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6月29日,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教會的兩個「支柱」,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的節日做祈禱的反思。

藉著與基督相遇而得到自由的教會
伯多祿:軟弱與天主的力量並存
保祿:一顆沒有疆界的心


藉著與基督相遇而得到自由的教會

「宗徒們在世時用自己的鮮血建立了教會:他們飲了上主的杯爵,成了天主的朋友。」[1] 伯多祿和保祿兩位宗徒被認為是基督宗教「首先的支柱。」聖伯多祿是耶穌在其上建立教會的磐石;而聖保祿憑藉他的旅程和書信,是普世教會的宗徒。兩人以他們的殉道為天主的新子民的精誠團結和廣及普世作見證。

標誌著兩人的生命的,主要不是他們自己的品性,而是他們個人與耶穌的相遇。是祂醫治了他們,使他們成為宗徒。「來自加里肋亞的漁夫伯多祿,幸虧有耶穌無條件的愛,讓他擺脫了的首要是自卑感和挫敗的經歷。儘管身為一個熟練的漁夫,他仍經常嚐到整夜一無所獲而灰心喪志的苦澀(參閱路5:5;若21:5),看到自己空空如也的漁網,便想舉槳返岸。他雖然強壯和衝動,但卻常常被恐懼所克服(參閱瑪14:30)。儘管他是主的一個熱心門徒,但思維仍然很世俗化,因此未能理解和接受基督十字架的意義(參閱瑪16:22)。儘管如此,耶穌還是愛了伯多祿,並且願意姑且信靠他。祂鼓勵伯多祿不要放棄,再次把漁網撒下,在水面上行走,努力接受自己的軟弱,跟隨祂走上十字架的道路,為自己的兄弟姐妹獻出生命,牧放祂的羊群。」[2]

至於保祿,他「擺脫了那使他熱心捍衛祖先傳統(參閱迦1:14)和殘酷迫害基督徒的宗教狂熱。」[3] 他對律法的死守和對基督的排斥關閉了他對天主之愛的心扉。然而自從他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皈主之後,他便懷著一個「曾經強烈地享受過與天主親近的喜悅」[4] 的人的熱誠上路。他的生命也許曾經以履行戒律為中心,現在則以個人與基督的相遇為基礎。伯多祿和保祿給我們「一個雖交託在我們手中,卻是由主以信實和慈愛來引導的教會的形像。是祂自己在引導著教會。一個軟弱的、但卻在天主的臨在中找到力量的教會。一個解放出來得到了自由的,能夠為世界提供那世界本身無法自給的自由的教會的形像。」[5]

伯多祿:軟弱與天主的力量並存

有一天,耶穌問門徒一個問題:「人們說人子是誰?」(瑪16:13)他們開始說出一些他們在城裡聽到的名字:洗者若翰、厄里亞、耶肋米亞、先知中的一位……然後,耶穌要一個更個人化的回答:「你們說我是誰?」(瑪16:15)這下沒有人敢再說什麼了,除了西滿伯多祿。他回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16:16)。」

耶穌聽到這些話,便告訴伯多祿,他將成為祂在其上建立祂的教會的磐石。可是祂也明確指出,伯多祿的能力不會取決於他自己的品性:「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瑪16:17)。」相反,它會是基於天父的大能。在伯多祿被稱為磐石後片刻,我們就看到主在宣告了自己的苦難和聖死後對他的譴責:「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16:23)。」這個天主的恩賜與我們人的品性之間的對比,標誌著聖伯多祿的一生,也標誌著教會和我們每個人。這是來自天主的亮光和大能與我們人性弱點之間的抗衡關係,這種弱點只有當天主找到一顆謙卑的心時,才能得到轉化。

「教會不是一個由完美的人,而是由罪人組成的團體,她必需認識到他們需要天主的愛,需要通過基督的十字聖架得到淨化。」[6] 伯多祿並沒有突然在一夜之間轉變。他會繼續在生命中經歷天主豐富的恩賜和他自己的軟弱。這就是基督在其上建立教會的磐石的樣子。伯多祿不斷地面對自己的缺陷,但他將自己的生命牢牢地錨定在基督的愛內。

保祿:一顆沒有疆界的心

聖保祿被稱為外邦人的、也就是說所有不屬於猶太民族的人的宗徒。這個曾經因基督徒不遵守猶太律法而奮力迫害他們的人,後來卻向所有民族傳播天主的救恩。他寫給格林多人:「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格前9:22)。」天主的計劃總是比我們人類的願景大得多。

沒有什麼能將基督徒與他的近人隔絕。當聖保祿遇上我們的主時,所有使他遠離其他人的東西都消失了。「那個事件拓寬了他的心扉,讓它向所有人開放。他變得能夠與每個人進行豁達的對話。」[7] 正如聖施禮華所說:「人心與生俱來有著極大的彈性。當它愛戀時,它的熱情達到高峯,能克服一切障礙。假如你真的愛我主,你的內心便可以包容世上所有的受造物。」[8] 這就是當聖保祿遇到基督時發生了的事情。

聖母瑪利亞,教會之母,想看到她所有孩子團結一致。「我們敬禮聖母,便自然同時與基督奧體——教會及其成員,更加親密;與教會可見的元首——教宗,更加團結。」[9] 聖母會幫助我們不會在面對自己的缺點時失去希望,以及把生活錨定在天主的磐石上,像伯多祿一樣。而且,她會擴闊我們的心,讓我們找到把我們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的兄弟情誼,像保祿一樣。

[1] 《羅馬彌撒經書》,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日,進堂詠

[2] 教宗方濟各,2021年6月29日的講道

[3] 教宗方濟各,2021年6月29日的講道

[4] 聖施禮華,1968年8月25日家庭聚會的筆記

[5] 教宗方濟各,2021年6月29日的講道

[6]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6月29日的講道

[7]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8年3月9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8] 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八處,5

[9]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