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內主的幾個慶節(一)

這是兩篇專題文章的第一篇,探討下列教會四個特別慶節的意義及其歷史:獻主節(聖母獻耶穌於聖殿)、預報救主降生節(聖母領報)、天主聖三節、及基督聖體聖血節。

—— 獻主節
—— 預報救主降生節(聖母領報)
—— 天主聖三節
—— 基督聖體聖血節


「正如我現在因主的名來到你們中間,看到你們因祂的名而保持醒寤一樣,當你們為了慶祝今天的節日而欽崇的主,他日從天上降來喚醒教會時,也會發現教會在靈魂之光的光照下保持醒寤。」[1]

在靈魂之光的光照下醒寤守望:這是聖奧思定在逾越節守夜禮的講道中所說的話。它概括地說明了我們在常年期內慶祝的、各個主的偉大節日和慶日的意義。從常年期的開始直到終末,這些瞻禮日將救恩的奧蹟一步一步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奧蹟源於十字聖架,並藉著從墳墓中復活起來的基督而使大地更新。

「禮儀及本來就是基督徒生活的、那獨一無二的中心是逾越奧蹟。這個奧蹟在各個節日和慶日中彰顯出一個特定的『形狀』,增加了它的意義和賦與一些特別的恩寵。」[2] 普世教會的各個禮儀傳統派別,都會慶祝耶穌顯聖容及光榮十字聖架這兩個慶日;而天主聖三節、基督聖體聖血節、耶穌聖心節和基督普世君王節,卻是羅馬教會所慣有的。

除此之外,我們在常年期或四旬期內慶祝的,還有兩個屬於上主的、同時又與聖母的一生息息相關的瞻禮日,就是獻耶穌於聖殿慶日,和預報救主降生節。這兩個瞻禮日,按它們的神學意義來說,都是屬於聖誕期的,但是它們在整個禮儀年裡哪一天慶祝,卻是由一個複雜的方程式所定下來的。

在這第一篇有關教會在常年期內慶祝的主的瞻禮日的文章中,我們將會探討其中四個:獻主節(聖母獻耶穌於聖殿)、預報救主降生節、天主聖三節,和基督聖體聖血節。

獻主節

梅瑟法律規定,以色列子民中所有首生男胎,都必須在出生後第四十天奉獻於上主,並藉由給聖殿的庫房做一些捐獻來把他贖回。這是為了紀念以色列子民在出離埃及前夕,即第一個逾越節的前夕,上主保全了所有人的首生子,使他們得以脫免死亡。路加福音為我們敘述了聖母在聖殿奉獻嬰孩耶穌的經過:「按梅瑟的法律,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他們便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就如上主的法律上所記載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3] 聖若瑟和聖母在無聲無息的情況下進入聖殿。「列國萬邦所期待」的這一位,瑟縮在祂母親的懷裡,而進入祂父親的殿宇內。這個慶日的彌撒禮儀的答唱詠,激勵我們去欽崇這位委身於祂那謙卑自下的家庭中央的光榮之王:「Attolite,portae,capita vestra,et elevamini,portae aeternales,et introibit rex gloriae。城門,請提高你們的門楣,古老的門戶,請加大門扉,因為要歡迎光榮的君主。」[4]

耶路撒冷的地方教會自公元第四世紀就開始每年紀念這個奧蹟。當時,這個慶日是在每年二月十四日,即主顯節後第四十日慶祝的,因為耶路撒冷教會的禮儀尚未採納羅馬教會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聖誕節的做法。所以,當十二月二十五日成為普世教會慶祝聖誕節的常規時,獻主節也就被遷移至二月二日了,而且很快就成為整個東方教會都共同慶祝的一個瞻禮日。在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公元第六世紀引進了這個慶日,並稱它為Hypapante,意為「碰面」,指耶穌與那位年紀老邁的西默盎的相遇。西默盎代表了以色列的眾義人,他們經年累月,耐心期待先知們關於默西亞的預言的得以實現。

到了公元第七世紀,這個慶日也在西方教會落地生根了。它又廣泛地被稱為「聖燭節」(Candlemas),因為教宗思齊一世指定在這天舉行一場燭光遊行,而這天的燭光遊行就成為一個傳統了。正如年邁的西默盎所宣告的,耶穌就是上主在各個邦國的萬民面前準備好的救世主,祂將成為啟示異邦的光。[5] 教會為紀念真光進入及照耀世界,每年都會祝聖一批蠟燭,以燭光象徵主耶穌毫無間斷地與我們同在,也象徵信友們藉聖洗聖事而接受了的信德之光。這樣,燭光遊行禮就成了基督徒生活的一個表達方式:一條由基督真光照亮了的道路。

