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值得的!」(三):讓時間成為盟友

「我們的感情需要培養、需要成熟、需要學習;因它可表達真實的自我和自身的關係。並能及時做出關乎我們生活的決定,使我們的存在成為我們回應天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忠誠基於連續的歸化
眼前的虛假安全
情感幫助我們認識真理
喚醒我們愛的召喚


有時只需讀幾頁耶穌的生平,就能使我們與祂一起體驗到福傳的喜悅,也同時體驗到福傳的疲憊。比方說,祂行了奇跡的那天,讓幾個餅和幾條魚暴增,喂飽了五千多人。當天晚上,祂上到門徒的船,在水上行走。而當他們最終到達革乃撒勒時,祂治好了那裡所有的病人。(參瑪14:13-36)對於跟隨基督的人來說,那些日子一定是終生難忘的。祂的愛情和神力已捕獲了那些人的心靈,致使他們能接受在他們眼前所展開的新思維。但我們也讀到,這並不是所有人對祂的反應。就在那些日子裡,某些宗教領袖顯然為了守護其信仰的基本教義派不衰,就挖空心思地藉由他們的傳統,去要求信眾履行一千條外在形式的誡律,並且還質問耶穌:「看,你的門徒作安息日不許作的事。」(瑪15:2)單純和複雜之間的對比是這麼巨大。經師們指責耶穌和祂的門徒不忠於與天主的關係,且任意而行。但我主利用這個機會強調了真正忠誠生活的核心。

忠誠基於連續的歸化

一個真正有成果的人,天主會讚美他為「又好又忠心的僕人」,這句讚美既不僅基於言語,也不僅基於履行外部的誡律。因為不論內心是否真正忠誠,兩者都可以與之並存。耶穌用先知依撒意亞的有力話語表明了這一點:「假善人哪!依撒意亞論你們預言的真好,他說:『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是遠離我;他們恭敬我也是假的,因為他們所講授的教義是人的規律。』」(瑪15:7-9)本篤十六世說,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宗教就失去其真正的意義,即在生活中聆聽天主的聲音,以實現祂的旨意-這是我們存在的真理-從而使我們活出主內自由的真生命;否則宗教則淪為次要實踐的習俗罷了。」[1]

當然,那些經師們的生活幾乎都專注於外在的虔誠,和去糾察他人瑕疵的熱忱上,雖然在他們年輕時,都曾品嘗過真神的經驗。當然,那時他們曾慷慨地回應了分享天主生活中愛的邀請,並懷抱真正的渴望。在閱讀這類經文時,我們都不止一次地考慮這一事實,並質疑:他們熱愛上主的初衷呢?畢竟,我們不能僅因為那些從未放棄他們作為宗教領袖頭銜的經師,而稱他們為「信實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忠誠?

當聖施禮華反思這個把每一信徒與教會聯繫在一起的環節時,他強調這不只是一個「(在教會內)留下來」的問題。關鍵不單純是擁有一張領洗證書、或參加某些儀式而已。「信仰基督教並不是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僅僅留在教會裡,任憑歲月的流逝是不夠的。在我們的生命中,在身為基督徒的生活中,我們的第一次皈依-我們每個人都依稀記得那個獨特的時刻,當我們清楚地瞭解上主對我們一切的要求-當然非常重要。但後來的皈依更加重要,而且要求越來越大。」[2] 忠誠與負面的態度毫不相干;它不是單純的「不在教會外面」而已。反之,需要的是我們不斷更新的回應,向與時俱進的新意開放,就是由連續不斷的皈依所構成。為了建立一個真正忠誠的生活,我們必須牢記,依照我們的個人生命史,我們只是暫時的存在: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成為我們自己。

眼前的虛假安全

為了想更透徹地理解時間的本質,真不知吸引了古今中外多少的思想家和作家。同樣在電影中,例如,我們發現許多故事都在利用時間作試驗:用暫停、向前或向後、刪除時間的手法,玩弄一個假設的可能性。時間是人類生命之謎的一部分。奧思定承認:「我的心急欲解開這個糾纏不清的謎,已被止不住的渴望所點燃。」[3] 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個越來越慣於即時性的文化中,這種與時間的關係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由於我們有諸多可能在「此時此地」體驗到我們存在的許多方面,從溝通到購買商品或產生情感,因此我們可能將需要時間才能結出果實、展示美麗、成長強壯的事物,反而視之為怪異的、幾乎不可觸及的。而忠誠卻正是位居其中,毫不例外。

