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觀之路

我們說在日常生活中邁向默觀的道路,意思是允許聖神在我們內心塑造基督,好讓祂的面容映照在我們的容顏上。

—— 接受天主的恩賜
—— 為天主的時間
—— 祈禱中的屬靈戰鬥
—— 尋找新的光亮
—— 當靈感不來時
—— 改變世界的源頭


福音裡很強調當耶穌在履行祂的使命時,祂必然會祈禱請求幫助。因此祂轉求天父的時辰,標記了祂傳教的步調。耶穌在受洗前(參路3:21);在揀選十二宗徒的前一天晚上(參路6:12);在耶穌顯聖容之前的山上(參路9:28);在橄欖園裡的祈禱;為祂將面對受難前的準備(參路22:41-44)。我主花了很多、很長的時間祈禱:黃昏、徹夜、清晨、或在積極的傳道授業時。事實上,祂不斷地祈禱,並反覆提醒祂的門徒「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路18:1)

為什麼我主給我們這個榜樣,並這麼堅持呢?為什麼祈禱是如此不可或缺呢?實際上,祈禱回應了每個人最親密的渴望,我們受造的目的是為進入與天主談話、並默觀祂。但祈禱最珍貴的,因是天主賜予的禮物,祂提供給我們:「真實而生活的天主仍不倦地召喚每一個人,在祈禱中與祂奧妙地相遇。信實的天主總是先在祈禱中採取這種愛的行動,而人的行動則常是一種回應。」[1]

為了效法基督並分享祂的生命,我們必須成為祈禱的靈魂。透過默想耶穌基督所啟示的天主奧秘,我們的生命逐漸轉變成祂的生命。而應驗了聖保祿對格林多人所講的這一席話:「我們眾人以揭開的臉面反映主的光榮的,漸漸地光榮上加光榮,都變成了與主同樣的肖像,正如由上主,即聖神在我們內所完成的。」(格後3:18)像聖保祿一樣,所有基督徒都被召喚在他們自己的容貌中反映出基督的面容:成為宗徒、天主之愛的使者,這是我們在祈禱時能親身經歷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世上加深我們的默觀祈禱,並且幫助他人走這條『默觀之路』。[2][3]

接受天主的恩賜

一個信友在祈禱的步調中成長,而默觀則是「渴望在福傳中成長」的出發點。正如教宗提醒我們的:「為了做好福音的分享,最佳的鼓勵來自以愛來默觀福音,流連在字裡行間,用心去閱讀它。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接近福音,我們會驚訝到福音之美,常為之振奮。」[4] 因此,我們需要「復原默觀的精神」。「這能幫助我們時常地意識到一份寶藏托付給我們,促進我們的人性,和有助善度新生。我們能給別人的,沒有比這更寶貴的了。」[5]

福音中為我們介紹了各種各樣的人,他們的生命都因與基督相遇而改變,並使他們喜於成為我主救贖訊息的傳承者。其中之一是撒瑪黎雅的那位婦人,正如聖史若望所敘述的,她原本只是想去耶穌坐著休息的井邊打點水。是祂開始了這段對話:「請給我點水喝!」(若4:7)起初,撒瑪黎雅婦人不太願意跟祂繼續聊天:「你既是個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呢?」(若4:9)但我主讓她看到,事實上,祂就是她所尋找的水:「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若4:10)「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4:14)

在觸及到撒瑪黎雅婦人的心底之後,基督簡單地表明自己知道她的過去。(參若4:17-18)由於基督以如此的大愛對待她,以至於她沒有感到絲毫的氣餒、被拒絕。相反,耶穌向她展現了一個新宇宙,充滿希望的新世界,因為和解的時刻 —— 向世上所有男女敞開祈禱之門的時刻,已經到來:「女人,你相信我罷!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然而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他的人。」(若4:21.23)

在與耶穌的對話中,撒瑪黎雅婦人發現了關於天主和她自己生活的真相。她接受了天主的恩賜並徹底的皈依了。因此,教會在這段福音中,顯示了祈禱最能表達的形象:「耶穌口渴;祂的要求來自天主內心的深處:天主渴望我們。不管我們知道或不知道,事實上,祈禱就是天主的渴望與我們的渴望相遇。天主渴望我們渴望祂。」[6] 祈禱是天主主動的徵象,祂走出來尋找我們,並等待我們的回應,使我們成為祂的朋友。儘管有時看起來,好像是我們主動的花時間去祈禱,然而,實際上我們只是在回應天主的呼召。祈禱其實是種相互的呼喚:天主尋找我並等待我,而我需要天主並尋找祂。

