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性,就越神性(十四):給予光明、真心的話語

耶穌和祂的第一批門徒表現出對真理的熱愛,確信真理會帶來深遠的喜悅。

不畏懼真理
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所見所聞的事
在我們當今的「阿勒約帕哥」中
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


「看,這確是一個以色列人,在他內毫無詭詐。」(若1:47)耶穌對納塔乃耳的讚美,也可以用在所有聆聽祂的人身上。師傅不只說真話,而且確切地依照實話生活。在耶穌的話語中,我們總是看到祂熾熱的願望,想要把祂所擁有最好的一切給予我們。祂的愛使祂說的話總是透明的,渴望給我們祂的真理和祂的慈悲。這就是為什麼當年和現在一樣,祂的生活和見證是如此強而有力,儘管有時也會讓人感到震驚或不安。

不畏懼真理

我們在若望福音第六章中看到了師傅話語中的這份力量。在眾人因為幾塊餅和幾條魚的倍增都能吃飽的奇事,而感到驚愕不已。不久之後,我們看到祂決心揭示一個甚為重要的真理。耶穌心裡明白,在那裡跟隨祂的數千人將很難理解祂要宣講的真理,然而祂卻拒絕刪除任何一個字,或者稀釋祂話語的內容,以使其更容易被接受。「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若6:54)幾乎所有在場的人都立刻決定要離開祂,因為祂的話讓人心裡感到不安。「這話生硬,誰能聽得下去呢?」(若6:60)

乍聽之下,祂「過分」的大膽導致祂失去了五千多個「跟隨者」,如用現今社交媒體的語言來說的話。但對師傅而言,這次明顯的失敗只是短暫的:既不能束缚祂、也不能制約祂。以至於在看到十二個門徒臉上徹底的失望時,祂問他們:「難道你們也願意走嗎?」(若6:67)為了留在我們身邊,耶穌寧願付出孤獨的代價,這是多麼矛盾難解的啊!數十個世紀以來,為了這永遠的生命之糧,祂接受了挑戰,亦不願不用聖體來滋養和顯示祂對我們的愛。對耶穌來說,正如對祂的教會一樣,真理就是對人類的愛情。祂知道以真實的方式表現自己是多麼重要,「因為他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而真理往往會傷人。「真理不僅不廉價,而且要求高,甚至會灼傷人。」若瑟拉辛格樞機曾經說:「耶穌的訊息也包括我們在與祂同時代人的那場鬥爭中看到的挑戰...。誰都不想被燒死,誰都不願意接受這點,誰也就不會接近祂。」[1]

耶穌知道:自己必須說什麼、必須怎麼說、必須啥時說。在祂被那些在耶路撒冷聖殿裡聽祂講話的人判處死刑的前幾天,祂在人們面前譴責他們是「瞎眼的嚮導、假善人、石灰刷白的墳墓。」(參瑪23:24-27)之後,祂又公開斥責他們,「蛇啊!毒蛇的種類,你們怎能逃避地獄的處罰?」(瑪23:33)這些話是相當挑釁的、引人反感的。耶穌並非對那些犯錯的人,或對罪人說話如此嚴厲。相反,祂是針對那些認為自己是公義的,並阻止別人接近天主的人而發。(參瑪23:13)祂非常清楚,祂的話語會激起那些已經在謀劃著要殺害祂的人的強烈反感。但這對祂說來一點也不重要。甚至祂的門徒可能成為祂灼熱言語的間接受害者,這種恐懼也沒有約制祂。祂對真理的熱愛和對人類的愛情,遠勝過這些世俗生活的顧慮。聖施禮華很清楚地總結了耶穌的這種態度。「不必害怕真理,即便真理會置你於死地。」[2] 藉著這些對法利賽人強烈而嚴酷的言語,耶穌是在保護自己小小的羊群,避免他們受到錯誤和謊言的傷害。祂心中早已明白,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將會因愛天主和捍衛同一真理而遭受殘殺。畢竟真理是為基督殉道者第一句和最後一句的愛之語。

我主生活中的許多場景向我們清楚地表明祂對真理的熱愛。正如祂自己在比拉多前受審時所說:「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為給真理作證。」(若18:37)而我們基督徒也領受了洗禮和堅振,成為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那一位」的見證人,他們拒絕將現實放在個人的利益或意識形態之下。「殉道者」這個字實際上意味著見證人。雖然天主沒有召叫所有的基督徒為信仰流鮮血,但祂確實期望我們願意為這信仰一點一滴地捨棄自己的生命。祂要求我們成為「默默奉獻的殉道者,那些耗盡一生的歲月、全心全意為教會和為人靈服務、不引人注目、含笑而終的人。」[3] 因為歸根結柢,「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僅因作為一個走向永恆的階段而有此必要。這就是為什麼塵世的生活只有相對的重要性,而不是絕對的善。絕對重要的是你們要喜樂,你們要得救。」[4]

