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性,就越神性(二):我們內心的道路

我們被召喚將天主的光明帶到世界,「我們內心有條道路,即是基督,祂希望我們像祂自己一樣,越人性就越神性。」

越人性,就越神性(二):我們內心的道路(收聽普通話錄音)

越人性,就越神性(二):我們內心的道路(收聽廣東話錄音)


我們透過基督到達天主
三束光
與祂一起生活的新意


在聖奧思定的生命過程中,不斷的尋求天主:這份急促熱切的之情並不常引他走向正途。年輕時,他熱愛文學和修辭學,讓他著迷。他熱情的衝動有時反使他誤入歧途,甚至擁抱了遠離基督信仰的思想體系。然而他探索真理的坦誠和閱讀聖經的勤奮,使他一步步地趨向基督信仰。或許他顧慮到自己的經歷,並知道許多以同樣的熱情、有學問的人也在尋找真理,但卻沒有找到基督。聖奧思定寫道:「每個人都渴望真理和生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他的道路。天主是個永恆的、不可變的、可理解的、聰敏的、智慧的、有創造力的生命,甚至世上的一些哲學家都能看到……,可是我們卻無法達到真理的圓滿。天主之子,永存於真理和生命的天父內,藉由取得人性而成為真道。走在真人的祂旁,你會到達天主那裡。」[1]

我們透過基督到達天主

可能很難理解,我們所尋求的天主好似我們生命的目標,其實是祂把這種渴望置於我們內心深處,也就是到達祂的上好「途徑」。我們通過祂自己到達天主那裡。正是為了讓我們能沿著這條道路前進,祂派遣自己的獨生子來到這個世界,使我們不僅可以聆聽祂說話、看見祂、觸摸祂,甚至還能分享祂自己的生命。耶穌「並不只局限於向我們展示與天主相遇的道路,同時我們也可透過順從祂的話語和模仿祂的榜樣,而在這條道路上暢行無阻。的確,基督不但為我們打開了自由之門,而且祂自己也成為道路,『我是道路』(若14:6)指明祂是到父那裏去的唯一道路。」[2]

彌撒聖祭的禮儀為我們證實了這一點,在感恩經文結束之前,神父舉起聖體和聖血宣佈:「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我們只有「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才能到達天主。祂降世贖世身為真人是我們需要行走的道路,是我們達到目標的真理,給予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因此,從在晚餐廳的第一次開始,每台彌撒慶典都是以與耶穌聖體的共融達到高峰。天主成為我們去天堂之路的食糧:祂自身就是道路。

選擇走這條路,我們生命就會無比的豐碩。「信德是源自我們與生活的天主的相遇。祂召叫我們,向我們啟示祂的愛……信德是我們從天主領受的超性之恩,成為我們路途上的一道光,在時間長河中指引我們的旅程。」[3]正如聖施禮華強調的:「耶穌是道路,祂在世上留下了清晰的足印。……我多喜歡重複這些字句!昔日耶穌為門徒生活、為群眾所尋找,同一耶穌,今日為我們生活,並會永遠活著。」[4]

三束光

第四部福音告訴我們關於洗者若翰的作為:「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祂而信。他不是那光,只是為給那光作證。」(若1:6-8)若翰所見證的光也需在每個受過洗禮的人身上體現出來。正如我們在信經中所宣稱的,基督是「出自光明的光明」。因此,若基督徒接受這道光,並「信祂的名字,」(若1:12)也就成為出自光明的光明。因此,當我們向天主祈求「看得見的光」時,我們是在祈求我們也能像洗者若翰一樣,成為世界之光的見證人。

我們需要一種發自內心伴隨我們的光明、一種支撐我們內心的力量。這就是神性三德在我們靈魂中的作用。信、望、愛三德就像三束光,天主的生命照射在我們身上的三種原色。「人性德行植根於神性三德,神性德行適應人的官能,為能參與天主的性體:神性德行直接相關於天主聖三。」[5] 通過這神性三德,「我主使我們屬於祂,使我們『真正的肖似祂。』」[6]

