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個性

如果我們常常自問天主要我們作什麼並嘗試滿足祂,我們會變成更堅強和首尾一致的男和女。

你是誰?當我們去工作面試時,當我們在機場過海關檢查時,當我們在互聯網嘗試取閱文章時,以及在其它很多場合下,我們被要求提供私人資料。在提供姓名、出生日期、職業、國籍、身高、體重、及瞳孔顏色等等資料上並沒有困難。我們甚致可以列出一些性格上的特徵:我們是否善於運動;我們是否很容易長胖;我們是悲觀或是樂觀、外向或是內向的人。但歸根結底,我們並沒有回答「你是誰?」 這一條問題。

在這篇有關培育性格的文章的開端,我們意識到一個成熟的基督徒,在獲召為天主兒女的光照下,擁有一個崇高及清晰的目標。意識到這一個目標並且使之成為屬於自己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界定自己。以下的章節會幫助我們明白個人成長是怎樣發生,怎樣是成熟的跡象,包括聖神在我們靈魂內的工作。這過程的由始至終,我們的性格都是漸漸在形成中。我們自孩提時已經知道自己是誰,又開始瞥見那個目標,雖然一切還要努力達成。

我們的性格漸漸鞏固,並且更意識到我們在世上的價值和使命;我們知悉自己的才能和有限;我們察覺他人的善與惡。在一開始,父母為我們作決定。他們為我們選擇名字和食物;他們給予我們信仰,及為我們挑選學校 … 當我們進入青春期,我們獨有的特徴會變得更為明顯,我們並且會為自主而展翅高飛,但卻永不會孤單。在我們塵世旅程完結時,我們會有一個明確的性格,去結朿充滿意義的一生。那用天主的手引導我們的筆觸所寫的一生故事已臨到結局。然後,連同「百倍」[1] 的賞報,我們真正的故事會在我們面前展開:我們會再找到所有我們愛過的、和所有愛過我們的人。

瞄準靶心

好像弓箭手射箭,如果他想射中目標,他一定要瞄準。我們一定要注視著我們的理想,並穩定地朝著目標前進。一個成熟的人在開始一項新任務前,或是要做一個決定前,會設法聚焦目標,好能不會把手段誤為目的。明白自己是誰和正在前往那裡,就不會被安逸的樂事帶來表面快樂,或是被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的幻覺所朦騙。要瞄準目標,我們需要依靠有經驗的人來告訴我們弓弦應有的張力,手應該怎樣拿著弓,和怎樣留神真正重要的事。一個旁觀者可以告訴我們應該射到那一處,並以友善和充滿信心的語氣糾正我們:高一些,向多一點右,向多一點左,預計風向的影響 ... 這正是父母、盡職的教師、朋友、或是給予我們基督徒生活忠告的神父所試圖做的。

順從那些愛我們的人的建議,和順從天主在我們靈魂內的推動,是達到所期望的目標的關鍵。要射中目標,我們要瞄準靶心,但我們會分心,漠視一切徵兆和警告而偏向了另一個方向。所以,知道目標是不足夠的;我們要每一刻都努力追求它,鍥而不捨,並尋求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很難改變和修改我們的性格。然而,我們對這些限制可以有很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顯著地影響着我們的喜悅及同他人分享喜悅的能力。我們的行事方式和怎樣對事物作出回應,標誌著我們的性格。正如一句古老的座右銘說:In omnibus respice finem,當你做任何事時,要保持注視著自己的目標。在工作或是休息時,在睡覺或是清醒時,我們永遠都是一樣的,有著一樣的、永不消失的性格:一個絕對不需要去隱瞞的性格。害怕顯示出真正的自我,是一個軟弱和搖擺不定的性格的明顯徵兆。基督徒視天主為父,不會重視在生命中要求得到什麼,反而是天主和生命要求我們貢獻出什麼。

如果我們常常自問天主要我們作什麼並嘗試滿足祂,我們會變成更堅強和首尾一致的男和女。我們不但知道自己是誰,而且也知道在每一情況下該怎樣作出回應。我們的性格在工作中成長,並因我們的個人特質而成形。我們喜歡自己的性格和所做的事。即使當我們未能明白一些事情,或是經歷自身的軟弱時,我們和天主的關係都標紀著一份父子親情和信賴的精神。基督徒的「身份證」是和耶穌所持的一樣,以有著祂的十字架作為獨特的標記。[2] 藉著認識基督,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藉著凝視基督,和祂強而有力的幫助,我們定能射中靶心。

