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基督,活在喜樂的希望中

「基督將我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從基於消極的戒律和限制中釋放出來,取而代之的是愛的生活。」這是一篇關於基督徒生活的新文章。

—— 偉大的希望
—— 讓自己被天主的愛所感動
—— 讓自己被基督凝視
—— 與基督同行,在世上留下印記


賦予生命的價值是什麼?賦予「我的」生命價值又到底是什麼?在當今這個世界裡,這些問題的答案通常取決於下面兩個關鍵:我個人能力所及的成功;以及其他人對我的看法。這兩點確實都不容人忽視。我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成功是很理所當然的,因沒有人會以失敗為目的;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自然能影響到我們的家庭、社交和職業生活。然而,人生總有成敗,無論其大小;也有可能,就是旁人對我們自己的看法,已壓根就不當為一回事。

失敗、失去地位或意識到自己無能的經歷——不僅在職場上,甚至在活出基督徒生活的努力過程中——都可能導致氣餒、沮喪,甚至最終失去希望。畢竟我們想在不同階層、領域取得成功、「成為某人」、或至少能聲稱自己為某人所帶來的這股壓力,是前所未有的難以抗拒。其實,不僅在於一個人「是/身為」什麼(兒子或女兒、父母、兄弟或姐妹、祖父母),現今則重視一個人能「做」什麼。這麼一來,人面對生活上不同類型的挫敗時,應對能力就愈發顯得脆弱。當人受到挫折時,過去能夠堅毅地解決或接受,而現在呢,即使年紀尚輕,失敗往往會導致深度的憂鬱、或椎心之痛。在一個如此要麼不負眾望、要麼垂頭喪志的世界裡,若要過個像聖保祿所建議的那種「論望德,要喜樂」(羅12:12)的生活,是否還有可能?

而主業團監督於2017年2月的牧函中,就曾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唯一真實具有啟發性的答案,並肯定、果斷的表示:「願主因祢的忠誠大愛,我們每天能以嶄新的愛,活在喜樂的希望中。」[1] 儘管我們有時可能因自己的軟弱而失去希望,對天主的聖愛和祂恆常的親近常視而不見。猶記教宗方濟各在他談到希望的教理中提醒我們:「基督徒的希望是堅定不移的;這就是為什麼它不會令人失望……。它不是基於我們能做什麼或成為什麼,甚至也不是基於我們可能有什麼信仰。它的基礎,即基督徒希望的基礎,是我們能真知灼見的堅信不移。簡言之,就是天主自己對我們每個人的愛。『天主愛我們』這句話,我們輕易的就脫口而出,也常這麼說。然而讓我們稍微省思、捫心自問:『我確信天主愛「我」』嗎?那回答可就不這麼輕鬆了。」[2]

偉大的希望

在他的講道和談話中,聖施禮華經常提到早期的基督徒。他認為信仰對他們而言,不僅是種可以接受的教義,或是種生活的模式;更是種新生命的「恩賜」:是基督在復活以後,聖神傾注在他們心中的恩賜。對於早期的基督徒來說,信仰天主是他們所經歷的現實,而非僅是理智上的信念。天主是真正存在於他們心中的「那一位」。聖保祿寫信給厄弗所的信徒時,把他們在認識福音之前的生活與當下的做了個比較:「記得那時你們沒有默西亞……對恩許的盟約是局外人,在這世界上沒有希望,沒有天主。」(弗2:12)反之,憑著信德他們獲得了希望:「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5:5)

兩千多年後,天主繼續呼叫我們進入這個「偉大的希望」,這使得所有其他的希望或失望都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罷了。「我們日復一日生活,需要大大小小的希望。但是沒有超越一切的大希望,是不夠的。這個大希望非天主莫屬,祂包含整個實體,祂能給我們靠自己無法獲取的事物。」[3]

