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在讀什麼嗎?」聖經(一)

「聖經藉著教會的信德得以保持活潑,上主因而能繼續與祂的新娘交談。」紀堯姆.德維爾(Guillaume Derville)的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用充滿信德的心閱讀聖經,對我們內修生活是極為重要的。

—— 以信仰看傳統
—— 閱讀即聆聽
—— 瞭解聖經


當聖路加在敘述年輕的教會向耶路撒冷以外的地區拓展時的第一步,他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坐在馬車上的厄提約丕雅(埃及南部地區)女王的寶庫總管,他曾去耶路撒冷朝拜以色列的天主(參宗8:27-28)。現在在回家的路上,這位朝聖者正在閱讀依撒意亞先知書,儘管他並不十分理解他看的內容。這時,聖神感動了斐理伯,讓他出面干預(參宗8:26,29)。「斐理伯就跑過去,聽見他誦讀《依撒意亞先知》,便說道:『你明白所誦讀的嗎?』他答說:『若沒有人指教我,怎麼能夠?』於是,請斐理伯上車與他同坐。」(宗8:30-31)厄提約丕雅女王的總管在讀先知的話語:「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伊53:7-8)於是斐理伯「從這段經文開始,給他宣講了耶穌的福音。」(宗8:35)並在路邊有水的地方給他施了洗,之後他把他託付給聖神的奧妙行動,因是聖神把斐理伯引向這個「渴念天主的靈魂,生活的天主。」(詠42:2)

聖熱羅尼莫在他的一封信中指出,斐理伯曾向他的同伴顯示了「彷彿被囚禁在聖言中,被隱藏的耶穌。」[1] 藉著信徒們的引導和解釋,聖經就像一把「雙刃的劍」(希4:12),對每個接近聖經的靈魂有力地發揮作用。斐理伯在一位什麼都不懂的人眼前揭示並「釋放」了我主的形象。教宗方濟各在他的宗徒信函《慈悲的主與可憐的罪人Misericordia et Misera中表示,我們也被召叫「成為傳遞天主聖言活生生的器皿。」[2]以這種方式,讓許多人都認知「耶穌基督的吸引力」。[3]

以信仰看傳統

在希伯來人的世界裡,聖經具有非常重要崇高的地位。猶太人會堂的儀式裡,日夜滋養著他們虔敬之心的,都是圍繞著誦讀聖經裡這些書的內容《梅瑟五書》、《先知書》以及詠唱《聖詠》。[4] 以色列的經文是被受到默感的作者,將口傳的內容以文字記錄下來的,將聖祖和先知的教誨撰寫成文字。這類傳統不僅在經文出現之前就已存在,而且還讓義人,那些尋求主的人[5] 在閱讀經文時,擁有銳利的目光,因而可以掌握,或至少瞥見其中的含義。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教會時代,即以色列的新子民時代。傳統出現在福音之前,是教會本身首先告訴我們哪些著作才該列入神聖經典。[6] 聖奧思定曾寫道:「如果天主教會的權威沒有感動我,我就連福音也不會相信。」[7]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特倫多大公會議期間,在場的人所記載的事實,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其中一次會議上,教長們拒絕承認只因為作者是宗徒聖若望,而將其福音納入正典;然而最後,他們的結論卻是:應該要相信這本福音,因為教會已接納了它。[8] 但傳統的作用並不僅限於鑑定哪些書屬於聖經的正典;傳統還扮演著一貫穩定的角色-辨別聖經的真意,因為教會有聖神之光的幫助。「我本來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耶穌在世上的生命將結束時說道,「然而你們現在不能擔負。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16:12-13)

因而我們看到傳統與聖經是絕不可分割的,就像「觀察」這個動作與所見到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一樣。有些觀察的方式能看到某些東西,有些則不能,例如,一個建築師站在某個建築物前,會看到其他人所忽略的細節;一個詩人或畫家可能會被一件小事深深地感動,而其他人則認為那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傳統是從教會信仰的角度來看待聖經的,這種觀點是栩栩如生的,因為有聖神的引導;也是精確和真實的,因為只有透過教會核心才能理解天主聖言的深奧。就像耶穌在去厄瑪烏的路上為門徒所做的,當聖神在向我們解釋經文時,使教會的心-也就是每個基督徒的心-都變得火熱(參路24:32)。天主聖言能穿越時空,「天地要過去,但是我的話,決不會過去。」(瑪24:35)但也需要一個同樣能穿越時空的讀者:穿越歷史的天主子民。因此,聖伊拉略說,在現實中,「我們透過教會理解到的聖經,遠勝過從書本中讀到的。」[9]

