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釋義:聖枝主日

聖枝主日的福音(丙年)及釋義。

福音(路加19:28-32;35-40)

那時候,耶穌領頭前行,上耶路撒冷去。

及至臨近貝特法革和伯達尼,在一座名叫橄欖山那裡,耶穌派遣兩個門徒,說:「你們往對面的村莊去;一進入村莊,就會看見一匹拴著的驢駒,從來沒有人騎過,把牠解開,牽來。如果有人問你們說:你們為什麼解開牠?你們就說:主要用牠。」

被派的人去了,所遇見的,正如對他們所說過的一樣。

他們於是把驢駒,牽到耶穌面前,把他們的外衣,搭在驢駒上,扶耶穌騎上去。前行時,人們把自己的外衣,舖在路上。當耶穌臨近橄欖山的下坡時,眾門徒為了所見過的一切奇能,都歡欣的大聲頌揚天主說:「奉上主之名而來的君王,應受讚頌!和平在天上,光榮於高天!」

人群中有幾個法利塞人,對耶穌說:「師父,責斥你的門徒吧!」

耶穌回答說:「我告訴你們:這些人若緘默不語,石頭也就要喊叫了!」


釋義

在教會的禮儀年裡,這個主日被稱為「主的苦難聖枝主日」,因為它紀念基督為了成全衪的「逾越奧跡」而進入耶路撒冷。因此,在教會生活很初期的開始,在這一天就會誦念兩篇福音。正如教宗方濟各解釋說:「今日的慶典可以說是甘的也是苦的。它既是歡欣的又同時是痛苦的。我們慶祝當主進入耶路撒冷時,稱祂為王的門徒的踴躍歡呼。但我們也莊嚴地宣告在福音中對祂受難的描述。在這尖銳的對比中,我們的心能輕輕地體驗到耶穌在那一天必然親身經歷過的感受,正如祂與祂的朋友們一起地歡樂,但也為耶路撒冷而痛哭。」(教宗方濟各,講道,2017年的聖枝主日)

本篤十六世指出,基督光榮的進城是「充滿著奧秘的暗示。」(本篤十六世,《納匝肋人耶穌,聖周:從進入耶路撒冷到復活》,依納爵出版社2011年,第三頁)在聖路加的記載中,我們可以聚焦於其中幾點。耶穌從橄欖山下來,是從貝特法革和伯達尼來的,這應驗了默西亞從那裏進城的地方。藉著衪對於驢子精準的指令,耶穌以獲取個人坐騎的方式宣認了祂作為君王的權利。達味曾命令人讓他的兒子撒羅滿騎著他自己的騾子去受傅為王(參列上1:33)。驢駒將被拴著,正如雅各伯曾預言的那樣,猶大的統禦者的權杖,將拴著驢子(參創49:11)。

人們把自己的衣服 ——像地毯一般 ——鋪在耶穌要走的路上,這正是耶路撒冷為光榮君王的傳統做法(參列下9:13)。而大群的門徒—— 懷著極大的歡欣—— 開始高呼聖詠第118篇的話:「奉上主之名而來的應該受讚頌!」以及:「和平在天上,光榮於高天!」—— 當耶穌在白冷—— 在達味王和默西亞的城—— 誕生時,這句話回響著天使的歌聲(參路2:14)。

那時正在發生的、應驗了關於默西亞預像的事,而這件事當然沒有逃過法利塞人的眼目,但他們卻覺得這是褻瀆的事,於是請耶穌斥責衪的門徒。但師傅的反應將他們的心硬清楚地顯現出來。默西亞來到的標記是如此的清晰,所以就算他們能使祂的門徒靜下來,石頭也會為祂的榮耀而喊叫起來。正如一個教會的教父說過:「當主被釘在十字架上時,而那些認識祂的人因為恐懼而緘默不語,岩山和石頭就起來讚美祂。因在祂斷氣那時,地面振動,岩石裂開和墳墓也打開了。」(聖伯達,《Catena Aurea》)

本篤十六世說:「正當主騎著驢子進入聖城時,教會也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衪以酒餅謙卑的形狀來到。」(本篤十六世,《納匝肋人耶穌,聖周:從進入耶路撒冷到復活》,依納爵出版社2011年,第十頁)因此聖枝主日的場景在我們生活中以另一些形式正在重複著。藉著謙卑地隱藏在日常生活中,耶穌來到我們靈魂的深處:在聖事的簡潔中;或在溫柔的建議中,就如聖施禮華在這一節日的講道中道出:「要準時完成任務。對需要鼓勵的人,要笑容可掬,儘管你們自己心有憂苦。要撥出必要的時間善事祈禱,切莫苟且敷衍。對任何有求於你們的人,要去幫助。力行正義,並超越正義,輔之以愛德的聖寵。」(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第77號)

我們也可以與聖施禮華一起去細想一下在這場景中的驢子的含義:「天下有成千上萬的畜牲,長得更俊俏,更機靈健壯。但是當基督面對群眾歡呼擁戴祂為王的時候,祂卻挑選一頭驢駒作乘騎。因為耶穌不屑於苛求細算,不屑於趾高氣揚,不屑於心狠手辣,不屑於效顰獻媚。祂所喜愛的是青春之心的明朗歡快,是向前跨出的普通一步,是真情流露的呼聲,是純潔明淨的雙眸,是對祂苦口婆心的虛心領教。此即基督在人靈內的統治之道。」(同上,第181號)任何以謙卑和簡樸的心去迎接耶穌的人,都能將祂帶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