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年輕孩子培養品格,是最好不過的工作,也是天主首先賦予父母親的任務。過程中不僅需要體諒、精力、耐心、和歡笑,也不乏挑戰,讓參與其中的人去尋求天主的幫助,天主的啟示。
教育乃藝術家的工作,使每個孩子盡其所能地發展其潛能。意思是幫助孩子明白關懷別人的重要性,教導孩子建立真情至性的人際關係,及克服自己對於承擔的畏懼。追根究底,就是幫孩子做好準備,去回應天主在他身上的人生計劃。
雖然周遭環境一定會充滿麻煩和令人不悅的事物,但是聖施禮華仍鼓勵父母親保持樂觀及年輕的心靈。這樣,父母親會『更容易理解年輕的孩子所崇尚的志向,甚至他們那不切實際的夢想。人生在轉變著,對許多新事物我們或許不會喜歡。但客觀來說,新事物或許不比舊事物好,卻也不能算是壞的。它只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而已。若我們過於重視那些細微的差異,衝突就不時會發生,而這些都可透過一些基本常識及幽默感來弭除的。』[1]
首先,我們必需體認,教養孩子這一難題總有改善的空間。世上沒有完美的教育系統,我們需要從錯誤中學習。要讓自己的培育能漸臻完善,必須秉持一個明確的目標:即終身教育。
自由與權威
有時候,父母親把快樂和益處搞混了,拼命給孩子一切他想要的東西,盡量讓孩子擁有生活的享受,並且讓他們避開困頓險逆。父母這樣做,是忘記了,最重要的事情,並非多多地疼愛孩子(通常父母親都這樣做),而是正確地疼愛孩子。
客觀來說,孩子不用努力即可獲得為他們所要的東西,並非一件好事。努力及其所需要的付出,對於孩子將來能夠長大成人,自主地控制和管理生活,不會未經思索就受制於外在影響,絕對是很重要的。
天主教教理說,如果我們沒有體認人的真實處境,人的脆弱本質,就會導致教育上的嚴重缺失。[2] 為了培育一個自由的人,我們必須考慮到人的原罪及其後果:人性的弱點,為惡的傾向,因而人應當努力克服自身的軟弱。
倘若孩子或青少年完全地屈服於自己的本性,他的自由終會被削弱。倘若年輕人不去克服本性,接受適切的挑戰,他終將在此生毫無所獲。正確地疼愛孩子,必須協助他們學習自制,使他們成為一個自由且負責的人。假如父母親及孩子都沒有規範,這是不可能達成的。
教育孩子需要培養他們的品德:自我犧牲,勤勉,忠心,誠懇,純真等,父母親應當在不放縱孩子的前提下讓他們欣然養成這些品德。父母親應當依據己身的經驗,教導孩子們盡量把事做好,但當事情不盡理想時也不該動怒。他們應當鼓勵孩子為崇高的目標而努力,不可把事情變得太容易。尤其是,孩子們應當學習對自己有所要求,有努力做事的精神,即使父母親不在場,他們也能夠表現良好。
孩子年紀還小時,很難去體會責任的意義。為了彌補經驗的不足,孩子們需要堅強的支援,那些他們所信賴的大人應給他們具權威的意見。孩子需要父母親和師長們具權威的支持,而大人們應當教導孩子們為自身的行為負起責任。
如同聖施禮華說,『真正疼愛孩子和為他們著想的父母,在給孩子們勸告與建議之後,必須睿智地退至幕後,好使自由這個令人能愛慕及侍奉天主的偉大的恩惠能發揮無阻。』[3]
父母對子女的權威,絕非源於對孩子的嚴苛或獨裁。相反,它是出於父母自身的榜樣:夫妻間之愛情,在孩子前意見的一致,寬宏慷慨,親子相處的時刻,對孩子有所要求的慈愛,基督化的家庭生活。還有,父母親對孩子的開放和信賴。
這種權威,需要以堅毅的態度,按孩子的年齡及個別情況去行使,也應該以關愛和堅決的態度,不要為了維繫良好親子關係而避開任何衝突,否則只會做成孩子被動及執拗的性格。
『有責行使權威的人,倘若為了避免因責備孩子而使彼此受傷或懊悔,就百般溺愛孩子,就是尋求安逸,有時甚至是最不負責任的態度。』[4] 為了引導孩子,父母必須平衡權威及寬容。倘若父母容許孩子在家中能呼風喚雨,只顧避免衝突,就是尋求安逸。
當孩子行為有錯時,應該耐心向他們指正。這是培養他們辨別善惡的方法,不要錯過讓他們學習區辨是非、甚麼事該做與不該做的機會。若父母親給孩子們適合他們年紀的解釋,他們自會了解、喜愛天主,及體貼他人的事物和其原因。
人要變得成熟,就需要脫離自我的中心,也意味著要有犧牲。開始時,孩子只會專注於自我的個人世界;一旦他們開始了解自己並非宇宙中心時,就會開始對世界及周遭的人開放心胸,就會變得成熟。然後他們會願意為兄弟姐妹犧牲奉獻,服務他人,履行家庭,學校,及對天主的責任。這也將包含學會聽從父母親,且努力不去使他們失望。這不是一個可以孤單上路的旅程。父母有著幫助孩子淋漓盡至地發揮他們的長處的使命,縱使有時需要使他們吃點苦。