時間可以意味著機會、發展、生命。但同時也可以意味著延遲、短暫、乏味。我們怎樣才能把時間看成盟友,而非敵人?我們怎樣才能把時間看成是天主旨意的途徑,從而使快樂和富於績效的生活充滿著陪伴及和平,成為我們的好光景?忠誠,因為它不是即時的情感或即時的獎賞,所以在成為事實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一些不確定性,然而可斷言它是良性的,因為它要求我們一直維持關注的態度;令我們始終保持愛的創意。

由於這是個產生在兩人之間的善,因而忠貞經常面臨著這類的誘惑:想要我們用自己刻板的、快速的虛假安全感,來取代需要時間的「正面的不確定性」,因而排擠了對方。在心理上,我們可能會受到把對方擱在一邊的誘惑,取而代之的是為自己的需求而量身訂做的即時安全。這就是以色列人民在與天主的關係中時常發生的情況。聖經向我們顯示了對真神的忠誠與偶像崇拜之間的差別,即是否把信仰放在我們自己用雙手建造、可掌控的東西上。

試想天主深愛的子民,打造了一個金屬雕像來敬拜的場景,實在令人難以想像。「眾百姓即將他們耳上的金環摘下,送到亞郎跟前。亞郎從他們手裡接過來,制了一個模型,用來鑄了一個牛像。他們遂說:『以色列,這就是領你出埃及國的天主。』」(出32:3-4)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民如此的混亂?是什麼讓他們認為自己被真正拯救、陪伴他們上路的「那位」拋棄了?答案就在聖經的同一頁上:他們所以這樣做,只是因為「百姓見梅瑟遲遲不下山。」(出32:1)他們被自己焦急的心情,想加速天主的時間所出賣了;他們讓自己被需要立即得到可測量、可量化的安全感衝昏頭腦,而不是將自己交付給信德的保證。

那麼,偶像崇拜和忠誠之間的區別到底是什麼?當我們允許自己受到尋找安全感的誘惑時,我們就在崇拜假神;但這並非出於對他人的愛、出於視他人為禮物的安全感,而是基於自我肯定的安全感;基於自己能掌控的安全感。金牛犢的那段歷史延續了無數世紀,我們可找到許多不同崇拜偶像表達方式。今天,偶像崇拜的形式更是光怪陸離:我們寄望人具有天主才能滿足所期待的非凡超聖之神能;把我們的職業生涯,視為贏得掌聲之處;為縱容自我的嗜好,而剝奪我們所愛的人的時間;甚至可能是過去曾引導我們找到真神的某些虔敬習俗,現在也變相了。

在困難的時刻,當我們的內心世界被動搖時,我們就想逃離時間的眩暈;當我們想告訴自己,自己是很重要、而非無足輕重的,我們即會陷入鑄造金牛的誘惑。那麼,忠誠的意思就是先揭露那些人手制做的假安全面具,進而把我們的信賴全然放在天主身上。「信德是忠誠的基礎。不是徒勞地信賴我們人的能力,而是相信天主,相信祂是希望的基礎。」[4]

情感幫助我們認識真理

「忠誠涵蓋了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因為它涉及整個人的智力、意志、感受、關係和記憶。」[5]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宣稱天主要求的不僅是我們的言語,或僅是對某些外在誡命的履行,而是在於我們的內心。祂在另一個場合引用先知歐瑟亞的話說,「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參瑪9:13)當一個法利塞人問及最重要的誡命時,祂再次用聖經中的話回答:「『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瑪22:36-38)

