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週星期一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十週做祈禱的反思。

滿懷慈心地回應人群
幸福與永生
聽眾的驚訝之情


滿懷慈心地回應人群

耶穌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與祂的宗徒會面,是一個俯瞰加里肋亞海的丘陵地區。經過歷時多天、週遊各城各村以宣講天國並治愈病人的忙碌行程之後,他們累了,需要休息一下。但他們意識到人群正在尋找基督:來自以色列全國各地的人想聆聽祂。耶穌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並說了一篇給在場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講道:祂向他們講述真福八端(參閱瑪5:1-12;路6:20-26)。

我們可能也曾感受過像耶穌和祂的門徒的情況。經過一天忙碌的工作後,我們回到家裡,以為可以放鬆一下並享受應有的休息,但一打開大門,卻發現有人在尋找我們:向我們求助的配偶,哭著臉以博取關注的孩子,需要照顧的父親或母親……

基督推開了祂正在尋求的休息,因為祂看著前來找祂的人群,對他們動了慈心。當這麼多人渴望聽祂說話時,祂無法安靜地休息。祂知道祂的話可以把他們的心燃燒起來。祂來到世上是為了拯救他們並分享福音。同樣,「如果我們與主保持聯繫,又不麻木自己的內心深處,那些待辦的事情就無力窒礙或吞噬我們。」[1] 這個要求我們幫助的配偶、孩子、或父母可能會耽誤我們正在渴求的休息,但是上前去接待他們會提醒我們真實的自我,並給我們一顆像耶穌一樣的、能夠同情他人的需要的慈心。

幸福與永生

真福八端是我們最重要的各個問題中之一個的論述的一部分:通往幸福的道路是什麼?聖奧斯定寫道:「我們當然都渴望幸福地生活。而且幾乎在話音未落前,便已沒有人不同意它。」[2] 真福八端還觸及另一個關鍵問題:人死後還有生命嗎?耶穌並不只是提供一些讓生活大體上是幸福的建議,而是邀請我們放眼展望永恆生命。因此,真福八端是一條表達出天主注入了我們心中的一個雙重渴望的道路:尋求塵世中的真正幸福,以及爭取永恆生命的幸福。

這兩個渴望並不互相矛盾。聖施禮華說:「我每天更加相信天堂的福樂,是為那些懂得如何在世上快樂生活的人。」[3] 耶穌並不是要求我們要在世上積累苦難,以求日後能夠在天堂裡享福。聖人們都是知道如何在今世過得快樂的人。當然,他們和我們一樣經歷過憂傷和失望,可是這些挫折並沒有剝奪他們的快樂。他們的快樂並不是建立在他們購得或找得的東西上,而是建立在視它為一個白白無償而獲得的恩賜上。「真福、成聖,並不是一個僅由辛勞和犧牲所組成的人生計劃。它最重要的,是快樂地發現自己是天主鍾愛的子女。而這讓你充滿喜悅。它不是個人的成就,它是一個我們所獲得的恩賜:我們是神聖的,是因為天主、神聖的天主,到來居住在我們的生命中。」[4]

聽眾的驚訝之情

宗徒和群眾聽到耶穌的話都感到很驚訝。一直以來,他們都以為人性的富足是天主之慈愛的一個標記。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一個人擁有很多財產和良好的聲譽,就意味著天主要賞報他對誡律的忠誠。如果一個人生病或貧窮,就意味著他或他的父母是個罪人。他們驚訝地聽到耶穌說神貧、哀慟、和受迫害的人會是有福的。

他們或許有著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可能完全不理睬耶穌的說話:他們不相信在那些情況下能夠過幸福的生活。有些人認知到祂的想法的美好,但認為由於我們人性的弱點,這些想法是理想主義、不切實際的。然而,其他人則全心全意地迎接耶穌的信息。他們聽到的是一個了解他們的痛苦和奮鬥──貧窮、不公義、不舒適……──的人,而祂告訴他們,這些都不是天主的懲罰,也不是永福的障礙。相反,它可以是一條使他們成為天國的繼承人的道路的一部分。

天主並不是遠在他方。祂「對我們感興趣,祂愛我們,祂親自進入了我們的歷史現實中,祂與我們交流,甚至取了人的血肉……祂從祂的天上下來,將自己沉浸在人世中,在我們的世界中,並教導我們『生活的藝術』,通往幸福的道路。」[5] 我們可以請求童貞聖母瑪利亞教導我們如何分享福音,肩負起他人的問題,以及展示與她的聖子一起活出真福八端的美麗。

[1] 教宗方濟各,2021年7月18日三鐘經前的談話

[2] 聖奧斯定,《論公教信徒的生活之道》1,3,4

[3] 聖施禮華,《鍊爐》,1005

[4] 教宗方濟各,2021年11月1日三鐘經前的談話

[5]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11月28公開接見時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