「天主經」是當然的指南

耶穌透過祂的生命和教導而成了我們的典範。我們從祂那裡接受了基督徒這名字,和那篇屬於我們自己的禱告:天主經。[3] 它是一篇給予我們的生命和性格最佳指引的禱文。它教導我們應該求怎麼、和祈求的優先次序。我們的經驗、我們閱讀的書、我們眼睛裡留下的影像,會使我們勇往直前或是裹足不前。很多因素會協助我們前進,或是使我們偏離正軌。在這錯綜複雜中,祈禱能在我們一生的每一天引導我們寫下新的一頁。

我們雖然經常誦唸天主經,但它仍然常常使我們讚嘆。我們再次明白到,我們在天的天主父正在看顧著我們:不是在遠方或是在外面,而是在我們近旁。[4] 我們不說我的天父而說我們的天父,因為身為一個人,意味著我和他人存在著一種關係。我們祈求祂的名受顯揚。祂一無所求,但還是願望被認識、被朝拜、被尋求和被光榮,因為只有這樣,人才能滿足對快樂的渴求。[5]我們繼續祈求:願祢的國來臨。我們個人的生命是被這一呼求所啟發的。它在基督內成為真實,讓祂的恩寵在我們內運作,帶領我們到達永恆的光榮。「基督徒的身份意味著兩個擁抱。一個在受洗時,天父所給的擁抱,那時我們還是小孩,但這個擁抱使我們渴望另一個擁抱,就是當我們成為浪子(又是在瑪利亞內受偏愛的孩子)時,慈悲天父在光榮中等待著給我們的擁抱。」[6] 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幫助我們的生命導向祢,祢是我們個人身份的基石和目標。我們都以這角度來看我們所有的成功與失敗,喜樂和悲傷。

我們認識到自己是需要依靠物質的生物:我們日用的食糧。深一層次來說,這日用糧是指聖體聖事,耶穌自己,祂邀請我們去領受祂。在彌撒中,在唸完感恩經後,主祭對信眾說:我們才敢說… 然後他與信眾一起誦唸上主所教導的祈禱。日用:今天和現在就是揀選祂的時刻,修正我們的生命去符合天主的聖意,不要懷著怨憤,但要寬恕。我們怎能充耳不聞耶穌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訓道: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别人一樣?

有一次,在一個信友是小眾的國家,老師在一堂為外國人而設的本土語言課堂上指著字典中「懲罰」一詞問一個有基督信仰的學生:天主會做什麼?那個學生感到自己被處於困境之中,因為雖然他認為老師的問題並不公平,但是他並沒有信心可以給予一個全面的解釋。不過,他簡單的回答卻給同學們帶來了驚訝。他說:天主會寬恕人。我們祈求天主幫助我們分享祂這個有標致性的、使我們藉著它而肖似祂的特質。

我們以「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來結束。我們要天主把我們充滿衪的愛和仁慈,不只是包含寛恕,也警惕我們在路上的危險。透過祂的聖教會,天主向我們指出應該避免什麼。山中聖訓中的真福八端正定下了一個艱巨的,導向平安和成義的生命的大綱。相對地,罪惡不只冒犯天主,也傷害我們和奪去我們的安詳,因為它使我們分心,而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7]所以我們感恩,因為我們得知在前進時每一步應該踏在哪裡,為了達成願望而應該把希望寄託在哪裡。通過祈禱,我們的性格得已確立。我們察覺到我們的一生都是和天主不斷的交談。而且,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8]

把全部押在一張樸克牌上

我們眼望高處,邁向天國。我們知道「基督要求我們給予祂全部的愛,全部的生命,全心全意地;而我們要張全部希望押在一張樸克牌上 — 天主的愛的樸克牌。主,我愛祢,只因為我要愛祢。」[9] 當我們追隨我們自己的召叫時,我們以回應天主的恩賜和要求來鞏固自己身為基督徒的身份。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和朋友及同事們的人際關係,都應帶著這個印記。我們的身份,需要和天主對我們的召叫一致。

