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世界的愛

「信德之光」系列中關於創造的兩部分文章的第二篇。

—— 天主在那裏?
—— 在現實的核心
——世界的奇蹟


許多人感到愛應該在現實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這是一件美麗而令人振奮的事。 但通常這似乎是一種懷舊的想法—儘管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照着這一個原則去做,世界肯定會變得更美好。 在這世界上,邪惡,不公義,不完美的經歷似乎使愛更像是我們需要追求的理想,而不是現實的真正基礎。「實在,許多現代人不認為愛與真理有任何關係。愛的經驗被理解為轉瞬即逝的情感,與真理再沒有任何關連。」[1]

相比之下,基督教信仰在宇宙的起源中看到一種既有位格又是無限創造性的愛 —— 這愛的程度怎至成為另一個人進入創造中去拯救他。我永遠愛你,因此我給你保留了我的仁慈(耶31:3)。許多夢想改善世界的人意識到這遠見卓識,但卻無法放棄這樣的觀念,即一個有位格又是永遠的存在 —— 在萬世之前已存在的想法 —— 是源於一種「神話般的和相反事情真相的。」[2] 他們認為這觀念根據我們世界的共同經歷可以分享的理性框架下是格格不入的。在前一篇文章中認真思考了創世紀裏創造的記述後,我們可以再次提出一個問題:今天在什麼意義上談論創造是理性的?

天主在那裏?

即使在有信仰的人中,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科學的確定是基於可靠的證明,然而天主的概念是基於傳統和無法證實的假定。乍看起來,似乎很難反對這種觀點。但是,如果考慮到「可靠的證明」在這裡等同「觀察到的證據」則可以理解這種確定的範圍是受制於科學本身側重於可觀察到和測量到的事實方面。這戰略上的決定使科學以指數增長。但這也意味著實徵科學無法處理事實的所有範圍,或者至少不能排除這範圍可能超越了科學所能處理的。另一方面,與所有科學學科(包括神學)一樣,實徵科學也有其自身無法論證的假設。其中之一是它所研究的事實的存在,這必然需要另一種理性的思考。因此,基督教的啟示並不是試圖去質疑科學的方法或科學明顯的成就;而是先於科學並為科學開啟了更寛闊的視野。

當然,天主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會使人難以認出祂。聖奧思定寫道:「沒有什麼比祂更隠藏的和更存在的;很難找到祂在哪裡,更難知道祂不在哪裡。」[3] 這詭論,混雜著是與否,有時好像是語無倫次,實則指出了將理性開放到另一個層次的必要性。[4] 天主並不好像在世上其他現實的存在,祂也不必然以經驗為主可驗證的方式干預自然過程。天主在更深層次上行動,維持了受造物的存在,使所有成為現實。當我們談論祂時,即使否認祂的存在,我們的語言也總是超出了實驗科學的嚴格範圍,並利用了科學本身所預設的另一種語言,一種有自己嚴謹性的哲學或形上學的語言。因此,一個迫使以科學觀察工具來顯示自己的「神」不會是真正的天主,而是祂的漫畫。真正的天主不會干擾科學的運作,因為在科學本身之前祂已處於現實境界。天主並不符合物理定律;相反是物理定律符合了祂。[5]

科學的貢獻在使我們意識到宇宙的無限及其定律和進化軌跡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形成了智人在地球上出現的生物史前史。然而,科學無法完全解釋宇宙的起源,因為這事件並不是簡單地將同一個現實的兩個「狀態」聯繫起來。要解釋從無到宇宙的原始狀態這大躍進背後的「定律」超出了科學的可能,因為什麼都沒有脫離了任何科學的描繪。每一個宇宙學理論都以時空結構作為起點,而從根本上虛無,即是 —— 非存在 —— 總是不在這結構之內:分別存在與虛無的界限是歸於形而上學的。[6] 因此,人們可以理解為什麼科學與神學之間的對話不僅是希望而是必要的,和為什麼需要哲學的斡旋,並不是作為交戰雙方之間和平的仲裁人,而是作為一個可以明白兩個學科的範圍和可能性的對話人。