教會每年慶祝的獻耶穌於聖殿瞻禮日,也是一個聖母的瞻禮日。所以從前這個瞻禮日又被稱為「聖母取潔節」。雖然天主保全了聖母瑪利亞免受原罪的玷污,但是身為一個希伯來母親,她仍願意遵從上主的法律,因而獻上一對斑鳩或兩隻雛鴿。[6] 所以,聖母瑪利亞這個奉獻就成為了她暢快地服從天主聖命的一個標記。「透過這個榜樣,愚蠢的孩子,你是否已學會應不顧個人的任何犧牲,去服從主的聖律呢?」[7]

預報救主降生節(聖母領報)

每年三月二十五日,教會慶祝天使報喜,預告救恩的許諾即將實現。從天使的報訊中,聖母瑪利亞知道了自己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她將要藉著聖神的德能而懷孕生子,而且這位將要誕生的聖者會被稱為天主的聖子。祂要拯救自己的民族,並要繼承達味的御座;祂的王權沒有終結。[8] 這是一個聖言降孕成為血肉的瞻禮日。天主聖父那個本是無始無終的聖子,竟然進入了歷史中。祂在聖母瑪利亞 ── 以色列民族中一個卑微的少女 ── 的胎中降生成人。從那一刻起,「歷史不再是單純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交替,而是一個上主臨在的紀元,這個臨在使它意義滿盈,使它朝向健全的希望前進。」[9]

這個瞻禮日很可能在公元第四世紀時已於巴勒斯坦地區被人慶祝了,因為在納匝肋,在相傳是聖母瑪利亞居所的位置,有一座大殿是在這時期建成的。這座大殿被命名為「聖母領報大殿」,正反映了它與聖母的關係。早在公元第五世紀,聖母領報瞻禮日就傳遍了整個東方教會,之後再擴展到西方教會。有證據指出,到了公元第七世紀中後期,羅馬教會在每年三月二十五日以「預報救主降生」(Annuntiato Domini)之名慶祝這個瞻禮日。

聖母領報瞻禮日的日期源於一項古老的傳統。它認為天主是在春分那一天創造天地的。按初期的儒略曆,春分是每年的三月二十五日。遵循著這個視完整循環為圓滿的理念,教會初期的基督徒認為基督的化身成人(即新天地受造的開端)、祂在十字架上的聖死、以及祂在世界窮盡時再度來臨,都應該是在同一日發生的。所以,三月二十五日就成了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日子。教會定於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耶穌聖誕,似乎也是因為這天剛好就是聖母領報後的九個月。

本節日的彌撒聖祭和時辰禮儀,都以默想聖言成為血肉為主題。彌撒進堂詠、答唱詠和讀經二都引用了聖詠第39(40)篇,為整個慶典穿針引線:「我的天主!我樂意奉行祢的旨意。」[10] 耶穌服從聖父的旨意,降生為人;祂的母親同樣𣈱快地接受天主的聖意。聖母雖然驚惶不安,但她沒有提出異議;她沒有懷疑天使的話。她憑著信德,對上主的旨意說了「好的」。「當看到天主的謙遜,瑪利亞純潔的內心深處便轉化為聖德 …… 童貞聖母的謙遜,是深不可測的聖寵的後果,當聖三的第二位在祂無玷母親的胎降生那刻,這聖寵便開始運作。」[11]

天主聖三節

五旬節(即聖神降臨節)後首主日,教會慶祝天主聖三節。這一天,我們光榮三位一體的天主── 聖父、聖子和聖神 ──「在宣認真實及永恆的天主時,我們頌揚三位分明、性體唯一、尊威均等。」[12] 「你們經常聽到我說,上主臨在於我們那帶有寵愛的靈魂的中央,所以,我們眾人都與上主、我們的天主有著『直線的電話線』。但任何人性的比擬,在這個絕妙的天主性的事情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在這條電話線的另一端等待著我們的,不只是那位偉大的陌生者,更是整個天主聖三:聖父、聖子及聖神……我們基督徒是可以忘掉了自己是至聖聖三的御座的,這實在是羞愧啊!我勸告你們,要養成在內心深處尋找上主的習慣。這就是內修生活了。」[13]

雖然這個瞻禮日在公元十四世紀中葉才被引入羅馬禮儀年曆,但是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教父時代。早在公元第五世紀,教宗聖良一世在慶祝五旬節時,已經開始闡述天主聖三這個奧蹟的教義。他所使用的一些詞語,後來也在五旬節後八日慶期的主日彌撒的頌謝詞中被引用了。不久之後,法蘭克王國開始舉行天主聖三的彌撒聖祭,而且這個做法很快就傳遍西方,或許是作為教育基督信友們對天主的真正信仰的一種方法罷。

