要。[3]

祈求天主幫助我們奉行祂的旨意

「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奉行天主的旨意?首先,祈求想要奉行天主旨意的恩寵。我有祈求天主讓我想奉行他的旨意嗎?還是我因為害怕天主的旨意而尋求妥協?我們也可以做其他事情:祈禱𥚃尋求天主對我和我的生命的旨意,我現在應該做出什麼決定,如何處理我的擔憂,等等。[4]

這也是聖施禮華試圖做的:「察覺到耶穌對我有一些期望時 —— 連我自己都還不知道是什麼 —— 我編寫了這些短誦:「主啊,你要什麼?你要求我作什麼?」我有一種預感,祂要我從事一件新的工作,所以這句:「師傅!讓我看見!」激勵我持續不斷的祈禱,懇求基督:「主啊,願照你所要的成就吧!」[5]

聖人們的這種行為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和天主的親切,和諧的渴望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因此,我們可以祈求:「我們的主賜給我們 —— 我們所有人,以便有一天他能對我們說出他對那些跟隨他和坐在他周圍的人所說的話:「看,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因為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谷3:34-35).奉行天主的旨意使我們成為耶穌家庭的一分子;這使我們成為母親、父親、姐妹、兄弟。[6] 耶穌想讓我們分享他的救恩計劃和愛。他等待著我們自由的、創造性的回應,並賜給我們恩𠖥來執行它。「隨著時間的流逝,忠誠是愛的名字。」[7]

瑪利亞不僅在天使報喜時,而且在她的一生中,甚至在她兒子受難時悲傷和痛苦的時刻,都對天主回答「是」。讓我們祈求聖母為我們獲得一顆敏感的心,渴望那天主意願我們分享的偉大而幸福的生命。

[1] 教宗方濟各,講道,2019年11月4日。

[2] 教宗方濟各,講道,2015年1月28日。

[3] 聖施禮華,手寫祈禱文,1934年4月。

[4] 教宗方濟各,講道,2015年1月28日。

[5]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第197號。

[6] 教宗方濟各,講道,2015年1月28日。

[7] 范康仁蒙席,默想,2020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