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釋義:「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富裕」

常年期第三十三週主日(甲年)福音及釋義

福音(瑪25:14-30)

那時候,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託付給他們:按照他們的才能,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兩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

「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立刻去用來營業,另外賺了五個。同樣,那領了兩個的,也賺了另外兩個。但是,那領了一個的,卻去把地掘開,把主人的銀子,埋藏起來。

「過了很久,僕人的主人回來了,便與僕人算賬。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上前,呈上另外五個『塔冷通』,說:主啊!你曾交給我五個『塔冷通』,看,我賺了另外五個『塔冷通』。主人對他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吧!

「那領了兩個『塔冷通』的,也前來,說:主啊!你曾交給我兩個『塔冷通』,看,我賺了另外兩個『塔冷通』。主人對他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吧!

「隨後,那領了一個『塔冷通』的,也前來,說:主啊!我原知道你是個刻薄的人,在你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你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因為我害怕,所以我去把你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看,你的,仍還給你。

「主人回答說:可惡懶惰的僕人!你既知道:我在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那麼,你該把我的銀子,交給錢莊裡的人,待我回來時,連本帶利,收回給我。所以,你們從他手中,把這個『塔冷通』奪過來,給那有了十個『塔冷通』的。因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富裕;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奪去。至於這個無用的僕人,你們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必有哀號和切齒。」

釋義

今天,教會慶祝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也就是結束教會禮儀年的基督普世君王節前的最後一個主日。本主日的福音是「塔冷通」的比喻,它清楚地說明我們必須好好利用自己所獲得的各種神恩去事奉天主和他人。

這個關於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財產託付給自己的僕人做生意直至自己回來的故事記述於兩部福音中:路加福音(19:11-27)和上文的瑪竇福音。在瑪竇的記述中,三個僕人分別「按照他們的才能」被託付五個、兩個和一個「塔冷通」。過了多時,比喻中的那個主人回來了。第一和第二個僕人因他們付出了的努力而獲得主人的賞報。聖葉理諾註述:「兩個僕人獲得了相同的賞報,並不是因為他們收益豐富,而是因為他們意志的熱情。」[1] 這兩個僕人為了主人的利益而用盡自己所被託付了的,不論它表面上是多或少。因此主人稱呼他們二人為「善良忠信的僕人」(21節)。

反之,那第三個僕人卻沒有替他的主人設想,或使主人的財富產出果實,而只顧慮保障自己的安全。所以,他就把他的「塔冷通」藏在地下,好將其原封不動地歸還。主人嚴厲地斥責他為「可惡懶惰的僕人」(26節)。令人驚嘆的是,主人將那一個「塔冷通」也從他的手中奪過來,給了那有了十個「塔冷通」的。這個舉動看似不乎合天主的美善和慈悲。主人更說,那個「塔冷通」應被交給錢莊以賺取利息。這個比喻的寓意乍眼看來令我們十分費解,需要一些反思。

教宗方濟各強調,這個比喻中的主人所託付給他的僕人的財產首先是指神靈上的財富,亦即是「聖言、聖體聖事、對天父的忠信、祂的寬恕。」[2] 好好使用這些恩賜並讓他人也認識它的人,能夠使天主豐富他們自己的生命。

由於這份財產主要是指天主的恩寵,那些以慷慨之情接受它的人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多恩寵。反之,那些沒有好好利用天主賜給他們的神恩,出於懶惰和缺乏慷慨之情而把它們「藏在地下」的人,那些不祈禱或不勤領聖事的人,就自願地剝奪了自己接受更多恩寵和結出更多果實的機會。因此我主總結道:「因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富裕;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奪去(29節)。」

當我們在個人的祈禱中,尤其是在彌撒聖祭中慷慨地為了事奉天主而做好準備,就有如將我們的「塔冷通」託付給保證有收益的「錢莊」一樣。而那些總是自私地尋求己益的人則扼殺了自己結出果子的能力。

正如聖施禮華所說,「塔冷通」也代表我們人性的品格和個人才能:「一個人從天主得了一些或好些天賦,但卻未能利用去服務他人及社會,就像比喻中的僕人連一些生意都不做,豈不令人嘆息!…… 重新掘出你埋藏了的天賦吧!使它發揮,結出果實,那你就會嚐到那不屬於這世界的生意的喜樂。就算得到的成果不受世人讚賞,也不打緊,最重要的是:把我們自己及我們所有的全部拿出來,努力使我們的天賦結出果實,時常盡力結出好的果實。」[3]

最後,讓我們所得的「塔冷通」能結出果實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幫助他人也發現自己的「塔冷通」。 簡而言之,就是渴望能「激發」他人的才能,使他們也能分享這神聖的豐收。

[1] Catena aurea,in loc.

[2] 教宗方濟各,2014年11月16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46-47

Pablo M. Edo

圖:Andriyko Podilnyk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