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主顯節後星期三

在聖誕節期間的這些日子裡,一些可以激發我們做祈禱的反思。

耶穌的隱居生活
讓天主的關懷臨到我們四周
平凡工作的價值


耶穌的隱居生活

那照亮整個世界的偉大「皓光」(參閱依9:1)隱藏起來凡三十年。聖言成了血肉這個偉大的奧蹟從人類的眼前被掩蓋了。在加里肋亞的一個小村莊裡,天主之子年復一年地生活在父母的管轄之下,從事著普通的工作。「以色列的天主,救主!祢真是隱密的天主(依45:15)。」

「耶穌曾像我們一樣地過活長大,象徵人的存在和一切日常活動,都具有它超然的意義。耶穌在人世間三十年的光陰(也就是祂生命大部份的時間),過着隱遁的生活。無論我們已經思量過多少次,但是,當我們再度想起這一事實時,不禁嘖嘖稱奇。因為我們是普通的基督徒,如同世上千萬人一樣地過着平凡的生活。」[1]

基督希望將祂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隱藏在納匝肋的寧靜之中。「而如果主如此希望把自己隱藏起來,那麼我們這些在恩寵的溫柔的軛下為祂而活的人該怎麼做呢?」[2] 現在,讓我們再次思考一下我們想效法的、耶穌的隱居生活。像祂一樣,我們也想成為麵團中的酵酶,在不被人注意的情況下讓我們周圍的環境發酵。「這就是耶穌,身為『木匠的兒子』(瑪13:55)生活了三‍十年的方式。接着就是三年的公開生活,在人群之中度過的。眾人都感到驚異,他們問彼此:『祂是誰?祂從哪兒學到了這些本事呢?』因為祂和他們一樣過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祂是『那個木匠,瑪利亞的兒子。』(谷6:3)而祂就是天主;在實踐救贖人類的工作,同時『吸引眾人來歸向祂』(若12:32)。」[3]

讓天主的關懷臨到我們四周

「當我們默想耶穌的隱居生活時,正如默想祂生命裡其他事蹟一樣,不應當無動於衷,我們應當體會到,這些時日也是一個召喚,叫我們擺脫自私自利及耽於逸樂的生活。」[4] 像耶穌一樣,我們也希望在身量、恩寵和智慧上成長(參閱路2:52)。默觀我主的隱居生活,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一道特別的亮光;它給我們顯示出我們必須每天努力過的、單純又強大的生活的合一。

我們的一生有著協同救贖的價值;「要堅持精確地完成……現有的責任」,我們的靈魂就會在超性上成長、成熟,「那件謙卑的、單調的、渺小的工作,是你行動式的祈禱,它使你能領受你需要的聖寵,去完成你夢想中那件偉大的、廣闊的、深奧的工作。」[5] 當我們努力從這個神聖的角度上去工作時,我們的工作就會具有一個全新的意義,並且可以成為將天主帶入我們中間的一種方式。通過我們日常的工作和服務,我們可以讓天主的眷顧臨在於每個人身上。每個項目、每個任務和動作,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含有我們的、和天主的對人的愛。

讓我們默觀那多年以來隱藏在納匝肋的工作坊裡,只有聖父和聖神、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看得見的,天主的聖言耶穌。我們就會有一個新的渴望去更好地認識祂,仿效祂在納匝肋的隱居生活,這種生活是如此自然而又超性地碩果纍纍。

平凡工作的價值

聖施禮華告訴我們:「讓我再回到耶穌生活的話題上,祂的坦誠和簡樸。容忍我再提醒你們,祂多年的隱居生活不是無意義的,也不僅是為了準備往後數年的公開生活而已。自從1928年,我就已領悟到,天主要使基督的一生成為基督徒的典範,特別是祂的隱居生活 ── 那一段祂和常人肩並肩工作的歲月。上主要許多人以經年累月安靜、平庸的生活作為自己召喚的證明。服從天主的旨意,一定意味着棄絕自私自利,但並沒有要我們自普通的工作和社會地位中退出,或與我們身份相同的人分離。

「我有一個夢想,而這夢想已經成為事實,就是無法計數的天主子女,身為普通市民來聖化自己,分享他們同儕的理想和努力。我想大聲告訴他們這一個神聖的真理:如果你投身於平凡的生活中,並不表示基督忘記了你而沒有召叫你。相反地,祂邀請了你留在俗世的活動和事物中,祂要你明白,你職業的召叫,你的才幹,非但沒有在祂的計劃中被遺棄,而且祂更進一步地聖化了它們,將它們變成獻給天父最適當的祭品。」[6]

天主關心祂所有的子女,而祂在納匝肋度過的時日給我們展示出該如何將天主的愛注滿我們的日常活動。主耶穌的榜樣讓我們能夠瞥見我們每個行為和夢想的偉大意義。聖施禮華繼續說:「工作 ── 任何工作 ── 證明人的尊嚴;工作證明人從天主手中領受的,宰制萬物管轄權。……更有甚者,由於基督親手操持工作,工作已變成一個既蒙救贖,又能救贖的現實,工作不僅成了人類生活的背景,更成了人類修德成聖的方法與途徑。於是,對我們而言,工作之為物,既有待聖化,又能夠聖化。」[7] 在默想耶穌的隱居生活,以及祂在納匝肋的那些漫長歲月中的工作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奇妙的、可以仿效的楷模。讓我們祈求聖母和聖若瑟幫助我們,使我們自己的生活亦成為他們與主耶穌一起過的生活的一部分。

[1]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4

[2] 教宗聖格來孟多一世,《致格林多人書》,16

[3]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4

[4] 同上,15

[5] 聖施禮華,《道路》,825

[6]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20

[7] 同上,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