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厄里亞!因你的奇蹟,你是多麼榮耀!誰能自誇與你相似?……看見你的人,和安眠於愛的人,是有福的!(德48:4,11)」德訓篇歌頌了「一位激烈如火的先知厄里亞,他的言辭熾熱如火炬。(德48:1)」以及厄里叟,因為「在厄里亞被旋風捲去後,厄里叟充滿了他的精神;他在世時;沒有君王能夠動搖他,沒有人能夠屈服他,沒有什麼事能夠難倒他;死後,他的屍體還能執行先知的任務。(德48:13-14)」
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例子可能會誤導我們,讓我們認為聖德是個遙不可及的理想,是平凡的人無法企及的。 然而,德訓篇也清楚地斷言「我們也要生活(德48:12)」:天主將會賜給我們超性的生命,即祂的生命,這就是組成聖德的東西。當時仍是樞機的拉辛格寫道:「聖施禮華教導說:聖德是與天主的緊密接觸:它在於成為天主的朋友,讓祂工作,祂是唯一能真正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和幸福的那位。當施禮華說我們所有人都蒙召要成聖時,在我看來,他基本上是在想起自己的個人經歷,因為他從未做過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但只是讓天主工作。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偉大的更新誕生了,一股在世界上行善的力量,儘管我們人性的軟弱並沒有消失。」[1]
靠著天主的憐憫,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參與這個「偉大的更新」和「在世界上行善的力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中,我們蒙召要成為聖人,可以獲得封聖的聖人。
天主希望透過我們成就偉大的事。祂所要求的只是我們「以熱戀中的人般的精緻細膩之情」[2] 來以我們與祂的關係作為優先。我們透過祈禱來維持這種關係的生命活力。「聖人擁有祈禱的心靈,感到需要與天主相通……我不相信聖德可以沒有祈禱……我堅持認為,這不僅適用於少數享有特恩的人,而且為所有人來說亦然,因為『我們全都需要這種寂靜;這樣的寂靜充盈著我們所愛的天主的臨在。』……在這樣的祈禱中,萬籟俱寂,我們可聽到上主溫柔的聲音在寂靜中迴盪。」[3]
耶穌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祈禱才能讓天主喜悅:「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你們不要跟他們一樣,因為你們的父,在你們求祂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6:8)」祂教我們唸天主經,這篇「整個福音的總結」[4]。「你們可以讀遍聖經中所有祈禱經文,我不相信你們能找到主禱文中所沒有的東西。」[5] 聖多瑪斯阿奎那寫道:「天主經是最完美的禱文……在其中,我們不僅祈求我們能夠正確地渴望的一切,而且還按照我們應該渴望的順序地祈求。因此,這個禱文不僅教我們去祈求,也主導了我們的整個情操。」[6]
耶穌要我們感受到天主聖父對我們的愛的偉大,和以我們身為天主子女而得到的力量作為依靠。因此,祂鼓勵我們懷著小孩子般的信任轉向天主。我們對神聖父子關係的生動的認知,使我們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會感到安全,充滿信心地踏上神聖的旅程。
聖施禮華說:「你的生命必須是恆久的祈禱,與我們的主永不止息的交談:不論情況是愜意或不快,容易或困難,平常或異常。在每一種情況下,你應立即恢復你與天主父的交談。你應在你的靈魂裡尋覓祂。」[7]
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但我們應該牢記,我們總是透過與耶穌基督的結合而來到天主聖父台前。我們的祈禱可以是簡單地重複耶穌的名字:「呼求耶穌聖名是常常祈禱的最簡單的方法。從一顆謙虛而專注的心,經常發出重複的呼求,其力量才不致失落在『嘮叨』(瑪6:7)的話語中,而是要『把天主的話保存起來,以堅忍結出果實』。這種祈禱『隨時可行』,因為它並不是附屬於其他事物的事,而是唯一的事,即愛天主的事,它使一切行動在基督內獲取力量並得以聖化。」[8]
呼求耶穌的名、重複它、品味它,就是一個有力、美麗的禱告。這就是為什麼聖施禮華告訴我們:「不要害怕以我主的名字,耶穌來稱呼祂,並對祂說,你愛祂。」[9] 聖母瑪利亞是第一個(在天使報喜時)聽到耶穌的名字的人,而自從她胎中懷著她的聖子那一刻起,她就充滿無限的愛意地重唸著它,把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參閱路2:19)。
[1] 若瑟拉辛格,「讓天主工作」,載於2002年10月6日的《羅馬觀察報》
[2] 范康仁蒙席,2017年2月14日的牧函,30
[3] 教宗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147,149
[4] 戴都良,《演說集》,1,6
[5] 《天主教教理》,2762
[6] 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I-II,q83,a9
[7] 聖施禮華,《鍊爐》,538
[8] 《天主教教理》,2668
[9] 聖施禮華,《道路》,303