閱讀即聆聽

「聖經藉著教會的信德得以保持活潑,上主因而能繼續向祂的淨配交談,並指引她應走的道路,好讓救恩的福音能傳布給所有人。」[10] 在禮儀集會中宣講天主聖言時,如以宣讀的方式也能獲得特殊的力量。當厄斯德拉經師莊嚴隆重的誦讀《梅瑟法律書》時,充滿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細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參乃8:1-12)。剛剛從巴比倫被遣回的以色列眾多百姓,在一起恭聽上主的話語時,將幾十年流亡生涯中壓抑的情感傾瀉而出。「但我們身處外鄉異域,怎能謳唱上主的歌曲?耶路撒冷!我如果將你忘掉,願我的右手枯焦!我若不懷念你,不以耶路撒冷為喜樂,就寧願我的舌頭緊緊貼在我的上顎!」(詠137:4-6)此刻,眾人再次聽到了天主的律法,覺悟到自己的生活與上主的誡命之間,有著天壤之別而痛哭流涕。當厄斯德拉正在誦讀,肋未人對眾人說:「今天是上主你們天主的聖日,你們不可憂愁哭泣!」(尼8:9)

在納匝肋的會堂裡,耶穌讀了先知依撒意亞的經文,宣佈了祂的來臨。「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路4:18;參伊61:1)二十個世紀過去了,時至今日,聖經仍繼續講論有關現在的一切,就像那天在納匝肋一樣:「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4:21)每一天,特別是「每一個主日,在基督徒團體中都會恭讀天主聖言,好讓主日能受逾越奧蹟光照……。天主至今仍宛如朋友般,跟我們交談;祂樂於在我們當中,陪伴我們,並向我們顯示生命的道路。祂的聖言道出了我們心中的訴求和憂慮,並帶來成果豐碩的答案,因此我們能夠具體地感受到祂與我們非常親近。」[11]

如我們有這種強烈的信念,就會對彌撒中的聖道禮儀投入極大的關注。談到宣講天主聖言的最佳方式,聖施禮華給他身為司鐸的兒子們一些充滿常理及愛天主的建議,鼓勵他們用能「表達內涵」的方式宣讀,這並非意味著「以強調的語氣、或大聲喊叫。在必要時稍作停頓;就像對三四個專心聆聽的人讀一篇文章一樣。因此,在閱讀書信、福音、頌謝詞之前,最好先練習一下……」[12] 這對所有參加聖道禮儀的人而言,也是個好建議,因為經文需要每個參與者的這份關注之情。我們不應把它視為一般的讀物,或者把它單純地當作傳遞資訊一樣的來誦讀或聆聽,而應懷著一顆充滿熱情的心,仔細聆聽,並渴望受「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4:4;參申8:3)的滋養。這就是為什麼「『請舉心向上』sursum corda-禮儀中一個非常古老的禱文,被放在頌謝詞之前,放在聖祭禮儀之前,作為我們答唱和思考的『途徑』。我們必須向上主舉起我們的心,這不僅是句儀式上的回應,同時也在表達一顆被高高舉舉起之心的情操,同時也能感染提升周遭的人。」[13]

瞭解聖經

「聖經講述了天主因祂的仁慈而顯的各種奇工異蹟,每一頁都浸透天父的愛;從創世之始,祂便想在宇宙萬物印上自己愛的標記。」[14] 聖經激發了生動的、針對個人的回應,並且令人感到驚奇,不但不會打倒我們的智力,反而刺激和啟迪它。「你的言語是我步履前的靈燈,是我路途上的光明。」(詠119[118]:105)「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4:12)因此,任何瞭解聖經並進一步默想的人,即使他們可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也擁有其他人在學習中可能找不到的智慧。「我是為了判別,纔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若9:39)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聖經中敘述的事件,不只純粹是個紀錄,這些事件都是有意義的,藉由天主子民的行動和考驗,我們可以看到天主如何透過他們並為他們工作。我們的母親瑪利亞非常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是聖的。」(路1:49)世界以及我們個人的歷史,也都被聖經的光照亮了。「沒有一個受造物,在天主面前不是明顯的,萬物在他眼前都是袒露敞開的,我們必須向他交賬。」(希4:13)天主聖言擁抱我們,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光明;這就是為什麼祈禱和使徒工作會自然而然地仰賴天主聖言。

然而,儘管天主創造我們是為了與祂一起生活,「那導入生命的路是多麼狹!」(瑪7:14)因此,有時當我們發現聖經中的某些段落難以理解,不該感到很驚訝。教宗本篤有一回提到他的一個朋友,「在聽完一個冗長的、以人類學的角度引導聽眾瞭解福音的講道,便搖頭說:『我對這類方式絲毫不感興趣,我想瞭解福音在說什麼!』」教宗補充:「我總認為,與其給段長篇大論的導言,不如說:『我們不喜歡這篇福音,我們反對上主所說的內容!但它到底想說什麼呢?』如果我誠實地說,乍看之下我的確也不同意,那麼我們已經喚醒了聽眾的注意力。很明顯,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僅是單純的想瞭解上主在說些什麼。因此,我們不需要走迂回的長路,就能到達聖言的核心。」[15]

