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釋義:撒種的比喻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甲年)的福音及釋義

福音(瑪13:1-23

「在那一天,耶穌從家裡出來,坐在海邊上,有許多群眾集合到祂跟前,祂只得上船坐下,群眾都站在岸上。祂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裡,那裡沒有多少土壤,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發了芽;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裡,就結了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的,聽吧!』

門徒們前來對祂說:『為什麼你用比喻對他們講話?』耶穌回答他們說:

『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而不是給他們知道。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這樣為他們正應驗了依撒意亞的預言,說

『你們聽是聽,但不瞭解;看是看,但不明白,因為這百姓的心遲鈍了,耳朵難以聽見;他們閉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了解而轉變,而要我醫好他們。』

但你們的眼睛有福,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有福,因為聽得見。我實在告訴你們:有許多先知和義人,想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想聽你們所聽見的,而沒有聽到。

那麼,你們聽這撒種者的比喻吧!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裡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那撒在石頭地裡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但在心裡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那撒在好地裡的,即是指那聽了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

釋義

撒種的比喻是瑪竇福音裡七個有關天國的比喻中的第一個。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不同的世代宣講天主聖言的絕妙比喻。這個比喻解釋了為什麼同一顆福音的種子會在不同人的身上產生那麼不同的效果,因為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意向去接待它。

耶穌透過種子落在的各種土壤來總結世上各種類型的人。祂藉此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審視我們能做些什麼以期對祂的信息作出更好的回應。教宗方濟各在談到這個比喻時說:「我們的心就像土壤一樣,可能是良好而讓聖言結出果實——而且是豐碩的果實。但它也可能是堅硬且不透水的。就是當我們聽到的聖言從我們的身上反彈出去,如同掉落在街上一樣時:它進入不到我們的心。」i

在好的和壞的土壤之間還有一幅石頭地,它代表「膚淺的心:它歡迎上主,想要禱告、要愛、要見證,但卻不能堅持;它變得疲倦,從來沒有『起步』。它是一顆沒有深度的心;在那裡,懶惰的石塊覆蓋了良好的土壤;在那裡,愛心變幻無常和轉瞬即逝。任何一個只在自己想要時才歡迎上主的人是不會結出果子的。」ii

最後,還有落在荊棘中的種子,荊棘是「與天主抗爭、扼制祂的臨在的各種惡習:其中最厲害的是對世間財富的膜拜,貪婪地為自己、為財物和權力而活。如果我們培植這些荊棘,就會扼制天主在我們內心的成長。我們每個人都能認出自己大大小小的荊棘,那些藏於心中的惡習,那些不同程度地根深蒂固的、天主不喜歡的、阻止我們心田潔淨的野生植物。必須把它們拔掉,否則聖言就不能結出果實,種子就不會發芽成長。」iii

門徒們問耶穌為什麼用比喻說話。師傅告訴他們,祂在宣講「天國的秘密」,是人群很難直接理解的秘密。因此,祂使用比喻的語言和祂的聽眾熟悉的意象,以隱蔽的方式來表達天國的奧秘。

耶穌在對門徒們的解釋中說:「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瑪13:12)。」這些說話能令我們感到不安,因為它聽起來並不公義。然而耶穌是在試圖給他們解釋,那些不以善意去接受福音和恩寵的人,也將無法理解它,亦無法接受更多。而那些順從地讓自己被主的話轉化的人(就像門徒們那樣)不僅得到皈依的恩寵,而且變得適宜接受更多的恩寵。

耶穌引用依撒意亞這些說話也能讓我們感到驚訝:「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了解而轉變,而要我醫好他們(瑪13:15)。」事實上,我主是在這裡用諷刺的方法,哀嘆祂的聽眾正是在透過自己的自由意志來使依撒意亞的預言得以應驗,儘管祂渴望能拯救他們。儘管許多人親眼見證了祂所行的奇蹟,而且或許比十二門徒更能理解祂的說話,可是他們自願地選擇了對祂的信息充耳不聞,從而自主地陷於失明。

Pablo M. E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