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感恩而奮鬥

鼓動一個基督徒的真正動機是什麼呢?如果我們說自己想變得更好,意思是什麼呢?這一篇專文指出,我們的奮鬥應該以天主為中心,不是以自己為中心。

出於感恩,不是出於恐懼的奮鬥
受主耶穌的表率所感召而作的奮鬥
恩寵不會消除奮鬥,但會轉化它
成長的自由,學習的自由


「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僕人叫來,把財產托付給他們;按照他們的才能,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兩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瑪25:14-15)。」我們都非常熟悉耶穌這個塔冷通的故事。它和整套聖經一樣,不停地邀請我們去更好地了解我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

耶穌這個比喻敘述一個富人慷慨地把自己財富的頗大部分托付給三個僕人。他這樣做顯示出他不僅視他們為僕人,而且也視他們為自己的商業伙伴。因此,這裡用「托付」一詞是非常恰當的。他並沒有給他們詳細的指示,告訴他們各個細節。他讓他們自己去決定。從他們的反應中--即他們為了經營主人所托的而付出的努力--來看,兩個僕人即時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們意識到主人的姿態顯出他信任他們。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們視它為一個愛的表示;所以他們努力以愛來回應,以感謝主人,縱使主人並沒有提出更多的要求或條件。「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立刻去用來營業,另外賺了五個(瑪25:16)。」同樣,那領了兩個的又賺了兩個。他們兩人決定拿主人的金錢去經營,甘願接受這樣做可帶來的風險,主動地和自發地去做,在在表現出他們自知得到主人的厚愛,因而切願盡己所能去作出回應。

然而那第三個僕人卻有很不同的感受。他覺得主人在試探他,所以自己千萬不能有錯。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避免犯錯,避免失敗。「但是那領了一個的,卻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藏了(瑪25:18)。」他害怕會令主人不悅甚至發怒,也害怕他腦海中想像會因此而出現的後果。「主啊!我原知道你是個刻薄的人,在你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你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因為我害怕,所以我去把你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看!你的仍還給你(瑪25:24-25)。」因為他相信主人是個刻薄和不公義的人,所以他不覺得有什麼東西是「托付」給了他的。他視一切為一個令他厭煩的試探,不是一個機遇。因為他不願意在這個試探中遇到失敗,所以他決定採用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冷冰冰地把屬於別人的東西物歸原主:「看!你的仍還給你(瑪25:25)。」

這兩個南轅北轍的回應,有助我們反思一下自己正在怎樣回應我們的天主父「托付」給了我們的東西: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基督徒聖召。在天主眼中,這些東西都是價值連城的。祂把它們放在我們手中。我們怎樣在回應呢?

出於感恩,不是出於恐懼的奮鬥

對第一和第二個僕人來說,主人的信任是一個真實的恩賜。他們知道自己當不起這個恩賜,沒有權利去企求這個重任。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角度去明白自己和主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基於自己做事的成敗,而是主人對自己的看法。主人看見的不但是今天的他們,而且也是他們將來有機會實現的潛能。因此,我們很容易可以想像到在他們內心湧現的深切感恩之情。得到別人用帶著希望的眼光來看的而且確是一個恩惠,而對於獲贈一個恩惠的最自然的反應就是回報的切願。

倘若我們忘記這一點,我們有時會誤解奮鬥在基督徒生活裡的角色。倘若我們為了「賺」得他人的愛而奮鬥以求成功,我們就很難會體驗到真正的平安。著力於得到他人的愛戴,即使是潛意識的著力,其意思必然是:失敗與挫折會帶來極度的沮喪,甚至藏於靈魂深處的憤恨。然而植根於感恩的奮鬥則有助避免這個問題。

這個比喻也暗示第一和第二個僕人在他們所獲得的恩惠中找到一個使命感,一個獨一無二的、屬於自己的使命。我們讀到主人「按照他們的才能」(瑪25:15)把財產托付給他們。這兩個僕人看來完全沒有經營和管理一筆這麼巨大的金錢的經驗。可是主人卻藉著表現出自己對他們的信任,藉著洞識到他們的潛能,去召叫他們成為「更多」,和努力走得更遠。換句話說,主人托付給他們一個特別的、個人的使命。而他們亦從這個角度看自己獲得了的恩惠,因而得到感召和鼓舞去接受這個挑戰。他們感到自己是主人的事業的一份子,因而視它為自己有份的,並努力學習自己從來沒有經驗過的。他們竭誠挑戰自己以求成長,且是出於感恩,不是出於恐懼。