成熟是一項末完未了的任務,所以我們若要始終如一地生活,意味著學習做真正的自我。任誰想贏得一場遊戲或一個打賭,都會計算許多因素,並且不會冒大險。但是在我們基督徒的旅途中,我們把一切都放在天主手裡。我們的一生就是從這個目標得到意義。如果我們沒有在言行中表達出對他人真正的愛,我們是沒有可能愛天主,而愛天主就是使我們的生活得到合一。當我們找到一個能夠滿足我們的生命的清晰使命時,我們會感謝幫助我們找到了它的那個人,同時我們又信任他。一個明確的基督徒性格,會導致我們一次過地將一切風險放在天主身上。這就是「基督信徒冒風險的安全感。」[10]

與基督認同是我們基督徒聖召的目標。如果我們首尾一致,如果我們自然和簡樸地生活,我們定能認出祂,因為祂表掦那些毫無詭詐的人。[11] 相反,「所有纏繞不清、複雜的東西,或在個人問題上兜兜轉轉,都會形成一道屏障,阻擋人聽到主的聲音。」 [12] 建立我們性格的方法,就是清除那些似乎提供虛假安全感的屏障;我們要拆掉分隔我們和天主及他人之間的牆壁。在耶穌內,天與地是合而為一的。我們與祂認同,就是找到真正的我。

超性的性格

只有人類才可以做能夠成為意味深長的姿態的行為,和充滿意義的說話。在人身上展現出來的,是身體的美好(一種被謙遜包裹著的美好)、性格的記號、和自由的空間。只有人類,本能才可以變成傾向,因為人能夠了解自己衝動的原因,並且學習控制它。我們不應被盲目的力量所牽引,反而要用我們的理智和意志去管理它。只有男人和女人是天主照自己的肖像所創造而成為人的。[13] 祂預定了人要接受教育和漸漸成長。最重要的是,祂預定了人要和祂建立密切的關係,在人本性的基礎上建立超性的身份。

這個身份並不會使我們孤立於他人,而是為他人、與他人一起形成。這使我們忘卻自我並放眼在外。我們在嬰兒身上觀察到,他出生後數月,就開始認出自己母親的面貌和笑容。過些時候,他發覺自己並非世界的「主人」;他停止將所有東西視為己有,並停止說「我的,我的 ... 」。一個青少年會學到他不能夠要求所有的東西。如果他要求父母給他買一輛單車,他作要求前會等待時機,或許他會嘗試改善自己的行為,直至自己生日的來臨。如此,他學習到等待的價值,預備充滿樂觀地真正等待:這就是基督信徒的望德。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明白到自由不但意味著選擇的能力,而且也帶來責任:某人、某事正在期待我們的回應。所以,培育自己的性格,首先不是要滿足自我,而是要增進我們對他人的坦誠,和改善我們可以為他們做的任何事。這項工作由家裡開始,在家庭裡。「一個家庭瀰漫著愛和信任,那麼不論遇上任何事情,家人依然彼此信任,各人因而願意展現真正的自我,自然而然地擯棄欺詐、虛假和謊言。」[14] 在家庭中,每一個人學習明白真正的自我和可以為他人做什麼。

驚訝於這奇妙的神聖計劃,會引發一個關於我們存在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我是誰?我們作為受造物的脆弱身份,要完全依靠只有天主才擁有的完美身份。教會早期的兄弟姊妹很明白這一點:「基督徒生活在肉性中,但不隨從肉性。他們生活在世上,但卻是天國的子民。」[15]

Wenceslao Vial


[1] 瑪19:29

[2] 參閱教宗方濟各2014年11月26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講道

[3] 參閲瑪6:9-13

[4] 參閲聖施禮華,「道路」,267節

[5] 參閲本篤十六世2011年9月11日的講道

[6]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年11月24日,144節

[7] 瑪6:24

[8] 羅8:31

[9] 聖施禮華,1960年11月30日一個家庭聚會的筆記

[10]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58節

[11] 若1:47

[1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90節

[13] 參閲創1:26

[14] 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宗座勸諭,2016年3月19日,115節

[15] 丟格那妥書,5 (PG 2, 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