在宣講聖神的教義中,聖若望保祿二世解釋了三位一體的第三位如何「滲透和感動我們的整個存在:智力、意志、情感和身體的本性,以致我們的『新本性』使時空充滿了福音的新意。」[6] 我主熱切地渴望我們的幸福,因此祂不希望我們內部有「骨折」。祂希望我們與祂的關係完全透明,將我們的智慧、欲望、情感、大大小小的決定越來越圓滿的整合起來…我們存在的所有面向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成熟,形成持續增長的合一體。為了建立一種深刻忠信的關係,我們官能的和諧發展是攸關重要的。

「我也希望你們有強烈的感情,」聖施禮華說:「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心放在他所做的事情上,是會不愉快的,心性是扭曲的。」[7] 在許多聚會結束時,主業團的創始人祝福那些懂得用真情處事的「有心人」。因為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心放在自己所做的事上。「耶穌是真正的人,亦有其情緒。面對耶路撒冷的拒絕,祂感到憂苦(瑪23:37),甚至流淚(參路19:41);對別人的苦難,祂也表示憐憫之情(穀6:34);祂看到別人哭泣,而感到難過(參若11:33);亦因朋友身故而流淚(參若11:35)。從這些真情流露的表現可見,祂人性之心是向別人敞開的。」[8]

我們的感情需要培養、需要成熟、需要學習;因它可表達真實的自我和自身的關係。我們需要把我們存在的這方面,作為我們回應天主的核心部分,以便能夠及時做出關乎我們生活的決定。在此,我們必須要留意避免兩個極端:一是有些人否認感情和情緒的價值,試圖讓它們沉默,彷佛不存在一樣;二是那些只憑感覺做決定的人。在這兩種情況下,其結果不外是以脆弱的方式活著;要麼是像把自己捆綁在偶像上的人的僵硬而告終;要麼是不斷的改變方向,讓自己被最直接的感知牽著鼻子走的迷茫而告終。這兩種情況都不能為喜樂的信實開闢出沃土。如果我們不學習將情感融入成熟的生活,就會產生對未來的恐懼,對做出重大決定的恐懼,這會破壞我們曾經提過的:「是的,我想這麼做」的穩定性。反之,如果我們將逐漸成熟的情感與我們的智力結合,就會導致一個穩定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既能享受好事,亦能順服地、平靜地承受任何變故的發生。

喚醒我們愛的召喚

在另一個耶穌疲憊不堪的日子,祂靠在井邊休息時,被一位非猶太人的婦女注意到。我主知道這個撒瑪黎雅婦女的心、她動盪不安的生活、她婚姻不幸的痛苦,使她一再深受傷害。因此祂也明白,她對真正幸福的渴望和對和平的憧憬!所以祂直入主題說道:「你說:『我沒有丈夫,』正對;因為你曾有過五個丈夫,而你現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你說的這話真對。」(若4:17-18)這個撒瑪黎雅婦人可能已經認命了,認為忠誠為她是不可能的;她甚至認為人不是為這偉大崇高的品德而造的。

也許我們在自己的遭遇中,或在我們所愛的人的生活裡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然而這一切並不妨礙我們重新開始過忠信的生活,忠信與幸福是同義詞。耶穌對我們說,就像這個婦女一樣,雖然她還不明白,但是她很快即會成為祂的門徒,開始度新生活:「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4:14)耶穌面對一個生命中屢遭挫折、打擊的受傷者,「祂回應婦人對真愛的渴求,讓她擺脫所有使其生活黯淡無光的事物,指引她認識福音的圓滿喜樂。」[9] 意識到那位撒瑪黎雅婦女心中那份對愛的深層召喚的嚮往,基督果斷地採取行動,邀請她有個新的皈依。「這是天主之愛對我們的愛之呼喚,在這種關係中,天主的信實總是首先介入的。」[10]

[1] 本篤十六世,三鐘經,2012年9月2日

[2] 聖施禮華《基督正在經過》57

[3] 聖奧思定《懺悔錄》11冊書,22章

[4] 范康仁蒙席《牧函》2022年3月19日,7

[5] 同上,1

[6] 聖若望保祿二世,一般接見,1998年10月21日

[7] 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1972年10月2日

[8] 方濟各《愛的喜樂》144

[9] 方濟各《愛的喜樂》294

[10] 范康仁蒙席《牧函》2022年3月19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