和這個比喻一樣,天主聖父也按照祂瞭如指掌的、我們每一個人的潛能來召叫我們。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想在祈禱中重新找到的,就是天主怎樣看我們,而不是我們怎樣看自己。我們要確保自己的奮鬥是以祂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正正因為我肯定地知道天主對我的態度,我才可以忘我和一心一意地,為了祂的光榮和為了他人的益處而致力於經營和培養祂賜給了我的寶藏。這樣的奮鬥會讓我們的信、望、和愛三德,以及那些有助我們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成為我們友人的真正良朋的各種人性德行茁壯成長。

受主耶穌的表率所感召而作的奮鬥

我們都渴望平安和慰藉,以及從一切辛勞中得到安息。主耶穌也深明這點。「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28-30)。」我們只有在肉身復活,當大地充滿了對天主的認識,有如海洋滿溢海水(參閱依11:9)時才會完完全全地體驗到這種安息。此時此刻,主耶穌賞給我們的平安和安息,正是要我們背起祂的軛、為了跟隨祂而奮鬥才能出現。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谷8:34)。」主耶穌這些話不是一個嚴厲的、隨意而發的要求。相反,它是一個給人無限安慰的泉源。基督作為我們的先驅,親身經歷自己處身在罪惡沾污了的世界中,甘願回應天主聖父的召喚而受到的挑戰、恐懼和苦難。耶穌不是向我們要求一些祂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的東西:「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所以我們要懷著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希4:15-16)。」吾主推薦給我們去經驗的,是祂自己曾經也生活過的。

聖施禮華鼓勵我們每一個人去在自己的生命中尋找如何做另一個「基勒乃人西滿」,協助基督背十字聖架。「沐浴在愛河的靈魂,不會以基勒乃人西滿(參閱谷15:21)那份自願為苦,反之,會視為伴同耶穌受苦的人性、貶抑自己的機會。這樣我們才能肯定自己接近主,祂賜福我們,讓我們分擔祂的工作。」[1]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奮鬥是和耶穌一起做的。意思就是,我在此刻所付出的努力中與祂共融,不只是在我得到成功時。我自由自主地接受奮鬥,以此作為我接受基督徒聖召這個恩賜所帶來的一個後果,給我打開了一個途徑,讓我能夠發現:協助我去奮鬥的正是耶穌自己。因此,「我們背的再不是普通的十字架,而是基督的十字架,知道救主曾背負它,為我們是多麼的安慰。」[2]

同時,吾主也邀請我們去看看一生擁抱十字聖架所帶來的果實:戰勝罪惡和死亡,以及天主聖父賜予了祂的光榮。由於耶穌的復活,我們在祂身上有了絕對堅實的證據,足證我們為了忠信於天主聖父賜予了我們的恩惠而作的努力,是值得任何犧牲和痛苦的。正如保祿宗徒所說:「因為我們這現時輕微的苦難,正分外無比地給我們造就永遠的光榮厚報(格後4:17)。」我們就能夠站立在耶穌身旁仰望十字聖架時,看見的不是無意義、無目標的苦難,反而是勝利和救贖。我們得以明白當我們努力忠信地步武基督的芳表,實踐聖父的旨意,以獲得大量成果時,我們必定會遇上的各種挑戰和困難的意義。

恩寵不會消除奮鬥,但會轉化它

或許那個把他受托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的僕人感到不知所措,甚或眼見兩個同伴付出努力而有所不悅。他把自己與他們相比較,感到自己對這份差事力有未逮,就尋找一個較容易、較安全的做法。因此,他掘了一個洞,把這份托付給了他的恩賜,連同這恩賜可帶來的一切希望埋藏了。每次當我們躲避那些為了爭取生命中堪當爭取的好事而必須付出的奮鬥和努力時,同樣的情景就再度出現。我們永遠不應忘記,為了熱愛地尋找好事而需付出的奮鬥和努力不是不公義、也不是任意的。我們在這個墮落世界裡活出的生命、吾主聖化了的生命的本性就是:奮鬥和努力是的必然的。在生命的旅途上,我們與耶穌的結合,正是在奮鬥中才得以形成:是自由的、充滿愛心的奮鬥,以求增長各個超性和人性的德行。天主的聖寵不是來取代每一個人一生裡必須付出的努力,而是把這個努力與主相結合。

