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12月27日聖若望宗徒(聖史)慶日

一些能幫助我們在獻聖母於聖殿慶日做祈禱的反思。

耶穌所愛的門徒
天主的耐心轉化了我們
像耶穌那樣去愛


耶穌所愛的門徒

伯多祿和若望聽到瑪利亞瑪達肋納目睹的一切後,開始奔向我主的空墓。在今天福音的這段經文中,第四位聖史將自己描述為「耶穌所愛的門徒」(參閱若20:2)。為什麼若望——今天慶日的聖人——是基督最喜愛的門徒?或許是因為他年紀最小,又或許是因為他最需要這份特殊的關愛。或許是因為他急躁的性格,或者僅僅是因為耶穌想要這樣的他。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聖若望深信自己是上主所喜愛的門徒。

儘管如此,我們可以說,上主對我們的愛是特別的、獨一無二的。這是祂對我們的愛的奧秘之一。信仰向我們保證了這一點,但我們的內心有時卻不願相信。「聖誕節提醒我們,上主繼續愛著我們每一個人。今天,他對我、對你、對我們每個人說:『我愛你,我將永遠愛你;你在我眼裡很珍貴。』」[1] 的確,就像聖若望一樣,「上主希望使我們每個人都成為與他建立個人友誼的門徒。要做到這一點,僅僅表面上跟隨祂、聽祂的意見是不夠的:還必須與祂一起生活並喜歡祂。只有在非常熟悉、完全信任的温暖關係下,才有可能實現。這就是朋友之間的關係。」[2]

天主的耐心轉化了我們

若望的性格很急躁,這點耶穌在揀選他時就非常清楚。當撒瑪利亞人拒絕接待耶穌時,這位被愛的門徒問祂:「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參閱若20:2)還有一次,若望非常自信地告訴耶穌,他們禁止了某人驅魔,因為他沒有跟從他們(參閱若9:38)。耶穌總是耐心地傾聽。他一定花了不少時間與若望在一起,試圖疏導他急躁又激進的情緒,並在他的內心孕育出真正仁愛的種子。「即使上主耐心地對我們心靈和歷史的土壤耕耘,我們也會表現出不耐煩,想要立即判斷一切:現在或永不,現在,現在,現在。這樣,我們就失去了那種『微小』但最美麗的美德:望德。」[3]

若望學習了主的教誨,因為他知道耶穌愛他。福音向我們展示了若望逐漸的改變。例如,在今天的福音中,若望在奔向耶穌的墳墓後,我們看到他克服了一些急躁情緒,因為他謙恭地等待,先讓伯多祿進墓。「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若20:8)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不厭其煩地向第一批基督徒重複福音的核心信息:「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若一4:7)聖熱羅尼莫憶述若望的門徒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問他為什麼要經常強調這一點,聖史回答說:「因為這是主的命令,履行它是唯一必要的事情。」[4]

像耶穌那樣去愛

「要彼此相愛,」聖施禮華經常強調。「我這麼說是要告訴你們基督宗教的核心:Deus caritas est(若一4:8),天主是愛。你們還記得若望嗎?」然後,主業團的創辦人提到,若望當時已經「老了,非常老了,儘管他一定感覺還很年輕」[5],他提醒在場的人那時候若望所説的話:基督徒的信息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句話: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若一4:10)。因此,在基督徒眼中,每一個人都是上主無限慈愛的對象。

「天主藉著賜下獨生子走在我們的前面。祂一次又一次地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在我們前面...祂總是回來與我們一起重新開始。然而,祂期望我們與祂一起去愛。祂愛我們,這使我們能成為與祂一起去愛的人,從而在世上打造和平。」[6] 在呼籲降下火雨焚毀撒瑪利亞城後,若望講述了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的場景。他是唯一提及這場景的聖史。也許這個故事是他與主耶穌多次交談的結果之一,上主想向他解釋為什麼他應該愛每一個人,就像天父愛我們一樣。

最後,若望從耶穌那裡接受了照顧聖母的甜蜜任務。究竟是誰照顧了誰?當然,兩人都帶著極大的喜悅和感恩之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正如耶穌所希望的,通過對若望的愛,瑪利亞履行了兒子最後的請求。我們可以向聖母和聖若望代禱,祈求上主將祂的愛放在我們心中,在他人身上結出豐碩的果實。

[1] 教宗方濟各,2019年12月24日的講道

[2]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6年7月5日的講道

[3] 教宗方濟各,2021年2月2日的講道

[4] 聖熱羅尼莫,《迦拉達書註釋》,3,6

[5] 聖施禮華,1964年3月19日家庭聚會的筆記

[6]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0年12月24日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