在現實的核心

即使在處理宇宙的起源,科學始終在存在內留在現實的一面。有很多科學家在確定這界限時意識到需要從事哲學思考宇宙的起源是需要藉一位創造者來解釋。「毫無疑問,創造的美麗是偉大的著作。默觀,注視,理解其上下部分。天主並未以筆墨寫出文字,好讓你通過文字認識祂。祂把祂所做的一切放在你眼前。你為什麼還尋求更強有力的聲音?天與地都向你呼喊:『天主做了我』」[7]

然而,哲學本身也遇上有限制的問題:為什麼會是存在而不是沒有?我為什麼存在?在這一方面,天主教信仰提供了「天主的新形象,一個高於哲學的推論可以鑄造和設想的。但信仰並沒有否定哲學上有關天主的教理……基督徒對天主的信德,接受並完美了哲學關於天主的教導。」[8] 面對存在的目的和最終意義的問題(在生命的某一刻這條問題對每一個人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哲學並未有解答。基督徒的信德引起並作出回應:天主在萬世之前已存在;祂出於愛而孕育和創造了萬物。

事實上,有時創造概念受到指責引致宇宙被神話化,這簡單說明卻帶出相反的一面。領悟世界是天主所創造是「對歷史決定性的‘啟蒙’……是人類因恐懼受到壓制的突破。這說明把世界置於理性的環境,並認可世界的合理性和自由。」[9] 儘管科學能夠看懂大自然本質上邏輯的重要組成,沒有天主的科學不會將世界於神話中脫離出來,因為總會有需要其他解釋來填補的空白地方。[10] 由於科學本身在實徵上的限制,科學不可能填補所有這些空白。人們也不會停止問這些問題,因為這樣做正正表明(正如科學所追求的一樣)人類超越了實徵的規範。人的靈魂體現在以下的事實中:我們每一個人面對世界時意識到自己的個人身份,我們自問這些差異,甚至有人會認為問這些差異是愚蠢的……所有這些都清楚表明,就算從純粹哲學觀點,我們雖然是和宇宙共用同一元素的縮影,但我們並不僅僅是物質世界的一份子。

因此,我們認為自己與世界截然不同的個人自由和自我意識,也是我們可以看見那超越人類的巨大「差距」;他們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與世界完全不同,並是祂自由地創造,的個人天主。反之亦然,認識到現實源於這種創造性的自由,是對承認人的自由以及人的尊嚴的基礎。[11] 這是創世紀說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創1:27)的基本理解:我們自己是可以窺見天主的一面鏡子。因此聖若望.享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指出良心是「我們內心的偉大信仰導師」[12],「聯繫受造物和創造者的原理,」[13]

因此,創造的信德並不是要從外在將「心靈的世界」強加給物質的世界。相反,這信德明確地肯定天主的創造包括整個物質世界。正如但丁的詩篇以不朽的名言陳述:「天主是那推動太陽和其他星辰的愛。」[14] 在現實的核心,天主是存在的,並且祂愛世界和每一個人:「當愛的鑰匙一打開祂的手,萬物隨即出現。」[15] 聖施禮華的著作中反復出現的信念在這裡提供了重大的神學深度。他常說道,在決定採取行動時,「最超性的理由:因為我們要。」[16] 自由與愛,像世界的理性一樣,向我們顯示出天主。所以,如果聖奧思定在大自然中認出天主,他也在自己靈魂的親密關係中找到祂:「看哪,你怎會在我內而我在外。我在外邊找你……你叫過我,你的呼聲震動了我的耳鼓;你發過光,你的光明驅逐了我的黑暗。」[17]