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所見所聞的事

我們在耶穌的首批門徒身上看到了耶穌勇敢態度的美好映照。在五旬節的火舌出現之後,宗徒們大膽的傳道,現在他們能毫無顧忌地說話,讓眾人感到驚訝不已。他們已經從師傅那裡學習到這一點。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看到伯多祿和若望被帶到猶太公議會前面,因為他們膽敢公開的宣稱我主已復活的真理,並為一個瘸子的痊癒辯護。在監獄裡待了一夜之後,他們受到審訊,那個被治好的人也在那裡。長老和經師們問他們:「你們憑甚麼能力,或以誰的名義行這事?」(宗4:7)伯多祿卻給了一個清晰而完整的答覆。完全相反在耶穌受難那天的黑夜裡,他撒謊和矢口否認我主的那副畏縮怯懦心態。且振振有詞地說道:「告訴你們和全以色列百姓:是憑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字即是你們所釘死,天主從死者中所復活的;就是憑着這人,這個站在你們面前的人。」(宗4:10)伯多祿和若望的勇猛大膽讓他們目瞪口呆。他們不知道該做怎麼,只得命令他們不要再奉耶穌的名教訓人或行任何事。而伯多祿和若望卻回答說:「聽從你們而不聽從天主,在天主前是否合理,你們評斷罷!因為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所見所聞的事。」(宗4:19-20)

這些來自耶穌和首批門徒生活中的例子,為我們提供了如何宣講基督真理的明確準則。通常為求自保可能導致我們發表不實的言論,或是在我們應該說話的時候卻保持緘默。當然,福傳並不意味著總是會引起衝突,但也不總是迴避衝突,對真理作出妥協。聖施禮華寫道:「妥協?要妥協,這兩個字只有在那些不想奮鬥、狡猾、貪圖舒適、或畏縮的人的辭典中可以找到的,因為他們心裡有數在開始之前,就已被擊敗了。」[5] 反之,如果我們認為不必使用清楚、有力的話語,或者不面對每個時代、每個人的問題、渴望和關切,這樣就可以傳播信仰,那也未免太輕而易舉了。

無論如何,當基督徒努力按照他們的真實身份生活時,他們有時免不了會恐懼他人的嘲笑,擔心「別人會說什麼。」今天,要成為耶穌的門徒幾乎不必擔心會被扔去餵獅子,或被關進監獄,就像發生在伯多祿和若望以及許多在我們之前,維護和見證信仰的聖人身上那樣。然而,我們的公眾形象可能會受到損害,甚至因為我們捍衛人性尊嚴和良心自由而受到迫害,而這正是實踐信仰、尊重生命和其他許多不可剝奪的真理的基礎。

聖施禮華曾說過,「基督徒的生活不該是『唱反調』。應該是積極的、樂觀的、朝氣蓬勃的、愉快的,與和平的。」[6] 但正因如此,「願我們常常有勇氣在大庭廣眾前,按照我們神聖的信仰而堅定的生活。」[7] 我們對天主和真理的熱愛絕不能在生活中變得脆弱,因為若沒有這種熱愛和真理,我們就不再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可向世界傳佈。此外,關鍵是要努力找到方法,能在每一種情況下盡可能地做善事。同時牢記真理的傳播,不僅取決於我們說話的內容,也取決於盡量讓聆聽我們的人能夠有所理解。耶穌有時也選擇保持沉默;(參路4:28-30;瑪26:63)雖然祂經常直言不諱,但祂總是尋求最好的方式來讓每個聆聽祂的人能理解祂自己。因此,倘若單單墨守一個真理,強壓於人,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因而最好是等待另一個場合,或是重新考慮我們的理由。而且,在這種情況,我們要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想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加深自己對信仰的認知,更可以看到自己論點中的弱點。

在聖伯多祿前書中(我們可以稱其為歷史上的第一份通諭),清楚地闡述了這使徒工作的全貌:「你們但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保持純潔的良心,好使那些誣告你們在基督內有良好品行的人,在他們誹謗你們的事上,感到羞愧。」(伯前3:15-16)

在我們當今的「阿勒約帕哥」中

福傳的挑戰不僅要具有勇氣,更應該在知識和神學方面做充分的準備,還需要憑靠每個人的情況、「語言的天賦」、和對當代文化的同理心。聖保祿在雅典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新「阿勒約帕哥」中行事。(參宗17:16-34)首先,我們覺察到保祿身處一個被偶像崇拜所征服的城市時,內心深處所受的激盪。然而,他的熱情並沒有導致他以粗魯或不友善的口氣說話。[8] 他先探索四周情勢並洗耳恭聽:首先是猶太教會堂裡的弟兄們,然後是街上的伊壁鳩魯派和斯多葛派哲學家,他與他們深度交談,同時表達他自己關於天主和生命的想法。他除了對雅典的建築感到興趣之外,保祿還表現出自己對雅典文學的廣泛瞭解,這使他能夠讓他的信仰連帶地傳達給那些對他講話感興趣的人。聖保祿使他的傳道盡量適應這些困難的聽眾,但他也絕不稀釋福音的信息。他在阿勒約帕哥的演講至今仍然是我們的榜樣,值得經常重新閱讀。

