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週星期三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十週做祈禱的反思。

耶穌揭示了誡律的意義
自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
天國與瑣事


耶穌揭示了誡律的意義

耶穌多次被人指控要摧毀梅瑟和亞巴郎的宗教,可是祂卻宣布,祂不是來廢除它,而是來揭示其全義和深度(參閱瑪5:17)。基督向祂當代揭示了──現在也向我們揭示──人在天主的誡律中是可以找到一條真正內在自由的道路的。天主把自己啓示給了我們,又賜給了我們祂的聖子,是為了使我們獲得自由。聖保祿說:「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迦5:1)」

「鑑於基督的教導,每一條誡律的含義完全是一個愛的要求,而它們都匯集在那最大的誡命中:全心愛天主,並愛人如己。」[1] 教會訓導中的一撇或一畫(參閱瑪5:18),無論是教義的、道德的、還是禮儀的,都是為了觸動我們去愛我們的天主,並通過祂去愛我們周圍的人。而愛只能通過自由來給予他人,即使這正常來說是困難的。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可以說,祂的食物就是承行天父的旨意。祂不是屈服於天父的旨意之下,好像祂其實想做一些有所不同的事情似的;祂熱切地渴望實踐它,並且要全心全意地與它認同,因為這就是祂找到自由的地方。甚至在受難前夕,在聖體聖事中,祂自由自主地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個最偉大的自我犧牲之前,基督感謝了祂的天父。在天主身上,我們找到最深邃的自由,而這樣會幫助我們更多、更好地熱愛週圍的人。

自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

聖施禮華建議:「讓我們想想天堂會是什麼樣子。『天主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2:9)你能想像,去達那裡,與天主相會,看到那種美麗,那種傾注在我們心中的愛,那種令人滿足但不飽膩的感覺,會是什麼樣子嗎?我每天反覆多次問自己:當天主的所有美麗、所有善良、所有那無限的奇妙都傾注在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的,這個可憐的瓦器中時,那會是什麼樣子呢?」[2] 聖多瑪斯阿奎那也邀請我們去期待天堂,因為「在永生中,每一個願望都得到充分和完美的滿足;因為在那裡,每一個真福的人靈都滿溢著他以前所盼望、渴望的東西。因為沒有人在今生能夠滿足自己所有的願望,也沒有任何受造之物能夠完全滿足人的渴求。」[3]

思考天堂有助於我們了解今世,正確地衡量各種情況和問題。「由於人常是自由的,他的自由往往是脆弱的,善的王國永遠無法正式的在世上建立。任何人保證更好世界必將永續存在,是做了虛假的承諾。他是忽略了人的自由。自由應不斷為了『善』而被克服。」[4]

為了使世界能夠有越來越大的自由而奮鬥,意思是令它越來越多地充滿天主,越來越少地充滿我們狹隘的自私,這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為了朝著聖德而前進,一個人必須是自由的:自由地前進,眼看那股光明,前進。而正如祂在這裡所說的,當我們回到我們遇到耶穌基督之前,或當我們回到舊有的世俗行為模式時,我們就會失去自由……就像天主的子民在沙漠中一樣:當他們向前看時,一切都很順利;但當他們因為無法再吃到以前的好東西而懷緬過去時,他們就犯錯,他們忘了在那地方是沒有自由的。」[5] 靠著天主的恩寵,我們已經可以為我們將會在天堂所得的東西做好準備:永遠地選擇天主,擺脫一切奴役或混亂。

天國與瑣事

「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裡,他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裡將稱為大的。(瑪5:19)」最小的誡命與天國有什麼關係呢?耶穌將人爭取聖德的奮鬥與日常生活中愛與被愛的能力聯繫起來。歸根結底,天堂就是讓天主在每一天的每時每刻都成為我們慈愛的聖父,知道即使在瑣事中,祂也與我們同在。那些遵守那條最小的誡命的人會一而再地站起來,從不疲倦地在同一條戰線上,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鬥。他們對自己和對天主都很誠實,並且認知到自己多麼需要祂。他們會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並意識到,對於一個在愛中的人靈來說,所有東西都是有價值的。

「有些人可能會想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沒有什麼是可以奉獻給天主的:都是一些小事、瑣事。一個小孩子為了要向爸爸顯示出有多麼愛他,就獻出自己所擁有的幾件寶貝:一個線轆、一個沒有了頭的錫製士兵、一個瓶蓋……而爸爸並沒有鄙視這些幼稚的禮物:他會感謝他,並且擁抱他的兒子,溫柔地把他抱在懷裡。讓我們對天主也是這樣做,好使我們的小事、本身是瑣碎的事,能變得偉大,因為愛是偉大的。這就是我們所做的:我們讓每一天、每一刻的各種瑣事都因著愛而變成英雄的。」[6] 聖母瑪利亞常常都答應她聖子的請求,因為她知道,這就是天主賜予人歡樂和幸福的方式。我們可以請求我們的母親,賞給我們智慧,好使我們能夠像她一樣看出天主的旨意。

[1] 教宗方濟各,2014年2月16日三鐘經前的談話

[2] 聖施禮華,1960年10月22日一個家庭聚會的筆記

[3] 聖多瑪斯阿奎那,《使徒信經》,12

[4]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諭,24

[5] 教宗方濟各,2018年5月29日的講道

[6] 聖施禮華,《書信集》,卷一,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