世界的奇蹟

奇蹟的現實反映了天主對世界的自由,愛和智慧有着同等的優先地位。柴斯特頓以他 獨特的悖論風格說:「如果一個人相信自然律的不可改變性,那麼他就不可能相信任何時代的奇蹟。如果一個人相信定律背後的意志,他就可以相信任何時代的奇蹟。」[18] 三本對觀福音敘述了一個癩病人來到耶穌跟前,求耶穌治癒。耶穌回答說:我願意,你潔淨了罷(瑪8:3)。天主治癒那一個人是因為祂願意,正如祂創造了世界一樣,然後祂出於愛創造了每一個人,因為祂願意。本篤十六世註釋另一個奇蹟,即治癒一個盲人,時說:「人們在行奇蹟後的評語,使人當然想起在《創世紀》開始時創造天地的評估:他所做的一切都好(谷7:37)。當耶穌望天歎息時,祈禱顯然進入了耶穌的治療行動。治癒聾啞的力量肯定是出於對他的憐憫,但這源於他求助於天父 的事實。這兩種關係相互作用 :人性對一個人憐憫的關係進入與天主的關係,從而獲得治癒。」[19]

所以,並非例外以致使到世界的確實性和合理性受到質疑;相反是直接指向確實性的根源。它們顯示了真正的奇蹟,那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存在。這是天主所創造的真正奇蹟(奇蹟,一些只有使人讚賞的事)。對這種「開端」的理性開放不僅使奇蹟變得合理,而且首先使世界本身變得合理 。「自然律的一致性和一般性……使我們認為自然界是自給自足的。然而,創造與最平凡的日常活動之間的連續性並未有間斷。一個奇蹟的介入使我們相信了。」[20]

有時有人會說「我們生活在奇蹟中」,是指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解決某些問題或危機。事實上,這表達包含一個根本性的真理:我們平凡生活的每一刻都在一個出於愛而存在的世界的奇蹟之中展開。「我們每個人,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都是天主的一個奇蹟,是祂意願的和祂親自認識的。」[21] 正如聖保祿在雅典的阿勒約帕哥對聽他講話的人說: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他內(宗17:28)。因此,「在猶太基督徒的傳統,‘受造界’一詞的意義更廣闊,非純指‘大自然’,因為此詞與天主愛的計劃有關,每一受造物皆有其價值及重要性。」[22]

我讚美你,因我被造,驚奇神奧(詠139:14)。對創造的信德導致強烈的感恩態度。儘管世界上存在著痛苦和災禍,所有事實(特別是我們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對我們來說都是幸福的保證:啊!凡口渴的,請到水泉來!那沒有錢的,也請來罷!請來買不花錢,不索值的酒和奶吃!(依55:1)。人知道自己沒有防衛能力(因為他確實是),但他也是無限慷慨的接受者,召叫他活著,並活到永遠。聖依勒內.里昂在著名的格言中概括這一點:「因為天主的光榮就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生命就是享見天主。」[23]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生活也不僅僅是努力爭取成功或生存:這是感恩,朝拜的空間,我們可以在其中找到真正的安息。[24] 能肯定人的生命,既不 是在無望的混沌中,也不是在純粹由命運主宰或歷史不斷重演的世界裡漂泊, 是何等的奇妙!創造者對我們每一個人說:「我還沒有在母胎內形成你以前, 我已認識你」(耶1:5)。我們是在天主的心中孕育而成,因此,「每一個人都 是出自天主的心思意念,每一個人都是被天主要的、是被愛的、每一個人都是 必要的。」[25]

Marco Vanzini – Carlos Ayxela

更深入探討這主題的進一步閱讀:

《天主教教理》,279-324。

教宗方濟各,《願你受讚頌》通諭,第二章(62-100),

教宗本篤十六世,公開接見,2013年2月6日;公開接見,2005年11月9日。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1年4月23日復活節守夜彌撒講道;2012年4月7日復活節守夜彌撒講道。

教宗本篤十六世,致函里米尼友誼大會,2012年8月10日。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6年9月12日在雷根斯堡大學的演講。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關於創造的教理教導,1986年1月8日—1986年4月23日。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回憶與認同》,