問問自己,我們是否已經單單「習慣於」有位救贖我們的天主的這件事實,一位讓我們充滿憧憬的天主;甚至熟悉地認為祂不過是個對我們生活幾乎沒有什麼真正影響的純屬理想而已。十字苦架,對於那些寄以厚望於耶穌的人而言,似乎是一敗塗地,然而,在復活時,十字架卻成為有史以來最具決定性的勝利。決定性,因為不僅限於耶穌的成功;而且在祂內,我們也都是勝利者。「得勝世界的勝利武器,就是我們對復活的那一位的信德。」(若一5:4) 走在厄瑪烏路上的門徒,抱著懷舊的心情追念過去:「我們原指望……」(路24:21)他們沒有察覺到與他們同行的原來是耶穌,瞬間祂就開啟了他們的盲目,讓他們看到美好的未來,撥開了他們的眼前的陰霾。「點燃你的信德。基督不是一個已過時的人物。也不是在歷史中消失了的記憶。祂還活著!聖保祿說:『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4]

讓自己被天主的愛所感動

聖保祿為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做了如是的總結:「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所以,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他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迦2:19-20)對聖保祿而言,基督信仰主要意味著基督為我們死亡、復活、並且將祂的聖神自天國遣發到我們的心中,聖神改變我們,讓我們看到新生命。「凡為愛所感動的人,開始察覺『生命』實在是什麼。他開始意識『希望』一字的意義。」[5] 如同撒瑪黎雅婦人、瑪麗德蓮、尼苛德摩、右盜迪瑪斯和厄瑪烏的門徒一樣,耶穌賜予我們一種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和看待天主的新眼光。只有依賴天主賦予我們這種新的眼光去看待祂,我們努力奮鬥去改善和模仿祂才具有意義。否則我們的力量「一切都是空虛,都是追風。」(訓2:11)

藉著「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6] 而死在十字架上,基督將我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從基於消極的戒律和限制中釋放出來,取而代之的是愛的生活。「你們原已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即是照創造他者的肖像而更新,為獲得知識的。」(哥3:9-10)因此,意味著先要「認知」天主的愛,並讓自己被天主「觸動」,以便重新踏上通往聖德的道路。關鍵在於找到天主,也讓自己被天主改變、重塑。主業團監督在任職後不久就提醒我們要注意這一點。「哪一些是吾主首先要我們在這世界、教會和主業團的歷史時刻所做的呢?答案很明顯:最優先的莫過於以熱戀中的人般的精緻細膩之情,關顧好我們與天主的共融合一,首先默觀耶穌基督,天父慈愛的面容。聖施禮華提出的三部曲總是有效:『願你尋找基督;願你找到基督;願你熱愛基督。』[7] 與天主合而為一使我們能過一個祂提供我們的「新生活」。尋求基督的面容,讓我們自己受祂的凝視,是深化愛情生命的奇妙之道。

讓自己被基督凝視

基督是天主慈悲的「面容」,因為在祂內,天主會用適合我們程度的語言與我們談心。是種人類的語言,旨在滿足祂自己放在我們每人身上對愛的無限渴望。「而你……你是否有時感覺到這種專注於你的凝視,一種無限大愛的凝視,超越了你所有的罪惡、局限和失敗,總是持續信賴你,並懷著希望凝視著你的生活?你是否懂得你對天主的價值,祂為愛賜給了你一切?一如聖保祿教導我們的:『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我們真的了解這些話的力量嗎?」[8]

要發現我主的面容,我們需要跟隨敬拜和默觀的道路。「站在十字架前,或跪在聖體前,或只是在祂面前,這是多麼好啊!當祂再次觸動我們的生命,並催迫我們去分享祂的新生命時,對我們有多好!」[9] 正如教宗在某個場合所說的,就是「凝視著天主的儀容,但勝過一切的是意識到祂也在凝視著我們。」[10] 讓自己被人注視似乎很容易,單純的處於天主的臨在。可是,在我們這個充滿刺激、過度活躍的大環境中,這可能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所以我們需要祈求天主恩賜一份能夠進入祂的沉默,而被祂凝視的禮物。我們需要深信,儘管我們沒有立即做出一些決策,但能處與祂的臨在,已經是個美妙、有效的祈禱。默觀基督的容顏本身就具有我們人性無法衡量的改變力量。「我常將上主置於我的眼前,我決不動搖,因他在我右邊。因此我心高興,我靈歡喜,連我的肉軀也無憂安眠。」(詠16:8-9)

