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四週星期一

一些可以豐富我們在常年期第四週做祈禱的反思。

天主為了每一個人而降生成人
耶穌把我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
在告解聖事中找到力量


天主為了每一個人而降生成人

耶穌被病者的痛苦和附魔者的煎熬所感動。祂毫不猶豫地憐憫他們。在今天彌撒聖祭的福音中,主耶穌治癒了一個在革辣撒地區的墳墓中居住、被許多邪魔附身而受苦的人。那個地方是異教徒所居住的。他們原本來自希臘和敘利亞,因此附近有一群豬也就不足為奇了。這與禁止飼養和食用豬隻的猶太地方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耶穌驅逐了那羣折磨著這個人的邪魔,並且允許它們進入為數大約兩千隻的豬羣內,使這些豬隻「從山崖上直衝到海裡(谷5:13)。」

這件非凡的事除了展現出耶穌的大能之外,也清楚地表明祂的使命是普世性的,延伸到所有民族。天主不會視任何人為陌生人。到了這件事結束時,這個人試圖登上主耶穌的船,永遠地與祂在一起。可是耶穌卻告訴他:你要回家到你的朋友那裡,告訴他們「上主為你作了何等大事(谷5:19)。」他的任務就是要宣告:居住在那個地方的異教徒也可以獲得天主的憐憫。他於是「就走了,在十城區開始傳揚耶穌為他所作的何等大事,眾人都驚奇不已(谷5:20)。」

天主為了所有男女而降生成人。這件事讓聖施禮華感動地說:「凡是與基督會晤過的人,不能禁錮在自我的小天地裡 ── 這種閉塞多麼可悲!他們應當開放,像一把打開的扇子那樣,面向四面八方開放,面向所有的人靈開放。」[1] 這個在這段福音中被耶穌治癒的人,成為了一個令那些聽到他獲得憐憫的信息的人大為驚奇的來源。這是一個所有基督徒的使命的好概括。

耶穌把我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

福音的幾個作者都強調耶穌有戰勝魔鬼的能力,祂是「仗賴天主的手指驅魔(路11:20)。」在這一次,我們看到邪惡如何毀掉了這個人的一生。聖瑪爾谷描述的細節使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人的狀況和他的恥辱:「再沒有人能捆住他,就是用鎖鏈也不能,因為人屢次用腳鐐和鎖鏈將他捆縛,他卻將鎖鏈掙斷,將腳鐐弄碎……他晝夜在墳墓裡或山陵中喊叫,用石頭擊傷自己(谷5:3-5)。」他的不幸生動地描述那些因罪惡而喪失了尊嚴的人:孤獨、被奴役、和最終是對自己的憤怒。

「他從遠處望見了耶穌,就跑來,跪在祂前(谷5:6)。」然後,我們見證了耶穌和邪魔之間一次不尋常的對話,這段對話以下述這些能解除束縛的說話來結束:「邪魔,從這人身上出去!(谷5:8)」這個附了魔的人被對自己的絕望所束縛著,又與社羣隔絕。主耶穌的說話使他擺脫了那最深、最重的邪惡,擺脫了一切可能使他與天主分離並損害他的幸福的事物。從福音的角度來看,解救那些附魔的人(參閱谷5:1-20)比單純的治病具有更廣泛的意義:我們看到身體的疾病與內在的病魔相關。耶穌給人解脫的疾病,主要是罪惡這個疾病。[2]

當我們前往尋找上主時,這便是祂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做的。「我們應當在自己的心靈中,注入對罪惡的深惡痛絕。真心痛悔地向主說:主啊,使我再也不要犯罪得罪祢了!然而,在你感到自己可憐肉體所背的沉重負擔時,在你感到自己本性私慾偏情的沉重負擔時,切勿惶恐。到今天方始發覺『這個大包袱』的存在,也未免有些太傻,太幼稚了。你的惡劣本性,並不是個阻礙。相反,卻是一個踢馬刺,激勵你馬不停蹄的尋覓天主,同天主更密切地結合,因為天主能使我們淨化。」[3]

在告解聖事中找到力量

人們對奇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的信仰會因此而更加堅強,可是我們也會遇上那些拒絕相信的人。有些革辣撒人,他們「看見那個附魔的人……坐在那裡,穿著衣服,神志清醒,就害怕起來……他們便請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谷5:15-17)。」他們沒有分享這個曾經以墳墓作為居所的人的歡樂,反而只是盤算著淹死了的牲畜的經濟損失。他們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他們變得無法理解耶穌。他們要求祂離開,從而拒絕了祂的慈悲。

每一個罪,無論是大罪或小罪,本質上都是對天主的某種拒絕。當我們按耶穌的建議誦唸「天主經」時,我們祈求天主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並救我們免於凶惡,因為我們眾人都暴露在邪惡的誘惑之下。沒有人能夠認為他們不需要進行這場鬥爭。為了避免陷入凶惡,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無所畏懼地面對它。當我們承認自己內在的脆弱時,我們就會謙卑地懇求天主賜給我們所需的力量。

真福歐華路主教說:「我們人人都很容易地獲得克服罪惡和增進對天主的愛的最佳方法 ── 各件聖事。」在談到修和聖事時,他問自己:「我是否承認自己的罪過,絶不隱藏或掩飾它,我又是否向奉上主之名聆聽我的神父告罪呢?我是否準備好去奮鬥,好讓上主我們的天主在我的靈魂中為王呢?我是否會遠離罪惡的近機會呢?」[4]

為了避免讓自己與天主的慈悲隔絕,即使在日常的細節中,我們也可以奔向聖母瑪利亞那裡。當我們默觀她時,我們就會分享她常是對天主的計劃說「是」的喜悅。

[1] 聖施禮華,《犁痕》,193

[2]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1999年8月25日的教理講授

[3] 聖施禮華,《犁痕》,134

[4] 真福歐華路主教,1979年12月8日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