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工作的普世召喚
我們在履行使命時從不會孤單
福傳的風格是簡單的
耶穌要十二宗徒在與祂相處幾個月後,就親身去體驗他們的使命。「耶穌……開始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谷6:7)」,將祂救贖的信息帶到鄰近的村莊。「宗徒」這個名詞的意思是「被派遣」。在那些日子裡,十二宗徒成為了天主的大能和祂的言行的實效的見證人。他們對自己能夠以主的名去行各種神蹟而感到驚訝。
整個教會的使命 ── 因此也是我們的使命 ── 在這第一次的「派遣」中預示出來了。為了使天主的國度來臨,耶穌基督建立了一個新的普世民族,即教會。為此,祂揀選了十二宗徒,讓他們繼承並取代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宗長;他們就是祂的教會的種子。他們以耶穌的名義,「 驅逐了許多魔鬼,且給許多病人傅油,治好了他們。(谷6:13)」這個使命日後將會把他們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谷16:15)」
「整個教會都是從宗徒傳下來的,因為她被派遣到整個世界;教會的所有成員,即使方式不同,都參與這個使命。」[1]因此,正如梵二大公會議強調的:「基督徒的使命實際上就它的本質來看,亦就是傳教的使命。」[2]在耶穌那次的派遣中,我們也是一份子:這是我們蒙召的一個必然的部分。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被派遣,去作為一個接受了的信息、一個體驗過與主相遇的見證人。因此,門徒「必須以耶穌的名說話,並且宣講天主的國,不必擔心自己是否會成功。」[3]
按耶穌的要求,十二宗徒兩個兩個地出去了。這一指示向我們揭示出宗徒們不是各自單獨行動的;他們互相幫助和互相支持。這個使命不是一項個人的任務。相反,它是在教會內進行的,是教會的一部分。使徒使命涉及每一個人;在其中,所有基督徒都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不是一件個人的事情。「當基督徒理解並實行教會的至公性時,當他們意識到向每個人宣佈救恩的福音的緊迫性時,他們會發現自己必須『對一切人……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格前9:22)」[4]
當主業團的創辦人聖施禮華被封聖時,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確認地說:「聖施禮華深信,基督徒的生命帶來一個使命和一項使徒工作:我們處身於世界中,是為了要與基督一起去拯救它。祂以『救贖的愛』(參閱《天主教教理》,604)來熱愛世界。正因如此,聖施禮華的教導幫助了許多普通的信友去發現信德的救贖力量,信德改變世界的能力。」[5]在履行這個使命時,即使我們有時在孤軍作戰,但實際上,我們有著天上和地下的所有基督徒,尤其是那些與我們分享著相同聖召的人的陪伴。
值得注意的是,福音在描述十二宗徒的使命時,在一切的中央的是耶穌自己:是祂召叫,祂派遣,祂賦予他們自己的大能,並指定他們應如何行動。此外,祂就是要宣揚開去的信息;祂自己就是福音。福音並不是一套道德規範,不是一種生活方式或一系列的信條。基督徒是跟隨耶穌的人;由世界受造之前,直到時間的終結,我們都在祂內被召集在一起。
「耶穌基督是元始和終結,是阿耳法和敖默加;祂是新世界的君王……祂是光明和真理;的確,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祂就是滿足我們的飢渴的餅和活水之泉。祂是我們的牧者、我們的嚮導、我們的榜樣、我們的安慰、我們的兄弟……耶穌基督就是我們恆常不斷的宣講。」[6]
在宗徒開始履行其使命之前,耶穌給了他們一些非常具體的指示:「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什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帶裏帶銅錢;卻要穿鞋,不要穿兩件內衣。(谷6:8-9)」祂沒有提供一個冗長的、該考慮的事項的清單;祂專注於核心要素的。耶穌吿誡的福傳風格是簡單的和以貧窮為本的。他們的行裝不須累贅,只要帶必需的東西;除了基督的訓令外,不要依賴其他。通過拒絕多餘的、可能是偶發的東西,門徒們會更容易地以主所設定的步伐前進。支撐著我們的食糧就是對履行天主使命的絕對肯定。任何不在某程度上有助於這一使命的東西都是次要的。
這種與世物的關係是基督的信息的一個基本部分。「做門徒並不是一條平坦道路上的輕鬆旅程。它可能包含艱難的時刻……因此,十字聖架,這個愛與完全地捨己為人的標誌,就是門徒蒙召去肖似光榮的基督的一個徽號。」[7]當朦朧不清的雲霧消散後,我們可以仿效這首批的門徒,他們在被派遣後,「心中雖充滿平安,但仍 不免有所疑難,不懂該怎麼辦。於是,他們集合在宗徒之后 ── 聖母瑪利亞的周圍,求聖母幫助他們成為救世真理的熱情的演講者。」[8]
[1] 《天主教教理》,863
[2]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友傳教法令》,2
[3]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7月15日的講道
[4] 聖施禮華,《書信4》,15
[5]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2002年10月7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6] 教宗聖保祿六世,1970年11月29日的講道
[7]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2000年9月6日的教理講授
[8] 聖施禮華,《犁痕》,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