我們的努力和奮鬥不是自己不求人,或是「新白拉奇主義」的一個表現。正如保祿宗徒給斐理伯人寫的:「是天主在你們內工作,使你們願意,並使你們力行,為成就祂的善意(斐2:13)。」所以,奮鬥不會牴觸恩寵在我們內的行動。歸根結底,在神學的德行上成長,就是在愛情上、在神性和人性的愛情上成長,而聖德就是「愛德的完滿」。[3]

聖施禮華以這些說話來形容這同一的神學真理:「之後,你在祈禱中,同吾主談心時,恍然大悟:戰鬥就是天主之愛的同義語。於是你祈求能有更强大的愛心,不怕將會遭遇失敗鬥爭,因為你是為了祂,偕同祂,並在祂內而戰鬥的。」[4]倘若我們以越多「奮鬥為了去愛」的精神去奮鬥,我們就會越熱切地渴望這個愛、這個奮鬥能夠更加成長。我們會克服這個把恩賜藏於地下,以求避免付出努力的誘惑,反而會好好地使用它,並為此作出一切所需的奮鬥。

成長的自由,學習的自由

監督范康仁蒙席在2018年1月9日的牧函中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由與奮鬥在我們生命中的密切關係:「我們越自由,我們就越能愛。愛情是苛刻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7)』」[5]同時,倘若我們愛得越多,我們就會感到越加自由,即使在困難或不順意的時候。「愛得越多,我們越自由。當我們不想做某件事,或者覺得特別困難時,但仍懷著精神的自由去行事,那麼,如果我們是發自愛心而做那事,不是因為喜歡去做,而正是因為我們想要去做。」[6]

這並不是一個讓自己做不想做的事,用「愛」和「自由」兩個詞來掩飾那些困難或不中意的事的「技巧」。相反,它是一個隱藏於靈魂內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去發掘出來的高深真理。倘若我們越與天主賞賜給了我們的恩惠、我們的才能、我們的使命認同,我們就會越加願意在有需要時去鬥爭,去照顧和培育這個恩惠。我們不會因為恐懼或職責而做事。相反,是因為對天主的感恩,和對祂的大愛作完全的回應的切願。「我們相信天主對我們每人所懷的愛(參閱若一4:16),引導我們以愛做出回應。我們能夠愛,因為祂先愛了我們(參閱若一4:10)。知道天主無限的愛,不僅在我們存有的根源中能找到它,且與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同在,令我們充滿了安全感。因為天主比我們更接近我們自己。」[7]

「試想你們行業中的翹楚,他們的正直、服務精神和自我犧牲,他們不是日以繼夜地工作嗎?我們可有向他們學習的地方嗎?」[8]無疑,我們可以學習更好地奮鬥,從而自由地愛得更多。而我們可以從那些奮鬥得最好的人身上學習的,就是他們傾向做「無界限的奮鬥」。他們不會視自己的資質和才能為固定和規限了的。像耶穌的比喻中的第一和第二個僕人一樣,他們明白自己的所獲得了的恩惠必須藉著自己的努力和奮鬥來倍增。挫折和困難不會被視為失敗,反而是學習和改善的機會。奮鬥本身就被視為進步的一個標誌。他們想知道自己的弱點和聆聽他人的意見,不會因為他人看見自己的缺點而感到難受。

正如比喻裡的三個僕人一樣,天主托付給了我們一個奇妙的使命。祂選取了一個方法去使祂那無限的大愛臨在於我們居住的世界中央,就是依靠著我們去使它成事。「意識到天主在每個人身上等候著我們(參閱瑪25:40),而且祂也想通過我們,讓自己出現在他人的生命中,使我們致力於多方面的與他人分享我們所得到的一切。在我們的生命中,我的子女們!我們已經接受、現在仍然不斷的接受許許多多的愛。把愛給予天主和他人,是最恰當不過的自由行為。愛是實踐自由,兌現它。愛使自由在天主的大愛中發現它的起源和目標。」[9]

那兩個栽培主人的恩惠的僕人喜獲一個他們大大意想不到的報酬。「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罷!(瑪25:23)」這就是我們所尋找的福樂,也是在我們那滿懷希望的奮鬥中陪伴著我們的福樂。「我實在以為現時的苦楚,與將來在我們身上要顯示的光榮,是不能較量的。」(羅8:18)

[1]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32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32

[3] 聖施禮華,《犁痕》,739

[4] 聖施禮華,《犁痕》,158

[5] 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5

[6] 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5

[7] 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4

[8]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60

[9] 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4

Justin Gillesp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