父母親必須懷著慈愛,想像力,和堅毅精神,幫助孩子們培養堅實均衡的個性。即使父母親的做法會讓孩子們感到不明所以,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們會更深刻地了解到父母親的作為,規範,和教訓的理由。孩子們將會心懷感恩,雖然那些責罵或嚴苛,曾經使他們感到痛苦,但是父母親是基於關懷而不是憤怒。而且,這將有助於教導他們自己如何撫養下一代。
終身教育
教育孩子,就是給他們為此生將來一定會遇上的困頓逆境做好準備。想要在事業上,人性上,或靈修上的領域達成目標,努力是必然的。為什麼父母親卻經常擔憂孩子們會因為缺乏某些物質需求而感到『挫折』呢?
孩子們必須學會為謀生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和怎樣與那些較有智慧或較有社會威望的人相處。他們必須學會面對物質上的或是人性上的缺陷和限制,勇於冒險及處理挫敗,而不會陷於個人的危機。
父母親倘若只懂希望孩子一帆風順,保護他們免於絲毫的挫敗,這不會為他們帶來好處。反之,他們將會變成懦弱,無法面對大學裡,事業上,和人際關係上的困境。孩子們只有透過面對挫敗,方能學會克服挫敗。
孩子們不需要擁有一切,更別說馬上擁有,否則只會讓他們個性執拗乖張。相反。孩子們必須學會自制和等待。生活裡難道不是有很多東西可以等待,也有許多東西必須等待嗎?就如本篤十六世強調,『我們不應該依賴物質財富;我們應該秉持著單純,樸實和節制的態度,在生活裡輕看世物。』[5]
倘若父母親過度保護孩子,替孩子阻擋困難,他們將無法面對今日的世界。這樣過度保護的態度,絕非真正的教育。
『教育』(educate) 這個詞源自兩個拉丁文字:e-ducere與e-ducare。第一個字關乎提供價值,以使人獲得個人全面的發展。第二個字關乎發掘那蘊藏於一個人的最佳部分,就像藝術家從一塊大理石中『發掘』一尊美麗的雕像。兩種意義都意味著,個人的自由都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父母親與其過度保護孩子,倒不如找機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面對其後果,幫他們解決自己的小問題。通常父母親應當製造場合鼓勵孩子管理自己,這是教育小孩的一個重要的做法。同時,父母親應當確認,孩子可運用的自由度,是與他們的能力相配的。假如孩子們仍然不懂得怎樣去使用大量的金錢或物品,或者還不能夠單獨觀看電視或上網,或不能明白自己正在玩的電玩的類型,父母親實在沒有理由提供這些東西給他們。
責任教育和自由教育,其實是一體兩面。倘若父母親只顧為孩子所做的事情找藉口,就很難讓他們為他們的錯誤負起責任。這樣會剝奪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的時刻,使他們錯失了學習自知和爭取經驗的機會。
舉例來說,倘若父母親不去幫助孩子改善低落的學業成績,反而去責怪老師或學校,孩子將無法面對自己的人生。他們只會把發生在身上的好事當成是應當的,卻因錯誤或失敗而責怪外人。這樣會養成孩子永遠抱怨,責怪體制或同儕的態度,且會自怨自哀,尋求其他補償,以致無法長大成熟。
恆常的教育
以上所說的,不但是指青少年,也不僅限於孩子哪個成長階段。父母親恆常地,用不同的方式在教育著他們的孩子。即使孩子僅有幾個月大,父母的行為總不會是沒有影響的。事實上,我們常會看到四歲至六歲的『小暴君』在家中執拗乖張,頤指氣使,讓父母親無力管教他們。
父母親不僅要恆常地教育孩子;他們還必須對孩子進行終身教育。假如教育只侷限在解決某時某地的困難,卻忽略未來後續的發展,則成效並不會大。父母親需要努力幫助孩子培養他們所需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否則他們只會染上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有些情況是很明顯的,如消費主義,性放縱,吸毒;其他的則稍微更複雜,但同樣危險,如隨波逐流於新潮的意識形態。