G.K.柴斯特頓(G.K. Chesterton),《聖多瑪斯.亞奎納》


[1] 教宗方濟各,《信德之光》通諭,2013年6月29日,27。

[2] 約瑟.拉辛格樞機,《信德的慶典:禮儀神學門徑》,(The Feast of Faith:Approaches to a Theology of the Liturgy),Ignatius Press,San Francisco 1986,p.20

[3] 聖奧思定,《De quantitate animae》,34,77。

[4]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6年9月12日在雷根斯堡大學的演講談到「參與整個理性的膽識,」就是這個意思。

[5] 「愛因斯坦說,在自然定律中『顯示了一種如此優越的智慧,與之相比,人類的所有行為和有系統思考都是微不足道的表達』……因此,對創造的專注默禱是發現天主的首要途徑」(教宗本篤十六世,公開接見,2012年11月14日)。

[6] 聖多瑪斯.亞奎納解釋說,從無變為存在,需要 一種「無限的力量」(參閱《神學大全 》I,q.45,5,ad 3)。這是無法傳遞給任何受造物的能力;正是因為,正如我們從自己的存在中可以看到的那樣,受造物是偶然的;也許是說,它們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參閱《神學大全》I,q.104,1)。

[7] 聖奧思定,《講道集》no. 68,6。

[8] 約瑟.拉辛格樞機,《信德的天主與哲學家的天主》。

[9] 約瑟.拉辛格樞機,「在起初……」:天主教對創造和墮落的故事的了解,伊爾德曼斯出版公司,密歇根1995,14。

[10] 很多科學家持有這觀點。在這裡已足夠只提及愛因斯坦,他以自己對天主的獨特看法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殘缺的;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眼的」(Pensieri,idee,opinion [1934-1950],Newton Compton,Roma 1996,29);和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神父及物理學家,他制定了後來被稱為大爆炸理論的基礎,這觀點在起初視為反話而後來認真地看待。

[11] 參閱約瑟.拉辛格樞機,《信德的慶典:禮儀神學門徑》(The Feast of Faith:Approaches to a Theology of the Liturgy),20:「如果性格不可能以現實為基礎,即不存在,那麼是根本不可能。要麼自由是現實中固有的可能性,要麼自由是不存在。」

[12] 聖若望.享利.紐曼,《An Essay in Aid of a Grammar of Assent》,The Catholic Publication Society,New York 1870,p.378。

[13] 同上,112頁

[14] “L’amor che move il sole e l’altre stele”(但丁,《神曲》。天堂篇,XXXIII,145)。

[15] 聖多瑪斯,《神學集成講解》2,前言(在《天主教教理》,第293段引述)。

[16]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84。

[17] 聖奧思定,《懺悔錄》,卷十,27章。

[18] G.K. 柴斯特頓(G.K. Chesterton),《回到正統》(Orthodoxy),Dover,紐約,2012,第67頁。

[19] 本篤十六世,公開接見,2011年12月14日。

[20] J. Guitton,Le temps et l’éternité chez Plotin et saint Augustin,Aubier,Paris,1955,pp. 176-177。

[21] 本篤十六世,公開接見,2012年5月23日。

[22] 教宗方濟各,《願你受讚頌》通諭,76。

[23] 聖依勒內.里昂,《駁斥異論》4,20,7(《天主教教理》,294引述)。

[24] 參閱《天主教教理》,347。創造,奇蹟,朝拜,感恩……這些主題聚集在感恩聖祭的奧蹟中並非偶然:「感恩聖祭聯結天與地,擁抱和貫穿一切 受造物。出自天主創造之手的世界,會在歡躍的讚頌朝拜中回歸天主」(方濟各,《願你受讚頌》通諭,236)。

[25] 教宗方濟各,《願你受讚頌》通諭,65。(引述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5年4月24日的就職彌撒中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