信、望、愛三德在某種意義上對應於「時間的三個層面:信仰的服膺來自永恆的聖言;在歷史中逐步頒佈;在當下轉化為愛;從而打開希望之門。」[7] 信仰領先,不僅告訴我們從哪裡來,也告訴我們要到哪裡去;不僅是對過去的記憶,同時也是照亮未來的明燈;它為我們打開希望之門,引導我們走向永生。在這兩極之間展開的愛德,總是在現世發揮作用。帶著信仰的力量和希望之所寄,我們可以自信的說:就在此時此刻,針對此人,在此情況下,我能成為天主之光、天主之愛,儘管我有種種的限制。

與祂一起生活的新意

聖施禮華曾說:「我的孩子們,這個世界有著非常急切需求,因為數以百萬計的靈魂仍然不認識天主,他們仍然盲目於救贖之光。你們每個人都必須像我主所希望的那樣,成為『彷彿一盞在黑暗中發光的燈,quasi lucernae lucenti in caliginoso loco。』」[8]

點燃這盞燈的光有兩個泉源。第一個來源僅因我們是按照天主的肖象和模樣被造的。這個源頭永遠不會捨棄我們,體現在我們掌握真理的能力、體現在我們的意志傾向於善,甚至更深層的體現在我們人類的尊嚴。而這份尊嚴發自於一個具有無限智慧、愛情、自由的造物主手中,而非來自偶然的巧合。第二個源頭是傾注於我們的新生。透過「聖洗帶給我們的重生,使基督徒在本體上擁有一個新生命。」[9] 這件聖事完全修復了我們因原祖犯的罪而被剝奪的神聖生命,並使我們能夠在我們四周散播天主之光。

這兩個偉大的泉源:按照天主的形象而被創造,以及我們的聖洗聖事,使我們能夠將天主的光輝映照在我們的身上。有一位律法師曾在黑夜的掩護下,去到耶穌面前,問祂如何才能親近天主?耶穌答說:「履行真理的,卻來就光明。」(若3:21)如果我們讓自己被天主的恩寵所引導,我們的行動也就能產生光亮。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能熟悉天主之光,就越能選擇天主希冀的真善,而不是一些虛表的善。「人與真善之間有某種程度的『同類型』。這樣的一種同類型是扎根並發展於人的各種德行上:明智及其他三樞德,首先應在信、望、愛這三超性之德上。」[10]

與基督的認同來自於這種「同類型」的增長,通過恩寵和我們在靈魂中由衷歡迎那承行天父旨意化成為人的祂,使我們慢慢地擁有與祂同樣的情感,「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斐2:5)同樣的態度。我們越是在與耶穌的親密關係中深入,我們就越會意識到,尋求聖德主要不是一個為達到某特定的道德標準而奮鬥的問題,而是一條我們由道成肉身的天主親自陪伴的道路,與祂分享情感、與祂相愛、與祂一起受苦。聖施禮華對此表達得再確切不過:「當你感到疲憊萬分或厭惡一切時,心懷信賴地去向我主訴苦,正像我們的好朋友之間所做的那樣,不妨對祂說:『耶穌,看看祢能為我做些什麼。我甚至還沒開始奮鬥,我已精疲力盡了。』祂會賜給你祂的力量的。」[11] 這就是每個基督徒的職責:與祂分享我們自己的生命。

以這種理解基督徒生活的途徑,不但不是接受某個思想體系,而是全心全意的信任「那位」:在基督內。這就是歷史上無數的聖人聖女的努力方向。今天,我們也沒有其他的新訊息或秘方。和前人一樣,我們有任務從世界的內部去照亮它。一位早期的基督教作家有個傳神的比喻:「靈魂之於身體,就像基督徒之於世界。」[12] 要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靈魂,這是我們的道路,基督是我們內心深藏的一條道路。祂希望我們像祂自己一樣,越人性就越神性。

[1]聖奧思定,講道,141章,1,4

[2]教會信理部,函《Placuit Deo》,2018年3月1日,11

[3]方濟各《信德之光》4

[4]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27

[5]《天主教教理》1812

[6]聖施禮華《天主之友》98

[7]若瑟拉辛格,《CommunioUn programa teológico y eclesial》,Encuentro,Barcelona 2013,p. 303

[8]聖施禮華,聚會筆記,1974年6月2日

[9]范康仁蒙席,「主業團的聖召是教會中的聖召」,摘自《主業團在教會中》,Four Courts Press 1994,p. 173

[10]若望保祿二世《真理的光輝》64

[11]聖施禮華《鍊爐》244

[12] Letter to Diognetus,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