耶穌的面容也是被釘十字架者的面容。人們在面對自己種種不堪的弱點時,便用過於人性化的推測來認定必然讓祂大大地失望,以致無法假設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似的去親近祂。然而這些顧忌無非是來自對天主之愛的錯誤觀念。「有一種虛假的靈修主義,把十字架上的主,表現得像一個瘋狂的叛逆者。祂扭曲的軀體,似乎在威脅整個人類:『你們把我摧毀了,所以我要將我的釘子、十字架,以及荊棘拋棄在你們身上。』如此想的人並不知道基督的精神。祂受盡所能受的苦,而由於祂是天主,祂能受很多的苦;但祂的愛遠遠超越祂要受的苦。甚至在祂死後,仍然讓人用長矛刺開了另一傷口,好讓你與我,在祂至愛之心的旁邊,找到一個避難所。」[11]

聖施禮華多麼了解從耶穌臉上散發出來的大愛!當祂從十字架上注視著我們時說道:「我完全理解你們。在死之前,我可以看清你們所有的弱點和失敗、所有的墮落和背叛。我對你們的了解,就如看清你們的本性,『我判斷為你們獻出我的生命是值得的。』」基督以慈愛、肯定的眼光凝視著我們。祂看到我們身上的美善——我們本身的美善——以及祂在呼叫我們存有時,所給我們的一切,的確再也沒有比這更偉大的愛情。(參若3:16; 15:13)

與基督同行,在世上留下印記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跌倒、錯誤和平庸時,耶穌的眼神會幫助我們懷著希望重新做出回應。這不僅是獨善其身。天主指望我們改變世界,並用祂的大愛充滿世界。這個召喚也包含在基督慈愛的眼神中。「你們可能會對我說,『聖父,但我有我的極限,我是個罪人,我能做什麼?』當上主召叫我們,祂並不擔憂我們是什麼,我們曾經又是什麼,還是,做過什麼或沒做過什麼。恰如其反,當祂召叫我們時,祂指望我們必須付出的一切,以及我們能夠廣傳祂所有的愛。祂的賭注押在未來,押在明天。耶穌將你指向未來,而非博物館。」[12]

我主的眼神是聖愛的眼神,總是肯定這個人並說:「有你的存在真好!有你在我身邊真是了不起!」[13] 此外,在完全了解我們的同時,「祂信賴我們。」發現天主肯定的眼神修復了我們的希望,並再次感受到被吸引、被提昇,奔向大愛的最佳捷徑,進而將這份基督救恩的喜訊傳給全世界。這是我們最堅定的保證:基督為我而死,因為祂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真正認識我的基督,對我懷有信心。正如宗徒所說:「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他既然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他交出了,豈不也把一切與他一同賜給我們嗎?」(羅8:31-32)

這種確定性激勵我們整裝出發,再度出航邁向世海,讓四處留下基督的印記。我們知道我們經常會因躊躇、跌倒、心有餘力不足,而壯志未酬,但這些並非重點。關鍵是我們要勇往直前,將我們的眼光放在我主身上:「在基督聖愛凝視中的盼望。」[14] 是祂拯救了我們,依靠我們讓世界充滿和平與喜樂。「天主創造我們是為了讓我們能獨立。登山者喜愛在攀登時唱一首動聽的歌曲。歌詞是這樣的:『在攀爬時,跌跌撞撞都無所謂,只要你能再次站起來。』」[15] 腳踏實地、開朗自信的向前猛進,胸懷使命,「以你心中所持的基督火焰,去點燃世上所有的道路。」[16]

[1]范康仁《牧函》2017年2月14日,33

[2]教宗方濟各,一般接見,2017年2月15日

[3]本篤十六世,通諭《在希望中得救》2007年11月30日,31

[4]聖施禮華《道路》584

[5]本篤十六世,通諭《在希望中得救》2007年11月30日,27

[6]羅馬感恩祭典,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7]范康仁《牧函》2017年2月14日,30 (參《道路》382)

[8]教宗方濟各,訊息,2015年8月15日

[9]教宗方濟各,宗徒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6日,264

[10]教宗方濟各,演講,與教會運動聖神降臨節守夜,2013年5月18日

[11]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十二處, 3

[12]教宗方濟各,與青年守夜祈禱,2016年7月30日

[13]參Joseph Pieper《信德、望德、愛德》(本篤十六世在2011年聖誕節對羅馬教廷演講中引用)

[14]羅馬感恩祭典,領主禮

[15]教宗方濟各,講道,2016年4月 24日

[16]聖施禮華《道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