父母親也要明白,孩子不會永遠待在家裡。即使年幼時他們住在家裡,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父母親的視線以外。因此,能夠陪伴他們的時間就格外珍貴。今天,很多父母親覺得很難找時間跟孩子們相處,這正是造成上述各種情況的原因。
假如父母親很少機會接觸到他們的孩子,就不能知道他們的近況,更不能足夠地了解他們,以致很難對孩子企盼或要求些什麼。而且,要『複習化』那段已經很短暫的相聚時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與家人相聚,是不可取代的。
信任
父母親的權威要能發揮效用,就要讓孩子們看到父母關懷他們的真情流露。倘若父母親表現出關心孩子們的生活,而孩子看到父母親儘量花時間陪伴他們,孩子們就會感受到父母親的慈愛。倘若父母親了解孩子們在乎的事情,他們的課業,朋友圈,活動環境,作息時間,喜怒哀樂,成功失敗,父母親就能夠幫孩子們解決問題,並提供具權威的意見。
孩子們,青春期少年們,年輕人們需要毫無顧忌地跟父母親交談。倘若父母親跟孩子們的溝通對話更加順暢,父母親就更能夠對陶冶孩子們品格使得上力!
如同聖施禮華說,『我總是勸告父母要跟孩子們做朋友。父母養育孩子所需要的權威,可以密切地和跟他們的友誼配合,就是說,在某一角度,要和他們有著同一的地位。
『孩子們,包括那些個性倔強和態度冷淡的,都想和父母有這一份親密和兄弟般的情誼。關鍵在於互信。父母該在友誼的氣氛下教養孩子,絕對不要給他們不獲信任的印象。父母該給予孩子自由,並且教他們怎樣在使用它時負上個人的責任。
『有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們「愚弄」自己,因為他們所表現的對孩子們的信任,會讓孩子們因濫用了其信任而相形慚愧。他們會自行改錯。相反,倘若孩子們沒有自由,感到沒有人信任他們,他們就會傾向種欺騙父母。』[6]
我們應當建立互相信任的環境,相信孩子們的話,不要懷疑孩子,也不要製造難以修復的親子裂痕。
在孩子們的中小學校或大學裡,專業教育學者可以幫助我們教育孩子;學校內的課業輔導及品德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們陶冶人格發展。但是這些輔導工作卻不能取代父母親的重要角色。父母親應當運用時間做好本身的使命,了解孩子們的狀況,尋找幫助他們的時機,接納孩子們,培養親子信任感等。
家庭是我們最值得努力的場所。父母親應當要在百忙中抽空,並且把時間發揮極致。這樣當然需要自我節制,時常犧牲奉獻,也可能會影響金錢收入。但是我們應當正確認知,專業工作的成就,其實是某些更大成就的一部分:即是人性和基督化的成就,而且美好家庭的重要性總會是高於工作上的成功。這樣兩難局面,有時候顯而易見就在我們的家庭生活裡,我們應當藉著信仰和祈禱的幫助,尋求天主的旨意,解決問題。
父母親首要應當培養凡事懷抱希望的美德。養育孩子會讓父母親心滿意足,卻也會讓他們失望擔憂。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親都不需覺得挫敗。反而,父母親該當可以秉持樂觀,信仰,與希望,把事情重新整理再出發。即使成果似乎來得晚,或根本看不見,努力都不會白費。
作為父母,是個沒有盡頭的使命。就算孩子們獨立謀生了,他們還是需要父母親的禱告和關懷。聖母也沒有離棄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她自我奉獻和犧牲的典範,應當啟迪父母親去完成天主託付他們的神聖任務。恆常的教育,是一項愛的任務。
A. Villar
[1]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對話》,第100點
[2]天主教教理,407.
[3]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對話》,第104點
[4] 聖施禮華,鍊爐,577.
[5]教宗本篤十六世,週三要理講授,2009年5月27日
[6]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對話》,第1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