為天主的時間

世上的男女都渴望天主,儘管他們沒有常常意識到這一點,甚至拒絕去找活水的源頭,獻給我主的祈禱時間。撒瑪黎雅婦人的故事在許多的心靈中重演。耶穌渴求一點點的關注,並試圖在人心中開始對話,也許是在似乎不合適的時刻。對我們來說,每天分分秒秒的時間,好像都還不夠用;在這麼緊湊的時間安排中,哪有回應耶穌的空間!但是當我們讓自己被我主吸引,進入默觀的對話裡,會猛然發現祈禱不是我在為天主做些什麼,而是天主在給我的一份恩賜,我只需迎接。

將時間獻給我主,不僅不是待辦事項清單上的另一項,也不只是在已很緊苛的日程表上添加的另一個負擔而已。試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獲享一份珍貴的禮物、一顆珍珠瑰寶、或隱埋甚久的寶藏,怎能不會打從心底去接納、去呵護呢?

選擇什麼時候去祈禱,取決於一個欲求被愛征服的堅定的意志力;祈禱不是當我們有多餘的時間才去做,而是我們需要真誠的付出時間去祈禱。如果當我們的日程表中可能出現空檔時,才去祈禱,那很可能我們就是不定期的去做了。選擇何時去祈禱,披露一個人內心的秘密;顯示了愛天主的情懷在我們日常興趣中所占的位置。[7]

總是有可能祈禱的。一個基督徒的時間純屬於復活的基督,祂天天都與我們在一起。(參瑪28:20)為祈禱安排時間,最常碰到的試探就是因缺乏信心,而表明了我們真正的偏好:「當我們開始祈禱的時候,成千上萬我們認為是緊急的工作或焦慮,會優先出現在眼前。再說一次,這是心靈要面對真理的時刻:究竟甚麼是它的真愛。」[8] 我主永遠是排第一順位。因此,我們自己得決定祈禱的最佳時間,或在靈修指導中尋求方向,為使該計畫配合我們個人的情況。

當聖施禮華在為使徒工作旅行時,經常在車子裡祈禱。在沒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他也在電車上祈禱,或走在馬德里的街道上時。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聖德的人,發現自己處於相當類似的境地;身為父母的,有時也別無選擇,只能在照顧幼兒時祈禱。這是非常取悅天主的。但在如果我們意識到上主正在等待我們,並希望在祈禱中賜於我們所需的恩典,勢必就能騰出最佳的時間和地點去祈禱。

祈禱中的屬靈戰鬥

將祈禱視為一門藝術,意味著認識到我們總是可以在祈禱中成長,讓天主的恩寵在靈魂中更加充分地發揮作用,因此祈禱也是一場戰鬥。[9]首先,是對抗我們自己。當我們嚐試製造內心的沉默時,分心就會侵入我們的思維。向我們揭示我們所依戀的是甚麼,使我們趁機尋求天主的幫助。[10]

現今,我們擁有無限可能的科技,可以透過多元的方式促進溝通交流,不幸的也為我們製造了大量的分心機會。因此,我們在成長默觀的生活中所面臨著的一個新挑戰:學習在無數的外在噪音的圍攻之下,修練內心的沉默。普遍的共識認為:快速並有效地完成工作比較反思或學習更為重要。我們已經慣於在同一時間處理多重任務,將注意力分散在同時進行的多項工作中,這很容易導致生活在一個只靠「行動-反應」躁動不安的環境中。然而,面對這種現況,也賦予注意力和專注力嶄新的價值觀,視兩者為保護我們具有價值的暫停和查究能力的一種途徑。

內心的寂靜是默觀生活的必要條件。使我們擺脫眼前種種看似容易的事,因它們總是一再讓我們分心勞神,卻無法滿足我們的依戀及期待,從而使我們能夠回過頭來專注於我們的真善:我主耶穌基督,祂在祈禱中與我們相遇。

內心的收斂包括把已分散於許多活動中的投注力,轉向凝聚在更強而有力的內在世界。在那裡,我們更容易找到天主,祂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祂每天行動的小跡象中、在我們接受的光亮中、在他人的態度中……因此,我們能夠更易於向祂表達我們的敬拜、悔改、感恩和請願。這是為什麼對於身處世界中的默觀靈魂,內在收斂是這麼地重要。「銷魂奪魄,懾人心神的祈禱,得力於內心的收歛,甚於環境的僻靜。」[11]

尋找新的光亮

祈禱也是人在尋求天主,當然不會滿足於以常規的方式和祂談話。須知要維持任何一種持久的關係,就必須要求人持之以恆的去領受發掘對方的愛。因而,這份努力也該在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中找到,尤其是在特地獻給祂的時刻中鑄練而成的。

「如果你專心行事,你生活的每一件事物都可奉獻給上主,能夠提供一個機會,讓你與天父交談,因為祂常常為你保存新光明的啟發,並賞賜給你。」[12] 理所當然的在天主賜予這些光亮時,相信祂的孩子們熱切的尋求祂,我們準備以赤子之心聆聽祂的話語,同時把成見拋在一邊。此刻,撒瑪黎雅婦人在井邊的態度是我們的榜樣,因為她心中一直保持著對默西亞到來的渴望。