然而,羅馬教會並沒有在禮儀年曆中刻意地訂立一個至聖聖三瞻禮日,因為呼求三位一體天主的各種禱詞和讚頌詞,已經在禮儀中特顯了這個奧蹟。但這阻止不了某些教區和修道者團體每年有一天用特別的禮儀來慶祝天主聖三節,縱使他們會在不同的日子慶祝這一天。直到1334年,教宗若望二十二世終於將天主聖三節這個瞻禮日加入羅馬禮儀年曆中,並且把它定於五旬節後的首個主日。東方教會雖然沒有特別訂立一個敬禮天主聖三的瞻禮日,但是他們在五旬節主日當天所選用的聖歌中,大部分都是用作默思天主聖三這個偉大奧蹟的。

基督聖體聖血節

基督聖體聖血節(Corpus Christi)源自中世紀。這個節日是信友們敬禮聖體聖事所帶來的一個成果,也是教會在經歷了一連串有關聖體聖事的謬論之後,對這個訓導的重新肯定。首先慶祝這個瞻禮日的是比利時的列日教區。1247年,教區因應修女聖茱利安納的請求而慶祝它。這位修女畢生鼓吹對這個在祭台上舉行的至聖聖事的崇敬。到了1264年,教宗烏爾班四世被博爾塞納的聖體布奇蹟感動了(在奧爾維耶托鎮的主教座堂,其建築設計非常宏偉壯觀,外形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聖龕,作為對這個奇蹟的一個見證),因而訂立在教會通用禮儀曆中,每年於五旬節八日慶期後的星期四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在教宗頒布有關此瞻禮的詔書裡附有一個附錄,載明本日彌撒和時辰禮儀的各項經文。根據教會傳統,這些經文都是聖師多瑪斯阿奎納所撰寫的。本日第二晚禱中的對經「噢!至聖的筵席」奇妙地概述了教會的這一端信德,這個信德的奧蹟:「基督充作飲食的聖筵:使人紀念祂的受難,我們的心靈充滿聖寵,也使我們獲得來日分享光榮的保證。」[14] 教宗方濟各在這節日的一次講道中說:「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呢?我願意在哪裡用餐?我願意在哪一張餐桌前得到滋養?是在上主的餐桌前嗎?還是我夢想自己在大快朵頤美食,卻身為奴隸呢?我們還可以捫心自問:我想起什麼來呢?是想起拯救我的上主,還是身為奴隸時的大蒜和洋蔥呢?什麼樣的回憶會使我的靈魂感到飽足呢?」[15]

這個慶節的目標是敬禮聖體聖事,並培養我們對基督真實地臨在於餅酒外形之內的信德。所以,遠自公元十四世紀以來,教會就已經有一個在這節日當天由信友們伴隨著聖體在街道上遊行的習俗。在此之前,信友們只有在復活節當天的早上,各人手持聖枝主日所用過的棕櫚枝,隆重地列隊遊行,將聖體由聖週三天禮儀存放聖體的祭台恭移到聖堂的聖體龕內。在基督聖體聖血節當天舉行的聖體遊行在公元十五世紀獲羅馬教會正式採納。感謝天主,近年我們見證到這個敬禮得到復興,甚至在一些已經幾百年都沒有舉行此敬禮的地方也是一樣。我們分享聖施禮華在1971年基督聖體聖血節所抒發的情懷:「我今早主持彌撒時,在心中告訴我主:我渴望在世界各地的遊行中伴隨祢,在所有尊崇祢的聖體龕中陪伴祢,還有在所有祢臨於其中、但人們卻沒有尊崇祢的地方陪伴祢。」[16]

[1] 聖奧思定講道集223D(補錄2,717-718)

[2]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9年5月31日的講道

[3] 路2:22

[4] 詠 23(24):7

[5] 參閱路2:32

[6] 參閱路2:24

[7] 聖施禮華,《玫瑰經》,歡喜四端

[8] 參閱路1:26-33

[9]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12月12日公開接見的講話

[10] 參閱詠39 (40):8-9

[11]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96

[12] 羅馬彌撒經書,天主聖三節感恩經頌謝詞

[13] 聖施禮華,1972年12月8日講道的筆記

[14] 基督聖體聖血節,第二晚禱,謝主曲對經

[15] 教宗方濟各,2014年6月19日的講道(參閱戶11:4-6)

[16] 蔡浩偉主教,Memoria del Beato Josemaria Escriva(真福施禮華回憶錄),240頁

José Luis Gutiérr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