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釋義:「祂將被稱為納匝肋人」

聖誕慶期八日內主日:聖家節彌撒聖祭的福音(甲年)和釋義。

福音(瑪2:13-15;19-23)

賢士們離去後,看,上主的天使托夢,顯現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他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他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留在那裡,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

黑落德死後,看,上主的天使在埃及托夢,顯現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孩子和他的母親,往以色列去,因為那些謀殺孩子性命的人已經死了。」若瑟便起來,帶了孩子和他的母親,進入以色列地域。

但是,若瑟一聽說阿爾赫勞繼承他父親黑落德,作了猶太王,就害怕到那裡去;夢中得了指示後,便退避到加里肋亞境內,去住在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裡。如此,應驗了先知們所說的話:「他將稱為納匝肋人。」

釋義

聖家節彌撒聖祭的福音讓我們讀到聖史瑪竇所記述的、兩段發生在耶穌幼年的事蹟:為了逃避黑落德王的殘暴而遠走埃及,以及聖家返回以色列的土地,回到納匝肋。瑪竇著意地說明,耶穌在祂的隱居不為人知的生活中,這兩段別具特色的事件,以及那些最平凡和日常的事件,都應驗著古經的記載。因此,這些事件都具有天主的聖意所預見到的深刻含義。《出谷紀》記述了以色列人從前被迫逃離埃及人的毒手。可是如今,埃及卻令人驚喜地反過來成了救主默西亞的避難處。在那裡,天主將要召回祂的聖子,使祂能夠返回以色列的土地,以拯救祂的人民和外邦人。這個天主的呼召,加上當時環境使然,迫使瑪利亞和若瑟選擇定居於納匝肋。在那裡,耶穌將要度過祂一生的大部分時日。

正如教宗方濟各有一次談到聖家出走埃及的感人情況時所說的:「今天,福音給我們說述聖家三口在滿懷憂苦的流放之路上,前往埃及尋求庇護。若瑟、瑪利亞和耶穌經歷了難民所經歷的悲慘命運,充滿著驚惶恐懼、前路茫茫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參閱瑪2:13-15;19-23)……耶穌願意成為一個親身經歷過這些困難的家庭的一份子,好使任何人都不會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天主的慈親之外。聖家為了逃避黑落德王的殘暴而遠走埃及的事蹟給我們顯示出,當人身陷險境、當人在苦痛中、在逃難中、當人感受到他人的抗拒和棄絕時,天主就會臨在。但是,天主也會臨在於人的夢想中,臨在於他能夠恢復自由、重回家鄉、為家人計劃和選擇將來的生活、自己和至親的個人尊嚴的一連串希望中。」[1]因此,就像各種事情發生在聖子身上一樣,無論什麼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都會感到安全,因爲有天主慈愛的眷顧。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一個意義,需要我們通過自主的回應去努力理解它和建立它,儘管我們先看見的是其痛苦的一面。

我們生活中看似平凡、看似無關痛癢的事情,在天主眼中也是有意義的。正如教宗方濟各在上述三鐘經前的談話中繼續說的:「今天,當我們注視著聖家三口時,我們也被他們在納匝肋所過的簡單生活所吸引。它是一個對我們的家庭有很大裨益的例子,幫助各人的家庭一步一步地成為互愛與和解的團體,各人在其中體驗到溫柔、互助和互諒。」[2]

聖家三口,尤其是聖若瑟,在這段福音中被描述為一個接受天主聖意,並努力理解和遵循它的、富吸引力的典範。有賴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做的幾個決定,天主的聖子才會實現天主的聖意,多年在一個家庭中過著平凡的日常生活,並被稱為「納匝肋人」。正如聖施禮華所說:「耶穌像我們一樣長大和生活的事實向我們表明,我們的生活,我們所有的日常活動,都具有神聖的意義。無論我們對這一切有多少思考,當我們想到在我們中間構成耶穌生活大部分的三十年默默無聞時,我們總是應該感到驚訝。祂生活在默默無聞中,但這些年對我們來說卻是充滿光明的。它們照亮了我們的日子,讓它們充滿意義,因為我們是普通的基督徒,過著普通的生活,就像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其他人一樣。

「這就是耶穌,身為『木匠的兒子』生活了三十年的方式(瑪13:55)。接著就是三年的公開生活,在人群之中度過的。眾人都感到驚異,他們問彼此:『祂是誰?祂從哪裡學到了這些本事呢?』因為祂和他們過著一樣普通百姓的生活,祂是『那個木匠,瑪利亞的兒子』(谷6:3)。而祂就是天主:在實踐救贖人類的工作,同時『吸引眾人來歸向祂』(若12:32)。」[3]

[1] 教宗方濟各,2013年12月29日三鐘經前的談話

[2] 同上

[3]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4

Pablo M. E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