這種努力導致我們把每天發生的事情引入與主的對話中,而且不期望立即找到適合我們緊迫需求的解答。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我主希望我們為祂做什麼,因為通常祂對我們唯一的期望,就是我們單純的將自己置於祂前,並感恩地想起聖神在我們內心默默的作為。或者聖神提醒我們從福音中取一段,成為「場景中的另一個人」,並於其中安靜地默觀。[13] 讓我們自己接受基督的挑戰。我們也可以使用教會當日禮儀慶祝中的文字來滋養我們的對話。祈禱有取之不盡的泉源。如果我們抱著新的希望求助於它們,聖神自會照料這一切的。

當靈感不來時

然而,無論我們付出多大的努力,但有時候我們在與天主的對話中,還是會碰到困難。記住我主的告誡是多麼令人安慰:「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瑪6:7)當下是再度信賴聖神的行動的時候了。「聖神也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纔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羅8:26)

在評論聖保祿的這句話時,本篤十六世提及,我們祈禱時,該是滿心的捨棄交付:「我們想要祈禱,但天主離我們很遠,我們沒有話說、沒有語言與天主交談,甚至腦子也一片空白。我們只能全然敞開自己,把時間交給天主,等待祂幫助我們進入真正的對話。宗徒說:正是這種空虛或缺乏言語、甚至缺乏與天主接觸的渴望,聖神不僅完全理解,而且帶著我們、為我們詮釋天主。透過聖神,正因為我們的軟弱而成為真正的祈禱,與天主真正相遇。」[14]

因此,如果我們發現很難與我主交談,千萬不要灰心喪志。當我們的心似乎要對屬靈的現況關上大門時,當祈禱的時間似乎變得很長時,並且我們的思緒徘徊在其他事上時,也許聖施禮華的見解能給我們一些幫助:

「要謹記,祈禱並不在於巧言令色,也不在於虛誇的或安慰的言詞。

有時候,祈禱不過是看一眼我們的主或祂的母親的聖像;有時候,祈禱是一個用話語表達出來的請求;或奉獻善事、忠信的成果。

我們要好像一個站在天主我們的主門前站崗的衛兵一樣,而這就是祈禱。或者,好像一頭躺在牠主人腳下的小狗一樣。

不要介意這樣告訴祂:上主,我在這裡,好像一頭忠狗;或者,更好說好像一頭小驢子,不會踢那愛牠的人。」[15]

改變世界的源頭

祈禱的生活打開了親近天主的大門;幫助我們看清自己免不了過於強調只有相對重要性的問題,並提醒我們自己永遠在我們天父的手中。同時,祈禱並沒有將我們與世界隔絕,也不是讓我們逃避日常的問題。真正的祈禱是能產生影響力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光照它、並讓我們睜開眼睛以超性的視野看透四周的一切。一如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熱切的祈禱……不使我們偏離對歷史的承諾:敞開胸懷接受天主的愛,也能敞開胸懷接納弟兄姐妹的愛,並使我們能夠按照天主的計畫來塑造歷史。」[16]

在祈禱中,我主不僅為我們解渴,並鼓勵我們與他人分享親近祂的喜樂。這就發生在撒瑪黎雅婦人的心裡,與耶穌相遇之後,她趕緊想讓周圍的人認識祂。「城裡有許多撒瑪黎雅人信從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證說:『他向我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若4:39)真誠祈禱的一個標誌就是渴望與他人分享自己與基督的經歷:「若不感到需要向人談論心愛的耶穌、不介紹祂、不讓人認識祂,何愛之有?」[17]

聖母瑪利亞親自教我們如何祈禱。在心中默存她對愛子的關切。(參路2:51)她也陪伴耶穌的門徒祈禱。(參宗1:14)她向他們顯示了全然擁抱聖神恩賜的大道,激勵他們邁向福傳的神聖冒險。

Juan Francisco Pozo – Rodolfo Valdes


[1]《天主教教理》2567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67

[3] 范康仁蒙席《牧函》2017年2月14日,8

[4]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264

[5] 同上

[6]《天主教教理》2560(參聖奧思定,De diversis quaestionibus octoginta tribus 64,4:PL 40,56)

[7] 參《天主教教理》2710

[8] 同上,2732

[9] 參同上,2725ff

[10] 參同上,2729

[11] 聖施禮華《犁痕》460

[12] 聖施禮華《鍊爐》743

[1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22

[14] 本篤十六世,一般接見,2012年5月16日

[15] 聖施禮華《鍊爐》73

[16]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的開始》33

[17]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