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復活期第三主日

一些能幫助我們在復活期做祈禱的反思。

進入歷史之海
耶穌派遣我們去撒網
復活節邀請我們信靠我主


進入歷史之海

經過一夜徒勞無功的捕魚後,門徒們又疲累又失望地回到岸邊,他們的漁網是空空如也的。就在那一刻,他們看見已經復活了的主在岸上,可是他們沒有認出祂來。就像三年前,當他們初獲聖召時一樣,耶穌再次邀請他們把網撒下。在這次發生在復活節的、在祂將要結束與門徒們在塵世的旅程的相遇中,耶穌對伯多祿重提他曾經在同一個湖上聽過的邀請:「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罷!(路5:4)」

船和網的形象引申出教會的使命。與伯多祿和他的同伴一樣,我們也是身在教會這條船上以傳播基督的光。而我們也接受了那個永恆不斷的邀請,去進入歷史之海,並慷慨地和勇敢地去撒網。聖施禮華說:「所有的海都是我們的。在越難捕魚的地方,就越有必要去捕魚。」[1] 為了克服我們在這片海上可能遇到的疑惑和不安,我們必需認出在岸上等候著我們的耶穌。這樣,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們能夠為他人提供的最大好處,就是讓他們與我主相遇。「沒有什麼能夠比將如此多的人靈帶到基督的光明和溫暖中會帶來更大的滿足感了。」[2]

魚是為生活在水中而受造的,一旦離開大海就會死亡。然而就一個漁人的漁夫的使命來說,情況則恰恰相反。基督的漁網將我們從死亡的濁水中拯救出來,帶領我們走向真正的生命。「我們必須把男女從那含有種種疏離的鹽的海水中帶領出來,帶到生命的陸地上,進入天主的光明中。只有在看到天主的地方,生命才能真正地開始。」[3]

耶穌派遣我們去撒網

宗徒們把他們捕獲的魚放在我主的腳前。我們可以從這個動作中瞥見真正福傳的最深層含義。雖然我們有許多方法和活動來把我們的使徒願望付諸實行,但是最終目標始終仍是帶領人靈一個一個去與耶穌相遇。祂就是教會所有福傳倡議的起源、主角和目標。其他的一切雖然可能也很重要,但都是次要的,因為只有與基督相遇才能拯救我們。正如宗徒大事錄所載,這就是宗徒們在五旬節後所做的。他們知道自己是我主的生命、死亡與復活的見證人,因此他們將耶穌的聖名傳播到耶路撒冷的每一個角落(參閱宗5:27-32)。

主業團的監督說:「我們熱切渴望在主業團這『偉大教理』中,能看見萬事更加明確的以祂的位格為中心。當你們講授、給予道理課、默想或和你們的朋友談論關於基督徒生活時,懷抱著將你們自身更深入地置於福音中的這份渴望,你們將能夠更鮮明地傳遞那極其美好美妙的消息-天主對每個人的愛。聖安博曾說:『從基督那汲取泉水…在你的靈魂中注滿此水,好使你的土地能被妥善灌溉…當滿溢後,你將能給予他人泉水。』」[4]

當宗徒們的努力是耶穌的說話的回應時,我們看到收穫是多麼的豐富。漁網很滿,以至他們竟無力拉上來。門徒們驚奇不已,並點算魚的數目:一百五十三條大魚。「魚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若21:11)。」在幾個小時之內,這幾個門徒既經歷了徒勞一夜的疲累,也經歷了難忘的收穫的喜悅。然而基督的說話並不是應許總會有魚穫的;相反,祂邀請我們與祂一起使用這些漁網。只有天主知道祂什麼時候會載滿它們,或者在一個看似沒有什麼收穫的夜晚陪伴著我們。

復活節邀請我們信靠我主

敘述這一事件的若望宗徒是第一個意識到岸上的陌生人就是師傅的人。聖施禮華說:「是愛首先對善意感恩。」[5] 被十字聖架強化和深化了愛情,被這愛情照亮了的若望,在看到網裡的魚滿到瀉時,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若21:7)。」他這句說話是一個自發的信德的宣言,就像在晚餐廳裡的多默,克服了最初的不信,喊道:「我主!我天主!(若20:28)」

我們在這些復活期的聖經文字中找到一個邀請,去以「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若21:7)」的熱情和多默的謙卑,去宣告已經復活了的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主。滿懷這種希望,儘管我們在路上會遇上失明、失敗和困難,我們仍然永遠不會失去樂觀的心態。即使黑夜漫長,工作艱辛,我們也知道我主正在岸上等候著我們,看守著我們。「有耶穌在一起,我們就可以毫無畏懼地航行在人生的大海上,不會因為一無所獲而陷於失望,也不會放棄並說『再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了。』無論是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還是在教會和社會的生活中,總是有一些美麗而勇敢的事情可以做的。總是有。」[6]

我們可以在這個復活期裡祈求我主增強我們對祂的大能的信賴,並增強我們的謙卑,好能讓祂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常常有更多的空間。聖瑪利亞,諸宗徒之后,會重新點燃我們在每一個環境中宣揚福音的喜樂所需要的信心和勇氣。

[1] 聖施禮華,1962年8月1日家庭聚會的筆記

[2] 聖施禮華,1954年4月16日默禱的筆記

[3]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5年4月24日的講道

[4] 范康仁蒙席,2017年4月5日的訊息

[5]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66

[6] 教宗方濟各,2022年2月6日三鐘經前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