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一

一些能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十一週做祈禱的反思。

阿哈布和納波特之間的對比
真與假的智德
基督的義德


阿哈布和納波特之間的對比

以色列王阿哈布在對敘利亞王的一次艱難的軍事行動中取得了勝利。天主通過一個先知引導他獲勝,但阿哈布獲勝後,就決定不依靠上主,自己行事。當他受到責備時,便悶悶不樂地回到自己的家中(參閱列上20:43)。他不明白自己的焦躁不安是由於遠離了天主。他又試圖通過滿足私欲來減輕憂傷。在這次事件之後,聖經告訴我們:「依次勒耳人納波特在依次勒耳,靠近……阿哈布的宮殿,有一個葡萄園。阿哈布對納波特說:『請將你的葡萄園讓給我,我可以用作菜園,因為離我的宮殿很近;我願拿一個更好的葡萄園來與你交換;或者,如果你認為好,我也可以照葡萄園的價值給你錢。』(列上21:1-2)」納波特按照梅瑟的律法,拒絕把祖先的產業出讓。阿哈布又一次惱羞成怒,「悶悶不樂地回到宮中,躺在床上,轉過臉去,不肯吃飯。(列上21:4)」阿哈布還是不明白。他覺得對方的行為令人費解:納波特是一個正直的人,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比阿哈布欲求享樂或膚淺的功利更加深邃。

聖安博說:「儘管在國王的傲慢面前,納波特是貧窮和軟弱的,可是他很快樂,因為他的感情如此豐富,以至出於虔誠而不接受國王以金錢來換取他繼承自父母的葡萄園。」[1]聖經將納波特描述為一個自由又正直的人。另一方面,阿哈布雖然很有權勢,卻任由自己被環境所左右。除了突發奇想和喜怒無常之外沒有其他方向。「人性尊嚴要求人以有意識的自由抉擇而行事,意即出於個人的衷心悅服而行事,而非出於內在的盲目衝動,或出於外在的脅迫而行事。」[2]納波特的葡萄園固然有價,但他的靈魂則更加珍貴。他很好地培育了自己的自由,全心全意地尋求與天主結合,因而結出了美德的豐碩果實,帶來了真正的快樂。

真與假的智德

義人的德行,尤其是智德,與阿哈布的妻子依則貝耳的決斷和狡詐截然不同。她對丈夫的軟弱感到羞恥,於是利用自己的才能去迫使他奪取納波特的葡萄園。她以阿哈布的名義寫了一封信,蓋上君王的印章,送給與納波特同住一城的長老和官紳,信上寫道:「請你們宣布禁食,叫納波特坐上民眾的首位,然後再叫兩個流氓坐在他的對面,作證控告他說:納波特辱罵了天主和君王,你們應將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列上21:8-10)」他們執行了她的命令後,依則貝耳就對阿哈布說:「你起來,去佔領依次勒耳人納波特,先前不肯照現價賣給你的葡萄園,因為納波特已經不在了,已經死了。(列上21:15)」

依則貝耳下令殺害以色列的眾先知,迫使厄里亞逃命,又引領她的丈夫和所有人民去敬拜邪神巴耳。她工于心計,冷血無情,又懂得如何駕馭錯綜複雜的法律:她用一個方法在不弄髒自己和丈夫的手的情況下犯罪。但這種不公義的行為告訴我們,她的狡猾不是智德,她的決斷不是勇德,她的自制也不是節德。依則貝耳拒絕接受天主的真理和蔑視公義。她只利用自己的才能來實現她的奇思妙想,從而使自己和他人都不快樂。

沒有天主在其中的明智通常被稱為「肉性的明智」。但「一個真正明智的人常注意天主給他的提示,他守候、他靜聽,因此他的靈魂會得到天主的許諾和救恩……一個明智的人會變得勇敢,但卻不魯莽。他也不會因懶惰而藉詞不努力跟隨天主的計劃去生活。明智的人自制,但卻非麻木不仁或憤世嫉俗;他公正但不苛刻,他忍耐但卻不是低聲下氣。」[3]

基督的義德

當我們讀到像阿哈布和依則貝耳這樣陰謀陷害納波特的行為時,自然會感到憤怒;我們希望正義得到伸張。耶穌在福音中的說話可能會讓我們驚訝:「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那願與你爭訟,拿你的內衣的,你連外衣也讓給他。求你的,就給他;願向你借貸的,你不要拒絕。(瑪5:39-40, 42)」

我們不需要軟化或緩和耶穌的說話。祂鼓勵我們要活在認識到天主才是自己真正的財富的人所具有的、浩澣的自由中。當我們擁有天主時,我們便擁有一切,我們又會願意為他人付出一切。這完全符合義德,而義德這個德行就是把對一個人有益處的東西給予他。自私地保管著自己認為是屬於自己的東西,是對這個德行的嘲弄。第一個義德之詞不是「我的」,而是「你的」。聖多瑪斯阿奎納強調,義德使我們向自己的近人敞開心扉,明認他們的獨立人性,積極地為他們應得的益處而努力。[4]

納波特是有義德的,因為他熱愛天主的法律,這個至高無上的正義的源泉;又因為他也熱愛祖先的產業,必須為他的孩子們保存它,甚至當國王有非法的奇思妙想時也要保護它免受侵害。納波特才是真正的勝利者,雖然乍看起來似乎不是。「若天主的旨意是要你們因行善而受苦,自然比作惡而受苦更好(伯前3:17)。」伯多祿宗徒經常如上提醒早期的基督徒,指出耶穌為我們獻出了生命,而祂就是我們的榜樣。納波特的死和所有相反義德的事,在基督的聖死中都找到了其全部意義。聖母瑪利亞,以色列百姓的一個智慧女兒,會幫助我們擁有一顆明智的心,樂於親近天主,並以正義和仁愛的行動去幫助他人。

[1] 聖安博,De officiis,2,5.17

[2] 梵二《牧職憲章》,17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87

[4] 參閱聖多瑪斯亞奎納,《神學大全》 II-II, q. 58,a. 2,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