神經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實際上只使用了我們真正大腦容量的極小部分。同樣的我們可以說,聖經擁有取之不盡的深淵寶藏。「我看任何齊全都有界限,唯你的誡命卻廣闊無邊。」(詠119[118]:96)因此,教會的教父們把聖經文本中的含義作了不同層次的區分。後來在中世紀,研發出聖經具有四種「意義」的概念:字面意義、寓意意義、倫理意義和末世意義。

字面意義是所有其他意義的基礎,[16] 不僅僅是看文字本身對讀者的直接意義;更需要在記載文字的時代背景下去理解這些文字,以避免似是而非的詮釋。字面意義與其他三個層次的意義之間的關係,往往需要專精研究學者的指導。因此,使用有健全導言和注釋的聖經版本,以及其他聖經神學書籍和注釋,不僅是大有助益的,甚至是必須的。在許多這類書籍的末尾都附有聖經引文索引,特別是在《天主教教理》的索引,為許多經文段落中提供了深度的解釋和指導。[17]

聖經的任何文本都不能從整體中孤立的取出,因為整體具有天主聖言的一致性。「構成聖經的書本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出於天主計畫的一體性,聖經是一體的,而基督耶穌是其計畫的中心也是核心,始於祂的逾越奧蹟。」[18] 因此,新約是要在舊約的光照下閱讀的,而詮釋舊約的關鍵是基督。根據聖奧思定的名言:「新藏於舊,舊顯於新。」Novum in Vetere latet et in Novo Vetus patet[19] 正如聖多瑪斯.阿奎那所教導的,「基督的心是指聖經,正因聖經顯露了基督的心。這心在受難前是關閉著的,因為那時聖經是隱晦的。但在受難後聖經變得明朗,為使那些從中獲得領悟的人,懂得詳查和辨別如何去解釋先知的話。」[20]

當復活的主顯現給門徒時,「耶穌遂開啟他們的明悟,叫他們理解經書。」(路24:45)我主也是這樣對待我們,如我們仔細傾聽、真正的尋找,我們也讓祂在我們生活的道路上陪伴我們。在聖人和這麼多信仰中的弟兄姊妹們親自帶領之下,我們能在經文中找到「我們耶穌的聲音、姿態和鍾愛的形象。」[21]

[1] 聖熱羅尼莫《書信》53,5

[2] 教宗方濟各,宗座牧函《慈悲的主與可憐的罪人》2016年11月20日,7

[3] 聖施禮華,默想筆記,1962年4月1日

[4]《托拉》(希伯來語,意為「指示」、「教導」、「法律」)是希伯來聖經的核心,也被稱為梅瑟五書。它由《聖經》的前五書組成:創世紀、出谷紀、肋未紀、戶籍紀和申命紀

[5] 這種說法經常在聖詠中被使用,例如:詠9:10;詠詩40[39]:16;詠70[69]:4

[6] 參特倫多大公會議,第4次會議(1546年4月8日),DS 1501-1504

[7] 聖奧思定,《駁斥摩尼派人的所謂基本書信》引自《天主教教理》119條

[8]“Ait enim Cavensis episcopus: Evangelio Joannis non credo, quia ab ecclesia sit receptum, sed quia Joannis est. Cui hoc esse haereticum responsum est.” Concilii de Trento, Diariorum, Actorum, Epistularum, Tractatuum nova Collectio, Herder,Friburg 1901,vol. I,p. 480

[9] 聖伊拉略,Liber ad Constantium Imperatorem,9

[10] 教宗方濟各《慈悲的主與可憐的罪人》7

[11] 教宗方濟各《慈悲的主與可憐的罪人》6

[12] 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1956年2月12日

[13] 教宗本篤十六世,演講,2006年8月31日

[14] 教宗方濟各《慈悲的主與可憐的罪人》7

[15] 教宗本篤十六世,演講,2009年2月26日

[16] 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q.1,a.10,ad 1

[17] 此外,根據《教義》的一位協調人的權威聲音,第101-104條為真正的神學讀經提供了一個簡短的方法。參閱Joseph Ratzinger, "天主教會的教義是最新的嗎?出版十年後的反思》,《通往耶穌基督之路》,三藩市。Ignatius Press,2005,p. 147

[18]《天主教教理》112(參路24:25-27,44-46;以及梵二《教義憲章》,12)

[19] 聖奧思定,Quaestiones in Heptateuchum,2,73

[20] 聖多瑪斯.阿奎那,Expositio in Psalmos 21,11(引自《天主教教理》112

[21] 蔡浩偉《While He Spoke to us on the Way》序言,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