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釋義:讓他「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甲年福音與釋義

福音(瑪16:21-27)

那時候,耶穌開始向門徒說明: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手中,受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

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耶穌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祢身上!」

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旦,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人縱然賺得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

「將來,人子要在祂父的光榮中,同祂的天使降來,那時,祂要按照每人的行為,予以賞報。」

釋義

這段福音是我們在上一個主日讀到耶穌與門徒的對話那段的延續。那時耶穌問祂的門徒:「你們說我是誰?(瑪16:15)」伯多祿在短暫的沉默後回答說:「祢是基督,永生天主之子(瑪16:16)。」師傅鄭重地確認了他這句說話,但也命令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祂就是基督(參閱瑪 16:20)。

耶穌清楚地確認了伯多祿給祂的回覆,即是,他們的師傅就是那位期待已久的默西亞,達味的後裔,祂將會來為王,並把自己的人民從一切壓迫中解放出來,直到永遠。宗徒們理應非常欽佩耶穌這個回覆。也許他們和當代其他人一樣,認為默西亞的王國將會是一連串光榮的、接踵而來的勝利。因此,耶穌立即把他們拉回現實,向他們講述祂未來的計劃,祂將要行走的道路,與宗徒們所想像的是截然不同的。祂告訴他們:「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手中,受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21節)。」

這次也是伯多祿開口,說出其他人不敢說的話:「主啊!這事絕不會臨到祢身上(22節)。」耶穌用非常嚴厲的話回應他:「祂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旦,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23 節)。』」

耶穌正在通過十字架的路上前進,並且邀請祂的門徒跟隨祂:「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24節)。」與所有人性的計算相反,十字架並不意味著不幸,一種需要避開的屈辱,而是意味著一個陪伴得勝的耶穌的機會。按照天主的邏輯,走向光榮地戰勝罪惡和死亡的道路,必需通過苦難和十字架。

聖施禮華曾經回憶起一個西班牙文學黃金時代的作家的一個夢。「這作家看見他面前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康莊坦途,沿途有舒適的旅舍、客棧、又有無數幽勝美景。」可是它的終點是使人淪為嫉妒、貪饕和淫蕩的奴隸,揮霍了人在今世的和永恆的幸福。「在夢中作家看到另一條不同方向的路,這路又窄又陡,旅者甚至不能騎馬前行,他們只能徒步,不時要繞道而行,但他們穩步前進,縱要避開荊棘、野刺、石塊及巨石;有時衣服、皮肉都被劃傷,但這路的盡頭卻是樂園,是永福,是天堂,這就是聖者的道路,他們謙卑自下,為了愛耶穌,開心地為他人作犧牲,這是不怕攀山者的路,他們懷著愛心背起十字架,不理它有多重,因他們知道,就算因十字架太重而跌倒,他們仍會起來前行,因基督是旅者的力量。」[1]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然而,不斷地追求最舒適愜意和最引人入勝的事物是無法讓人獲得幸福的。相反,通過充滿愛的自我奉獻卻能獲得它,即使這需要付出巨大的犧牲。「為了追求幸福,你需要的是:一顆戀愛的心,而不是舒適輕鬆的生活。」[2]「所以我求耶穌:『主,沒有一天不給我十字架!』通過天主的恩寵,我們的軟弱的性格愈加堅強,成了天主的一點支持。」[3]

[1]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30

[2] 聖施禮華,《犁痕》,795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16

Francisco Va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