諸如聖保祿曾稱讚了他們「給未知之神」所建造的祭壇的美麗,是他在城市各處行走時所發現的。當他利用文化的比較,讓他更接近他的對話者,並允許他談論那個神秘的天主,他聲稱自己認識祂。透過他引用希臘詩人的各類文學,聖保祿巧妙地將演講引向他所想表達的真理:我們都是這位未知之神的受造物,因為祂是萬物的創造者和大地的主宰。他還向他們解釋天主是如何臨在我們的中間;不是透過人手建造的偶像,而是取得肉身,並藉由祂從死者中的復活,作為祂神性的證明。

當聖保祿談論信仰中的核心真理(有時被稱為「講道」kerygma)時,它在一個深具文化素養的外教人前面閃爍著無限的光輝。然而也會觸礁令人難以接受,與我主當年在論述關於生命之糧時,所發生的驚悚反應相似,於是大多數聽眾禮貌地離開了。「關於這事,我們後來再聽你罷!」(宗17:32)起初並不是所有的耳朵都準備接受天主的聖言。但有些人選擇留了下來。敘述中還說,阿勒約帕哥的官員狄約尼削,和一個名叫達瑪黎的婦人,以及其他幾個人就在那天擁抱了信仰。保祿的勇氣、智力上的準備和對他人的理解,就像今天的許多基督徒一樣,允許聖神在眾多人心中點燃了基督之火。此外,聖保祿生活中的這段話教導了我們如何與某種陌生的文化互動,該文化有時甚至於從未稱述過天主之名呢!

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

基督徒的言談和生活有時令人不快,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麼,而是與社會上認為可以接受的現象形成對比。當然,他的潔身自愛生活可能無意中反映出、突顯出許多人不當的生活方式,尤其在男女的情感關係裡、在某些職業習慣上,或在玩樂的方式中。然而,這些生活方式和習慣不僅得到廣泛的認可,而且有時還成為法律上可執行的權利。

因此,當有人讀到聖保祿下面這樣的聲明時,很可能會感到被評判、被看不起。「你們不要自欺:無論是淫蕩的、或拜偶像的、犯姦淫的、作孌童的、好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酗酒的、辱罵人的、勒索人的,都不能承繼天主的國。」(格前6:9-10)這些話很可能震驚了聽到這些話的一些格林多信友,現今類似的反應肯定還會繼續發生。我們基督徒希望總是積極正向地說話,說話的方式可根據時間或對話者而有所應變;但我們總不能像那些新的教師一樣,只說每個人想聽的話。(參弟後4:4)因為正如先知依撒意亞所警告的,「禍哉,那些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甘,以甘為苦的人!」(Is 5:20)

同時,我們對真理的見證不能淪為只偏向對邪惡的譴責。福音的重點是宣佈天主對每個人無條件的愛。聖保祿的話並不限於譴責惡習和罪行。就在上面引用的強烈話語之後,他又說:「你們中從前也有這樣的人,但是你們因着主耶穌基督之名,並因我們天主的聖神,已經洗淨了,已經祝聖了,已經成了義人。」(格前6:11)

也許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注意到「我們瞭解了在進行福傳任務時,福傳者總是受制於語言和環境。儘管未能盡如人意,他仍會不斷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在特定脈絡中傳達福音真理,絕不放棄他能帶給人的真理、善和光明。一顆傳教的心覺察到這些限度,並讓自己『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格前9:22)」[9] 無論誰經歷了與天主和他人的深厚友誼之後,就會發現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容易吸收到真理,並自由和富於愛心地與眾人分享,陪伴他們在一個往上的斜坡上慢慢前進。誠然,「對許多人來說,聖人是個令人覺得很『不舒服』的人,尤其生活在一起的話。但是,這並不意味他必定是難以忍受的。聖人的熱忱總不應是難以接受的。當他規勸別人時,總不該傷害對方。他的榜樣絕不應是他對近人的一種不假辭色的羞辱。」[10]

今天和昨天一樣,為了接納天主的慈悲,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是罪人,有時這需要相當緩慢而具耐性的旅程,首先我們要以身作則。在我們的一生中,最慶幸的是我們都能有朋友在自己的身邊,他們理解我們,用真心話來啟發我們。因為只有真理才能使我們自由。只有真理能使我們的心自由,(參若8:32)並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樂。而這正是福傳的意義所在。「它總是讓人快樂,非常快樂。」因為「真理與真正的喜悅是分不開的。」[11]

[1]若瑟拉辛格《天主與世界》巴賽隆納2011年,209-211頁

[2]聖施禮華《道路》34

[3]聖施禮華《十字架之路》第七處,4

[4]聖施禮華《信函》1973年6月,12

[5]聖施禮華《道路》54

[6]《鍊爐》103

[7]《犁痕》46

[8]參閱《道路》396、397

[9]方濟各《福音的喜樂》45

[10]《鍊爐》578

[11]《犁痕》185

Carlos Ayxelá y José María Garcí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